如何傳遞家族企業的财富,正成為中國企業家的難題。
7月11日,由中歐國際工商學院、鳳凰金融協辦的第四屆中國家族傳承論壇,中歐國際工商學院副院長、中歐國際工商學院院長張偉軒、中歐家族傳承研究中心聯席主任、金融與會計學教授李秀軒、中歐家族遺産研究中心聯席主任尹萌, 與200多位中國家族企業創始人一起,以"傳承與創新,家族财富力量的源泉"為主題進行頭腦風暴。
《每日經濟新聞》指出,中國年輕的家族企業正面臨着經濟"新常态"帶來的轉型挑戰:GDP增速放緩、結構調整深度調整、刺激政策的逐漸消化以及諸多困難。
張維軒認為,現在的年輕人面對的是一個充滿誘惑和變化的多彩世界,認為機會太豐富,外界快錢賺得太好了,而所謂的概念操作、資本運作、并購、投資杠杆、虛拟經濟等,讓很多人感到困惑和迷茫。這導緻繼承其使命的"第二代"對實體經濟和制造業的興趣下降。"企業家正面臨着嚴重的問題和非常大的挑戰:上一代企業家的基礎、财富、品牌、理想和專業知識将如何傳遞給下一代。張維偉指出。
針對家族企業傳承的核心問題——如何傳遞财富,論壇邀請國際知名企業分享家族财富傳承經驗,探讨家族基金、慈善事業、家族财富傳承模式。
美國龍集團董事長、龍基金秘書長榮海蘭爵士認為,家族傳承主要展現在兩個方面:一是家族的财富傳承,二是家族的名譽傳承。
首先,對于财富傳承來說,現在更合理、更科學的方式是設立家族基金,實作家族基金股權的統一管理,是家族企業持久發展的有力保證;
唐納利家族的第五代繼承人艾略特·唐納利(Elliott Donnelly)就"國際家族辦公室的實踐和經驗"發表了主題演講。他認為,家族企業的價值觀非常重要。家庭成員需要有遠見,而不是僅僅關注眼前的利益。
論壇上,中歐商學院與上海信托合作編寫的《财富治理——中國民營家族财富管理白皮書》正式釋出,記者注意到,該白皮書對中國私人家族财富管理進行了多角度的綜合分析,得出以下結論:中國民營企業家資産配置不夠多元化, 不考慮持有成本;對專業機構的信任度不高,慈善認知需要擴大,民營企業家要重視孩子的家庭教育。
此外,在圓桌論壇環節中,針對"如何借鑒歐美發達國家的成熟經驗,如何結合中國國情制定個性化财富傳承計劃,以及如何更好地利用家族辦公服務的智慧等問題,學者、專業精英和家族領袖, 多視角看待家族企業的财富傳承問題,共同探索中國式家族的常青之路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