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公地的悲劇”陷阱與共享單車的“末日黃昏”

“公地的悲劇”陷阱與共享單車的“末日黃昏”

照片來源 smh.com.au

溫|何南業

2013年1月,暢銷書《灰犀牛:如何應對大機率危機》的作者米歇爾·沃克(Michelle Walker)在達沃斯全球論壇上首次公開介紹了"灰犀牛"的概念,提到了具有巨大影響的高機率和潛在危機——比如一隻灰犀牛生長在非洲草原上,體型較大, 視力虛弱,似乎笨拙。

"灰犀牛"似乎遙不可及,但它就在我們身邊,但我們沒有注意到或故意忽略它。回顧2018年,民間債務違約、股票質押爆炸、P2P爆炸、比特币價格截止等"灰犀牛"事件已開始在各個領域出現。

曾經共享單車領域的風光也不例外,"灰犀牛"已經悄然降臨。近日,ofo基金、存款難退超過1200萬普通群眾,他們沒想到共享單車,這已經與高鐵、移動支付、網購、中國"新四大發明"之一,短短兩年時間,卻很快演變成一場鬧劇,人們噓聲不已。

<h2>"顔色革命"的失敗</h2>

人類的進化史就像一個輪回。歐洲人發明了自行車,但中國是名副其實的"自行車王國"。攝影師王文蘭在《自行車日》中将1980年代和1990年代中國城市自行車的流動描述為"流動的長城",他說:"如果你想給人一個驚喜,最好的方式就是說你不能騎自行車。"共享單車的出現,讓昔日的'單車王國'再次重新回到大衆視野中。

2014年8月,ofo成立,2015年1月,摩拜成立,2015年5月,中國第一輛共享單車在北京大學校園推出,正式開啟了共享單車産業發展的瘋狂開端。随後,在風和資本的催化下,各種共享單車如雨後春筍般湧現,上演了一場全國性的咆哮"色彩革命",一時江湖笑着說"共享單車車身顔色夠快"。

公開報告顯示,截至2017年,我國共享單車累計數量達到2300萬輛,覆寫200多個城市。同時,據電商研究中心監測資料顯示,2017年共享單車領域的融資金額達到258億元。共享單車的傳遞速度和資本融資金額是雄鹿票價。

從瘋狂開始會以瘋狂結束,共享騎行也不例外。2017年下半年,共享單車迅速跌落到懸崖邊上,沒有太多迹象,随着Cycling,Xiaoming Cycling,Cool Bike,Little Blue Bike等的關閉,關閉了關閉。根據交通運輸部的資料,2017年中國共有77家共享單車企業,其中20多家關閉或停止營運,占比超過25%。

2018年,外部經濟環境一落千丈,一級市場融資難度越來越大,共享騎行者不斷加速緻死,資本寵兒、ofo的行業龍頭也難以逃脫厄運。在2018年底,ofo被吹出了礦床,但這隻是冰山一角。在資金鍊的困難下,ofo頻繁地傳播營運停滞、前線萎縮、融資不善等消息,明星企業顯然早早地進入了倒計時死亡,晚會的結束已經不遠了。

空氣總是短暫的,氣泡總是會過去的,在"顔色革命"失敗之後,到處都是循環是留下的唯一痕迹。而這些痕迹,已經變成了廢銅爛鐵,存入了數百億美元的資金,憑空消散了巨額财富。

<h2>經濟常識——"公地悲劇"</h2>

1968年,英國的加勒特·哈丁(Garrett Harding)教授在《科學》雜志上發表了一篇題為《公地悲劇》的文章,該文章首次提出了"公地悲劇"理論,其中英格蘭的封建領主在自己的領土上開辟了一塊未開墾的土地作為牧場(稱為"公地"),免費向牧民開放。這本來是為了人民的利益,但由于放牧是免費的,每個牧民都希望盡可能多地飼養牛羊。随着牛羊數量的不合情理地增加,公地牧場最終因"超載"而變得貧瘠,最終悲劇發生,草原貧瘠,牛羊全部餓死。

公地的悲劇也被稱為公共資源的災難。在公共牧場,牧民每增加一隻綿羊,就意味着收入增加,但不必承擔在任何牧場放牧的成本,作為一個理性的人,最好的選擇必須是在自己的能力範圍内馴化足夠的綿羊。當每個人都這樣做時,公共資源被過度使用,最終每個人都無法再享受"免費午餐"。

如何解決公地的悲劇?到目前為止,還沒有普遍的解決方案。一般有兩種解決辦法或措施,一是界定産權,允許私人管理、經營和維護公共牧場,向牧民收取與綿羊數量相對應的費用,另一種是政府參與公共牧場的管理,政府限制每戶放牧的數量,以維持草原的自循環利用。

私人資本是逐利的,而許多具有福利性質的公共産品,如公共自行車、公共交通、地鐵、公園等,往往具有利潤率低、利潤周期長等特點,很難滿足私人資本對利潤和時間的要求,以至于首先通過産權的定義,以及私人管理和運作方案變得不可行, 是以公共産品提供者一般是政府部門,而國家或地方财政最終要支付。

