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晨鐘》編輯部同僚合影(左五為李大昭)
1927年4月29日,38歲的李大昭在北京市西郊民巷景石看守所被秘密殺害。他的棺材被停在玄武郊外的一座寺廟裡六年,然後才被埋葬。他的妻子趙玉蘭帶着孩子向北京大學同僚江夢林、沈雨墨等13位北京大學教授求助,冒着巨大風險,在北平地下黨組織的秘密安排下,為李大昭發起了一場公開葬禮。這不是一場一般的公開葬禮,而是對殺害李大昭同志的反動統治集團的抗議和示威,是對人民群衆的革命宣傳,是對李大昭同志的誓言:繼承烈士的遺産,把革命進行到底。
1927年4月28日,中國共産黨主要創始人李大昭在北京西同民巷北京大師看守所被張作錢和他對特别法庭的第一手控制處以絞刑,享年38歲。
李興華是李大昭的長女,年僅16歲。她在《緬懷父親李大昭》中寫道:
父親去世後,我們在朝陽的門口,流氓、隐蔽的探索并沒有減少,反而增加了。有時甚至公開跑到我們家去搜查,警察局又指令我們一家人回到原來的家。我們不能住在北京。我們回到玄武門外下坡街道的長玉寺,為父親打扮,然後把棺材挂在廟宇街的浙江寺裡。5月11日,母親帶着我和兩個弟弟、兩個妹妹回到洛亭鄉下,弟弟離開了北京。我們一家人太分散了。
父親去世後,因為白色恐怖,他找不到合适的墓地來埋葬他。後來,在朋友的幫助下,花了很大力氣才想把父親的棺材暫時停在玄武的梅光閣浙江寺外。靈玲每個月在浙江寺按時付房租,但那時,我們一家人已經回鄉了,哪裡能及時到北平付房租呢?月複一月,年複一年,我們租的錢越多,我們就越買不起。就這樣,他父親的棺材在浙江寺裡整整六年,在這漫長的歲月裡,每過一個元旦,沒有人敢向他緻敬。
1933年4月初,趙帶着孩子從羅亭來到北平,住在西城區鐵匠胡同較高價的電梯大廈,準備照顧李大昭的事務。黨組織知道了這個消息,立即派了一位"互助"同志來和趙商量下葬。
關于協商的結果,李興華在回憶錄中寫道:"前來的同志們向母親轉達了黨組織的意見:他的父親為革命而死,這次是為了給他送葬,是為了進行大規模的哀悼活動;他父親是為革命而死的,這次是為了給他一個葬禮,為了進行大規模的哀悼活動;為了給他一個集體的哀悼活動;為了參加一個集體的哀悼活動;為了一個夏天,為了參加一個大規模的哀悼活動;為了參加一個集體的哀悼活動來的同志問他的母親,不同意這樣做?母親毫不猶豫地回答說:"李先生屬于黨,他為革命而死。隻要我能做到,我就會盡力去做。'"
在頒獎典禮上唱國際歌
按照河北省委的安排,互助會組成了李大昭公開安葬籌備小組。3月中旬,籌備組在香來街舉行了第一次會議。會上傳達了黨組織訓示的精神,并讨論了具體的實施方法。分别接受任務的北平東城、西城、南城各共濟會支部成員,分别去收集照片、傳記資料、烈士履曆,編纂和印刷宣傳材料,制作黨旗,雕刻石碑。4月中旬,籌備組在玄武門外的湖北會議廳再次開會,重點讨論石碑運輸問題。
4月19日,《北平早報》廣告欄目刊登了訃告,北京大學随後采取了兩步行動:一是北京大學校長姜夢麟來到象山萬安公墓,辦理了購買墓葬的程式。原來,萬安公墓早就知道李大昭被絞死,以"死而死""滅風水"為借口拒絕。經過幾次談判,隻是勉強同意了,但隻向地球西南角的仁濟集團劃了一分。其次,由北京大學教授何啟宏挺身而出,向西黃城根信進門外的酒吧室找經理狄勤軒商量。酒吧房間聽到的是提升李大昭的精神,已經意識到了"任務"的艱巨。老經理向何先生建議,葬禮應以傳統形式和舊習俗進行,以掩蓋當局的眼睛和耳朵。其實,這些事情,地下黨組織早就被安排好了。
