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晨钟》编辑部同事合影(左五为李大昭)
1927年4月29日,38岁的李大昭在北京市西郊民巷景石看守所被秘密杀害。他的棺材被停在玄武郊外的一座寺庙里六年,然后才被埋葬。他的妻子赵玉兰带着孩子向北京大学同事江梦林、沈雨墨等13位北京大学教授求助,冒着巨大风险,在北平地下党组织的秘密安排下,为李大昭发起了一场公开葬礼。这不是一场一般的公开葬礼,而是对杀害李大昭同志的反动统治集团的抗议和示威,是对人民群众的革命宣传,是对李大昭同志的誓言:继承烈士的遗产,把革命进行到底。
1927年4月28日,中国共产党主要创始人李大昭在北京西同民巷北京大师看守所被张作钱和他对特别法庭的第一手控制处以绞刑,享年38岁。
李兴华是李大昭的长女,年仅16岁。她在《缅怀父亲李大昭》中写道:
父亲去世后,我们在朝阳的门口,流氓、隐蔽的探索并没有减少,反而增加了。有时甚至公开跑到我们家去搜查,警察局又命令我们一家人回到原来的家。我们不能住在北京。我们回到玄武门外下坡街道的长玉寺,为父亲打扮,然后把棺材挂在庙宇街的浙江寺里。5月11日,母亲带着我和两个弟弟、两个妹妹回到洛亭乡下,弟弟离开了北京。我们一家人太分散了。
父亲去世后,因为白色恐怖,他找不到合适的墓地来埋葬他。后来,在朋友的帮助下,花了很大力气才想把父亲的棺材暂时停在玄武的梅光阁浙江寺外。灵玲每个月在浙江寺按时付房租,但那时,我们一家人已经回乡了,哪里能及时到北平付房租呢?月复一月,年复一年,我们租的钱越多,我们就越买不起。就这样,他父亲的棺材在浙江寺里整整六年,在这漫长的岁月里,每过一个元旦,没有人敢向他致敬。
1933年4月初,赵带着孩子从罗亭来到北平,住在西城区铁匠胡同公寓,准备照顾李大昭的事务。党组织知道了这个消息,立即派了一位"互助"同志来和赵商量下葬。
关于协商的结果,李兴华在回忆录中写道:"前来的同志们向母亲转达了党组织的意见:他的父亲为革命而死,这次是为了给他送葬,是为了进行大规模的哀悼活动;他父亲是为革命而死的,这次是为了给他一个葬礼,为了进行大规模的哀悼活动;为了给他一个集体的哀悼活动;为了参加一个集体的哀悼活动;为了一个夏天,为了参加一个大规模的哀悼活动;为了参加一个集体的哀悼活动来的同志问他的母亲,不同意这样做?母亲毫不犹豫地回答说:"李先生属于党,他为革命而死。只要我能做到,我就会尽力去做。'"
在颁奖典礼上唱国际歌
按照河北省委的安排,互助会组成了李大昭公开安葬筹备小组。3月中旬,筹备组在香来街举行了第一次会议。会上传达了党组织指示的精神,并讨论了具体的实施方法。分别接受任务的北平东城、西城、南城各共济会支部成员,分别去收集照片、传记资料、烈士履历,编纂和印刷宣传材料,制作党旗,雕刻石碑。4月中旬,筹备组在玄武门外的湖北会议厅再次开会,重点讨论石碑运输问题。
4月19日,《北平早报》广告栏目刊登了讣告,北京大学随后采取了两步行动:一是北京大学校长姜梦麟来到象山万安公墓,办理了购买墓葬的程序。原来,万安公墓早就知道李大昭被绞死,以"死而死""灭风水"为借口拒绝。经过几次谈判,只是勉强同意了,但只向地球西南角的仁济集团划了一分。其次,由北京大学教授何启宏挺身而出,向西黄城根信进门外的酒吧室找经理狄勤轩商量。酒吧房间听到的是提升李大昭的精神,已经意识到了"任务"的艰巨。老经理向何先生建议,葬礼应以传统形式和旧习俗进行,以掩盖当局的眼睛和耳朵。其实,这些事情,地下党组织早就被安排好了。