<h2>分享自行車難以跨越的"陷阱"</h2>

公共物品領域容易出現"公地悲劇",從本質上講,共享自行車是一種"公共物品"。回顧經濟學理論,公共産品通常有兩個基本特征,一個是低收費或無收費,另一個是非排他性,非排他性意味着一個公共物品不能被人為地排除在他人的使用之外。例如,每個人都可以使用的公園長椅不是排他性的。共享單車還具有上述特點,一是費用低,單次乘車收費1元,另一種不是非排他性的,使用者付費,隻獲得一定期限的使用權,而不是所有權,是以在交貨後,不能阻止他人繼續使用。

共享單車的性質,使用成本低,加上在使用車輛和傳遞環節缺乏監督,使得占用和破壞騎車者的成本非常低,導緻"公地悲劇"容易發生。公共牧場很容易被過度放牧吞噬,就像共享單車與公共牧場相似,使用者與綿羊相似,共享單車容易過度使用,損壞和營運困境。

人性是理性的、貪婪的、自私的,共享單車使用者付費後,第一選擇肯定是盡可能地友善自己,不在乎騎自行車,随意停車,甚至為自己的行為也不少見,失去騎行的時間不斷被打開,很快,壞車的現象大規模出現, "公地的悲劇"愈演愈烈。

2017年上半年之前,共享單車并沒有出現那麼明顯的"公地悲劇",一個重要因素是整個市場的供應量在不斷擴大,各大共享單車廠商跑馬圈,在全國各大城市開展了大規模的騎行。而進入2018年,由于資金枯竭造成的資金寒冬,很多廠商沒有錢繼續将自行車投放市場,由于侵占、損壞、自然折舊等因素,市場上可用的自行車數量迅速下降,"公地悲劇"這一沖突日趨突出。

是以,共享單車模式的問題現在看來是不可避免的,因為它違反了經濟學的基本常識和市場經濟發展的基本規律,忽視了人性是貪婪的,自私的軟弱,在缺乏有效監督的情況下,注定要陷入"公地悲劇"這個泥潭。可以說,共享單車的崩潰是當今商業實踐中最生動的"公地悲劇"。

<h2>壓倒了共享騎行的三個具體原因</h2>

縱觀現象的本質,共享單車的崩潰,核心在于"公地悲劇"必須從三個根本原因中推導出來,而不是右派(一票否決)、創始人杜威太年輕、共享單車競争比公衆利益更激烈的等因素。

首先,盈利模式不明确。

在共享單車的巅峰時期,有人仔細計算了一輛單車三個月内就能回到書本上,然後進入了純盈利階段,看似完美,但現在看來算計太理想了。

(1)騎自行車的次數被高估了。騎自行車全年都是周期性的,春季和秋季由于天氣涼爽而數量較少,騎自行車的人數量衆多,夏季和冬季由于過熱或過冷而數量少。在中國,夏季和冬季的長度遠高于春季和秋季,平均自行車天數至少是先前預測的一半。北京市交通委透露,北京市共享單車總數已控制在190萬輛左右,但當地自行車閑置率高達50%,這表明騎自行車的次數并沒有以前想象的那麼高。

(2)高估了自行車的完整性,低估了損失率。在"公地悲劇"下,自行車磨損率将遠高于此前的估計。大多數人支付少量的版稅,本能的反應是盡量最大化自己的效用,任意損壞車身、随意停車、汽車廣告、汽車粘貼二維碼詐騙等行為屢次取締,不良汽車的數量隻會增加。同時,由于不良汽車的增加,維護成本也遠高于之前的估計,維護成本不斷大量産生,成為共享單車無法承受的負擔。

面對共享單車盈利的難題,業内專家也給出了不少建議,但類似"空中亭",基本不可行。

(1)提出提高單車一次性使用費顯然難以實作。下降可能會肆無忌憚地提高價格,因為它們的參考坐标是計程車,而共享單車參考坐标是公共汽車或地鐵,給共享單車提高費用的空間很小。一旦漲價,很多使用者馬上"用腳投票",可能不選擇騎自行車出行,可能幹脆多走一點,或者選擇坐公共汽車。

(2)也很難實作在主體上賺取更多廣告收入的建議。由于體型窄,粘貼小廣告大部分人看不見,而且檔次低,同時風雨、維護成本也非常高,大多數知名企業不會選擇在共享單車上投放廣告,廣告往往是一些小公司,這大大限制了共享單車收取高額廣告費的可能性。

(3)建議做一些關于存款的文章,并從存款中提取收入。從法律上講,存款收益屬于客戶,違反法律挪用存款金屬,這在法律上是不可行的;從長遠來看,對于任何一家企業來說,白手起家的血液、收入來自主業是最安全、最耐用的,同樣,對于共享騎行來說,使用者直接使用自行車所産生的收入是最重要的。