如果按照舊習俗進行葬禮,葬禮會更昂貴。為此,北京大學校長蔣夢麟等13人發起募捐,每人捐款20元,此外,梁淑明等人捐款50元,馬毅國小每人捐款20元,李思光、鄭天亭等每人捐款10元。國外朋友魯迅捐款50元,戴紀濤捐款100元,陳功博捐款300元,王經偉捐款1000元,以此類推。捐款由北京大學會計科收集,至今仍然存在。據統計:一期捐款300餘元,二期捐贈270餘元。此外,上海各革命團體也送來了200元的捐款。
4月22日,在玄武門下謝街廟光亭浙江寺舉行公開節慶。據《晨報》1933年4月23日報道:"已故北京大學教授李大昭的遺孀昨天在浙江宣外廟為李大昭舉行了公開祭祀......李某昔日的朋友易培基、李淑華、黃少谷、馬玉造、周作人等,都親自前去緻敬。在團體方面,有北京大學工功節李大昭先生校友會和文藝前線社。"
《世界日報》報道李大昭的葬禮
4月23日.m 8時許,500、600人,其中大多是青年學生,還有職工兵,已經向李大昭的神社供奉,準備參加葬禮。
.m 9時30分,在酒吧廳的孟芮頭領着16名酒保走進靈殿,用大繩子和活扣将一根升降杆分别綁在棺材的四角。孝道完畢後,讓每一類擴音器輪流在靈前吹響。這時,一名學生走近樂隊指揮,問他是否可以演奏《國際歌》,但樂隊不接受。随着官方鼓聲的大鑼聲,國歌形式的小号和口哨聲齊聲響起。随後,清陰鑼鼓"九福班"用盛和長笛演奏了《九帝天》這首歌,最後管弦樂隊用管号和大大小小的銅鑼演奏了哀悼音樂。不讓孟素圖大喊"孝順家人,請起來",學生隊伍中臨時當選的司儀大喊:"一切鄭重!"唱國際歌!""向烈士李大昭默哀三分鐘!"
悲歌在浙江寺内外回蕩。此時,浙江寺門外,已經有一片旗幟、雨傘、旗幟的海洋,同學們自制的智語、橫幅、連結也混雜其中,非常令人印象深刻。城市周圍聚集着不少于一千人。
當酒吧被擡高時,酒保們沒有被要求大喊"加錢"來感謝獎勵,但學生們卻大喊:"李大昭的精神不會死!"為烈士報仇!"紅綠傳單、白紙币當場飄揚,紙币上還提前印有紅色郵票的智語。舉起欄杆後,酒保男子搭上肩膀,前往墓地。32名酒保肩上扛着一根大紅漆條,上面系着李大昭令子,外面還鑲嵌着一卷紅緞繡。
葬禮儀式驚動當局幹預攔截
《晨報》1933年4月24日報道說,李大昭的棺材"從浙江寺引進後,經廈蕭街、菜市口、玄武門直接進入西直門"。從這裡可以看出,當年李大昭公葬的路線是走出浙江寺山門,左轉,向東走,還是走苗光亭的巷子,走到下大街,右轉,南到廣安門内大街,然後向東到菜石口,再向北到玄武門, 西單拱門、西四拱門、新街口,再向西,出西到西直門到萬安公墓。
為了掩護李寶華,李家的親戚李振華對在酒吧前打旗的事件負有責任。引魂旗上的銘文寫着:"已故的中國昭考李福君壽經常隐藏着大趙魂旗的精神。他生于清十五年十月一月初六日,卒于中華民國十六年3月29日。"
殡儀人員人群越來越聚集,人群擠滿了道路,汽車、有軌電車、各種車輛被切斷。沿街兩旁的小樓裡也擠滿了人,還有人用相機拍照。從遊行隊伍進入玄内的那一刻起,他們每到一個繁榮的地方,都有革命群衆團體阻擋着公開祭祀的路。在西單十字路口,遊行隊伍突然停了下來,有人拿出一面準備好的中共旗幟,披在李大昭的棺材上。
