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班後穿過校園草叢,看到一群學生在排練中文歌曲,認真聽幾句話,原來是李叔通的《再見》,一個發音标準的"長亭外,古路一側"讓我驚訝于這首歌的傳播,同時也讓我想起了無盡的懷舊。
據信,這首歌寫于1915年,當時李叔叔向公園告别。
李樹彤是《海中二十條》的大師,著名藝術家,曾與徐凡源、袁希軒、蔡小祥、張曉樓交好朋友,被譽為"天涯五友"。

1915年,跌倒在路中間的許凡元不得不離開上海到北京謀生,為了告别徐凡遠,李叔通寫了這首流行經典歌曲《告别》,被中國人廣泛演唱了一百多年,影響深遠, 并随着中國人漂洋過海而傳播到國外。
《告别》歌詞(根據鳳子的手稿版本):
外面長亭,古路一側,青草蔚藍的日子。
傍晚的風吹着柳笛,夕陽山外。
世界末日,地球的角落,知道半落。
一位渾濁的酒女士,今晚不要做冷夢。
這首歌的歌詞很短,但包含了很多畫面,是以情感溫柔細膩,頗有"毛澤東詩"所說的"悲卻不悲"的精髓,或者說這是這首歌流行了百年而經久不衰的原因。
傅宗紅說,李叔通的《告别》是"形式體系中典型的現代抒情結構","它嚴格遵循現代歌曲的三部分音樂'技術'模式,是以其結構反映了一種現代詩歌美學的形式。
據傅宗紅介紹,這首歌應該是中國最早的流行歌曲,但中國音樂史上說,李金軒的《毛瑜》是中國最早的流行歌曲,因為李叔通的《告别》不是原創的,而是根據現有歌曲來填詞的。
仔細看,李叔通的《告别》其實不是原創的,這首歌是根據一首美國歌曲的歌改編的,歌詞是一首日本歌曲的歌詞。
《告别》是1851年美國作曲家約翰·龐德·奧特威(John Pound Otway)創作的一首歌曲,這首歌被翻譯成中文,名為《夢想家與母親》(Dreamers and Mothers),歌詞大緻如下:
夢想家,親愛的老房子!我的童年和我母親的家;
經常當我醒來時是甜蜜的搜尋,我一直在夢想着家和母親;
家,親愛的家,快樂的家的童年,當我和我的兄弟姐妹一起玩的時候,
當我和母親一起在山丘和山谷中漫步時,這是最甜蜜的快樂,
夢想家,親愛的家,我的童年和母親的家,
······
因為歌曲旋律優美,歌詞帶有明顯的悲傷色彩,與人們因為戰争不得不離開家鄉而感傷非常一緻,是以在美國内戰期間蔓延到整個美國,并在19世紀末傳播到日本。
日本音樂家Dog Cadgie于1907年為"夢想家和母親"重新填寫了日語歌詞,名為"旅行",當時受到日本人的歡迎并翻譯成中文:
西風,秋天漸漸黑,秋天動心。
獨自歎息,冷光寂寞的影子。
記住家鄉,想想老人,高中讀父母。
哪裡能找到鄉間小路,感覺又回到了夢想新。
《旅行煩惱》出版于明治40年(1904年)山田元一郎編纂的《中學教育歌唱合集》,新腹瀉女子高中的詞曲作者狗球童溪,深深懷念九州親戚的故鄉,于是寫下了這首《旅途的悲傷》。
李樹彤的《告别》樂譜最早出現于1927年,由于夢軒、馮子軒編纂的《中國名歌五十首》。
仔細比較李叔通的《告别》和狗球童的《旅行》,兩首歌的情緒非常相似,但情緒明顯高漲。
《旅行》表達了一種樸素樸實的情操,而《告别》的情緒深刻、生動、感性,歌曲的協調性十分恰到好處,可謂天衣無縫,展現出一種微妙而優雅的美感,可以說是我國最經典的歌詞之一。
"長亭"、"老路"、"方草"、"晚風"、"笛聲"、"日落"等圖像形成一組圖像。
"長亭外"、"古路外""邊緣""日落山"由近而遠,空間從人到更深,更遠。範忠盾的《蘇簾罩》雲:"山體反射斜太陽的天空來積水,草地是無情的,也是外面傾斜的太陽。"山外"和"更多在太陽的斜坡上"是一樣的,雖然沒有看到,但"它"在廣闊的空間裡。
《長亭》、《老路》、《方草》、《夜風》、《長笛》、《夕陽》等影像組組成,再加上這無限廣闊的空間,整首曲子營造出一種悲哀而萦繞的告别感,無數被連根拔起的旅行者和遊客走進古道西風、柳奕奕,長笛聲發出悲傷深沉而悲傷的心情, 導緻"悲傷的靈魂"的離開,讓無數人癡迷。
特别是在1970年代和1980年代,這部《再見》被電影《早春與二月》和《城南老物語》作為主題曲,使其更加受歡迎。
因為李樹通的《告别》太經典,吸引了不少名人繼續寫、重寫。其中,最好的戲是李叔通的弟子鳳子軒。
《告别》自流行以來,被當時很多國小作為畢業歌曲來歌唱,為了表達學生分開離開母校,這一幕在林海印的《城南老物語》中多次被提及(林海銀在北京國小畢業時也唱了這首歌)。
馮子軒認為,一群朝氣蓬勃、天真無邪的國小生唱出這樣悲傷凄美的歌曲是不合适的,于是決定把歌詞改成一點活力,曲調不變,把歌詞改成了《宇春》:
星期天,天氣很好,每個人都會在春天去遊泳。
經過一個又一個村莊,到處都是好風景。
桃花紅,柳綠色,花椰菜像金色。
在歌聲中拍手,一個接一個。
馮子軒改編的歌詞風格,雖然很适合孩子的活力、快樂,但是因為歌詞太淺薄,和李叔通的"告别"相比,無論是意思還是心情,都根本就不是同一天。是以,它很快就消失了,然後才能被唱出來。
除了馮子軒,還有很多人試圖重寫,繼續寫(有人認為李叔通的《告别》歌詞太短)超過《告别》,但他們在人們的心中卻追不上《告别》,是以大部分的沉默,這就可以看出李叔通的《告别》藝術魅力。
如今,由于《告别》《夢想家與母親》在美國的原創音樂鮮為人知,日本的《旅行》偶爾會有一些老日本人演唱,而李叔通的《告别》不是原創的,而是藍藍的,《告别》在中國早已成為家喻戶曉的經典歌曲,更有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