如果按照旧习俗进行葬礼,葬礼会更昂贵。为此,北京大学校长蒋梦麟等13人发起募捐,每人捐款20元,此外,梁淑明等人捐款50元,马毅小学每人捐款20元,李思光、郑天亭等每人捐款10元。国外朋友鲁迅捐款50元,戴纪涛捐款100元,陈功博捐款300元,王经伟捐款1000元,以此类推。捐款由北京大学会计科收集,至今仍然存在。据统计:一期捐款300余元,二期捐赠270余元。此外,上海各革命团体也送来了200元的捐款。
4月22日,在玄武门下谢街庙光亭浙江寺举行公开节庆。据《晨报》1933年4月23日报道:"已故北京大学教授李大昭的遗孀昨天在浙江宣外庙为李大昭举行了公开祭祀......李某昔日的朋友易培基、李淑华、黄少谷、马玉造、周作人等,都亲自前去致敬。在团体方面,有北京大学工功节李大昭先生校友会和文艺前线社。"
《世界日报》报道李大昭的葬礼
4月23日.m 8时许,500、600人,其中大多是青年学生,还有职工兵,已经向李大昭的神社供奉,准备参加葬礼。
.m 9时30分,在酒吧厅的孟芮头领着16名酒保走进灵殿,用大绳子和活扣将一根升降杆分别绑在棺材的四角。孝道完毕后,让每一类扩音器轮流在灵前吹响。这时,一名学生走近乐队指挥,问他是否可以演奏《国际歌》,但乐队不接受。随着官方鼓声的大锣声,国歌形式的小号和口哨声齐声响起。随后,清阴锣鼓"九福班"用盛和长笛演奏了《九帝天》这首歌,最后管弦乐队用管号和大大小小的铜锣演奏了哀悼音乐。不让孟素图大喊"孝顺家人,请起来",学生队伍中临时当选的司仪大喊:"一切郑重!"唱国际歌!""向烈士李大昭默哀三分钟!"
悲歌在浙江寺内外回荡。此时,浙江寺门外,已经有一片旗帜、雨伞、旗帜的海洋,同学们自制的标语、横幅、链接也混杂其中,非常令人印象深刻。城市周围聚集着不少于一千人。
当酒吧被抬高时,酒保们没有被要求大喊"加钱"来感谢奖励,但学生们却大喊:"李大昭的精神不会死!"为烈士报仇!"红绿传单、白纸币当场飘扬,纸币上还提前印有红色邮票的标语。举起栏杆后,酒保男子搭上肩膀,前往墓地。32名酒保肩上扛着一根大红漆条,上面系着李大昭令子,外面还镶嵌着一卷红缎绣。
葬礼仪式惊动当局干预拦截
《晨报》1933年4月24日报道说,李大昭的棺材"从浙江寺引进后,经厦萧街、菜市口、玄武门直接进入西直门"。从这里可以看出,当年李大昭公葬的路线是走出浙江寺山门,左转,向东走,还是走苗光亭的巷子,走到下大街,右转,南到广安门内大街,然后向东到菜石口,再向北到玄武门, 西单拱门、西四拱门、新街口,再向西,出西到西直门到万安公墓。
为了掩护李宝华,李家的亲戚李振华对在酒吧前打旗的事件负有责任。引魂旗上的铭文写着:"已故的中国昭考李福君寿经常隐藏着大赵魂旗的精神。他生于清十五年十月一月初六日,卒于中华民国十六年3月29日。"
殡仪人员人群越来越聚集,人群挤满了道路,汽车、有轨电车、各种车辆被切断。沿街两旁的小楼里也挤满了人,还有人用相机拍照。从游行队伍进入玄内的那一刻起,他们每到一个繁荣的地方,都有革命群众团体阻挡着公开祭祀的路。在西单十字路口,游行队伍突然停了下来,有人拿出一面准备好的中共旗帜,披在李大昭的棺材上。