地方當局已經知道李大昭的公開葬禮。後來,經過市區後,許多路節,散發傳單,宣讀祭文,喊口号,但也确實驚動了當局。中央憲兵隊特别服務組、北平偵緝隊、内四區警署派出警察攔截他們。中午12時許,葬禮縱隊經過西四樓,那裡有李志老歌和樂亭桐鄉路節。在宣讀祭壇時,幾輛卡車突然開了下來,滿載全副武裝的軍警。警察下車後,先是把宣讀祭品的槍托打倒在地,然後把祭祀桌踢翻。結果,這些年輕學生與當局派出的警察憲法發生了肢體沖突。最後,警察憲法暴力驅散了葬禮隊伍,許多人流血受傷。
新成先生見不對勁,急忙召孟三頭取下棺材蓋上的"兜帽"和執事身上的"繡花片",抱在懷裡。這時,酒保、執事、鼓手、僧侶等攜帶烈酒的人都跑到西四北路東側西安市場小院子裡的茶館"避難"。路上隻剩下一個大酒吧,棺材和引擎蓋。
李興華記得很清楚,"刹那間,西四拱門變成了一片寂寞而冰冷的空曠之地。這時,隻剩下坐在馬車裡的母親和開着馬車的老新郎,還有我們這群喪葬的孩子和幾個親朋好友,然後是深紅色的棺材。
僞裝成李大昭親友的地下黨立即研究了對策。如果憲兵阻止棺材前進,他們将按原計劃将棺材停放在街上以示抗議。如果他們不阻撓,他們就會繼續前進。因為憲兵隻是搶走了黨旗,驅散了群衆,是以沒有阻止棺材。在憲兵、特工和憲兵集結部隊後,執事們找到了人群,繼續向前走去。然而,一些警察仍然跟着,直到他們到達西直門外的白石橋。
1920年,李大昭發起成立共産主義團體,創辦周刊《勞工之聲》
石碑與棺材一起埋在地下
香山萬安公墓終于到了。李興華寫道:"當我們走到父親的墓地時,我們看到墓旁的小路上躺着一塊新的石碑,面向天空,石碑上镌刻的鮮紅色鐮刀斧在陽光下閃閃發光。銘文的下一段表明了革命的群衆組織。"
石碑是青石,高183厘米,寬46厘米,厚16厘米。石碑上刻有紅色的五角星,五角星的中心刻有黑色鐮刀斧。石碑正面刻有"中國革命領袖李大昭同志墓",背面銘文如下:
李大昭同志是馬克思列甯主義最忠實、最堅定的信徒,他在1921年發起了組織中國共産黨的運動,真正上司了北方勞動農民勞動群衆為自己的利益和整個階級的利益而鬥争!
1925年 - 1927年,中國革命爆發!結果,國民資産階級國民黨無恥地向帝國主義和封建勢力投降,在帝國主義的直接指揮下,于玄在六月六日發動了大規模的反共運動,勾結張作霖搜查蘇聯使館,逮捕了李大昭同志等80多人, 并于28月28日在北京師範地方法院看守所被絞死,遇難者20人。這種偉大的犧牲精神,為中國反帝和土地革命的勝利奠定了基礎,給無産階級戰士樹立了最有力、最最好的榜樣。中蘇紅軍的鞏固和壯大,現在是陣亡戰友們作出巨大犧牲的結果!
1933年4月,三平市民革命各團體在象山萬安公墓為李大昭同志舉行公開葬禮。
經過深思熟慮,大家覺得,在當時的情況下,這樣的石碑,不能在墓前公開豎立,必須和棺材一起埋在地下。是以,直到1983年3月18日李大昭烈士下葬期間,才被發現。
5月28日,趙樹蘭病逝世,北京大學同仁再次挺身而出。請劉甫先生寫兩座紀念碑,豎立在墓前。在李太太的銘文中,他使用了"棋子"這個詞 - 在一年中的某個月份去世;6月初,趙和李大昭一起被安葬在萬安公墓。
李大昭和妻子趙玉蘭的原墓,位于今李大昭烈士陵南牆外,從西到東。兩座石碑,高1米多,寬1米。題詞由劉塞米農教授撰寫。李大昭烈士陵墓建成後,将原墓送回地球進行整理,原墓碑儲存在原址,以備将來懸挂。
——摘自《黃淳秋》2019年第04期
作者:周景寶
編輯:周毅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