地方当局已经知道李大昭的公开葬礼。后来,经过市区后,许多路节,散发传单,宣读祭文,喊口号,但也确实惊动了当局。中央宪兵队特别服务组、北平侦缉队、内四区警署派出警察拦截他们。中午12时许,葬礼纵队经过西四楼,那里有李志老歌和乐亭桐乡路节。在宣读祭坛时,几辆卡车突然开了下来,满载全副武装的军警。警察下车后,先是把宣读祭品的枪托打倒在地,然后把祭祀桌踢翻。结果,这些年轻学生与当局派出的警察宪法发生了肢体冲突。最后,警察宪法暴力驱散了葬礼队伍,许多人流血受伤。
新成先生见不对劲,急忙召孟三头取下棺材盖上的"兜帽"和执事身上的"绣花片",抱在怀里。这时,酒保、执事、鼓手、僧侣等携带烈酒的人都跑到西四北路东侧西安市场小院子里的茶馆"避难"。路上只剩下一个大酒吧,棺材和引擎盖。
李兴华记得很清楚,"刹那间,西四拱门变成了一片寂寞而冰冷的空旷之地。这时,只剩下坐在马车里的母亲和开着马车的老新郎,还有我们这群丧葬的孩子和几个亲朋好友,然后是深红色的棺材。
伪装成李大昭亲友的地下党立即研究了对策。如果宪兵阻止棺材前进,他们将按原计划将棺材停放在街上以示抗议。如果他们不阻挠,他们就会继续前进。因为宪兵只是抢走了党旗,驱散了群众,所以没有阻止棺材。在宪兵、特工和宪兵集结部队后,执事们找到了人群,继续向前走去。然而,一些警察仍然跟着,直到他们到达西直门外的白石桥。
1920年,李大昭发起成立共产主义团体,创办周刊《劳工之声》
石碑与棺材一起埋在地下
香山万安公墓终于到了。李兴华写道:"当我们走到父亲的墓地时,我们看到墓旁的小路上躺着一块新的石碑,面向天空,石碑上镌刻的鲜红色镰刀斧在阳光下闪闪发光。铭文的下一段表明了革命的群众组织。"
石碑是青石,高183厘米,宽46厘米,厚16厘米。石碑上刻有红色的五角星,五角星的中心刻有黑色镰刀斧。石碑正面刻有"中国革命领袖李大昭同志墓",背面铭文如下:
李大昭同志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最忠实、最坚定的信徒,他在1921年发起了组织中国共产党的运动,真正领导了北方劳动农民劳动群众为自己的利益和整个阶级的利益而斗争!
1925年 - 1927年,中国革命爆发!结果,国民资产阶级国民党无耻地向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投降,在帝国主义的直接指挥下,于玄在六月六日发动了大规模的反共运动,勾结张作霖搜查苏联使馆,逮捕了李大昭同志等80多人, 并于28月28日在北京师范地方法院看守所被绞死,遇难者20人。这种伟大的牺牲精神,为中国反帝和土地革命的胜利奠定了基础,给无产阶级战士树立了最有力、最最好的榜样。中苏红军的巩固和壮大,现在是阵亡战友们作出巨大牺牲的结果!
1933年4月,三平市民革命各团体在象山万安公墓为李大昭同志举行公开葬礼。
经过深思熟虑,大家觉得,在当时的情况下,这样的石碑,不能在墓前公开竖立,必须和棺材一起埋在地下。因此,直到1983年3月18日李大昭烈士下葬期间,才被发现。
5月28日,赵树兰病逝世,北京大学同仁再次挺身而出。请刘甫先生写两座纪念碑,竖立在墓前。在李太太的铭文中,他使用了"棋子"这个词 - 在一年中的某个月份去世;6月初,赵和李大昭一起被安葬在万安公墓。
李大昭和妻子赵玉兰的原墓,位于今李大昭烈士陵南墙外,从西到东。两座石碑,高1米多,宽1米。题词由刘塞米农教授撰写。李大昭烈士陵墓建成后,将原墓送回地球进行整理,原墓碑保存在原址,以备将来悬挂。
——摘自《黄淳秋》2019年第04期
作者:周景宝
编辑:周毅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