二是重資産模式的惡性循環。

共享單車具有公共物品投資大的特點,大額投資是指最初需要在大城市投資數千輛單車,中後期階段還需要繼續放穩定流騎行來替代不良汽車或進一步搶占剩餘市場。是以,從财務角度來看,所有車輛都是共享單車公司的固定資産,擴張越快,投資越多,固定資産就越重,最終大量資金存入這些資産。資金展現在自行車資産的數量上,随着自行車的快速貶值,資金也在迅速虧損,是以共享單車需要繼續開展後續融資,以緩解"饑餓"資金。

網際網路經濟和共享經濟的推動者本應以輕資産運作。共享單車雖然被稱為共享,但紮實走的是傳統行業企業的老路,本質上與單車廠家沒有太大差別,如果有必要對企業進行分類,共享單車可以直接歸入制造業。這也是共享單車與其他共享模式(如Drop,Airbnb等)之間的本質差別。共享單車是必做之事,滴水不漏,Airbnb是輕資産跑,将自己定位為整合外部資産和資源的平台,隻要平台搭好,就可以躺下來賺錢,完全不需要花費如此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來做資産傳遞和後續維護。

第三,國家品質的限制。

共享單車的繁榮與經濟發展階段和人口素質密切相關,經濟發展水準高,人口素質高,騎自行車的人的流失和維護成本将大大降低,"公地悲劇"現象将大大緩解。目前,我國國民的整體素質還處于攀升階段,遠遠達不到共享單車的要求,沒有任何監督和處罰。北方廣深等核心城市居民素質較高,相對不良汽車數量遠低于中國其他城市,可見區域居民素質與不良汽車數量密切相關。有一篇文章說,"共享單車,真的是一面非常好的國家鏡子",也許有點誇張,但至少讓我們看看我們離文明有多遠。

<h2>在寒冷的冬天,哪裡可以生存?</h2>

2018年,喊了多年的"資本寒冬"終于到來了。共享單車領隊的ofo終于扛不住了,在"寒冬"越來越無法生存。擠兌比銀行擠兌更嚴重,前者是一場真正的資本危機,絕大部分的錢都已經存入那輛車裡,并散落在一堆廢銅中,後者隻是一個術語不比對。

2019年,風險投資行業有望集體進入"極寒"。是以,共享單車通過"鋪路更多車——包圍更多使用者——刷出好看的單一金額——獲得更多資金"來支撐自己的發展思路顯然是行不通的,轉型迫在眉睫。

在我看來,在寒冷的冬天,共享單車避免了"悲劇公地"這個陷阱,安全生活,隻有三條路可走。

一是"小魚"要有選擇地讓"大魚"吃,通過并購讓共享單車行業重新回到寡頭壟斷的競争格局。

壟斷後,增加費用和控制成本,進而不斷提高盈利能力,實作自我流血。對于目前營運的共享單車品牌問題,不去圖謀掙紮,要麼盡快與行業龍頭合并、結盟,謀求共同發展,要麼盡快清算,切肉止損,快速退出市場。

二是精細化經營,減少野蠻行徑,國家無序擴張。

中國人的素質參差不齊,大、中、小城市都大不相同,在共享單車方面,或許隻有一些大城市才能盈利的目标市場。是以,在一些大城市要實作精細化營運,服務這部分人群,可能是最近兩三年共享騎行的最佳反應。據公開報道,2018年底北京摩拜自行車營運區域從六環路縮減至五環路,表明茂派在營運中已經認識到了這一點。未來,共享單車公司必須縮減對城市的傳遞。

三是全行業和政府部門共同努力,加強對受損共享單車的監管和懲戒。

把共享單車比作人性的鏡子似乎有點過分,因為共享單車本身的特點監管低、處罰低,人為地搭建了一個道德陷阱,引誘大衆跳進去,但人性未經考驗,共享單車是錯誤的,檢驗人性是錯誤的。

在有蓋的巢下,有成品蛋。減少無畏競争,攜手合作,與政府部門加強對共享單車損毀的監督和懲治,懲治惡促善,讓違法者付出相應的代價,塑造和改善行業整體營商環境,是解決目前問題的出路。共享計程車下降、共享出租Airbnb等,不會輕易出現類似共享單車的"公地悲劇",除了資産不重、利潤明了之外,重要原因是在管理和監督上比共享單車做得更好,使用者可以更嚴格地管理和行為限制,一旦貨物受損, 可以要求使用者支付賠償金,使商品侵占和損壞的成本變得非常高。

在過去兩年左右的時間裡,共享單車的發展既得益于政府官員、經濟學家和公衆,也得益于資本的推動。縱觀共享單車背後的投資機構名單,沒有一家是行業上司者。但為什麼面對如此簡單的常識、共同立場的悲劇,大家卻視而不見呢?是沒有意識到,還是選擇性地忽視,還是由于過度自信?答案是未知的。

通過這場共享的自行車悲劇,有一件事提醒我們,我們永遠不應該忽視經濟發展的客觀規律和經濟學的基本理論,許多創業失敗很可能在最基本的、非常簡單的邏輯中被打敗。

在炫目的創業浪潮中。回歸真正的商業邏輯和常識,怎麼可能不是一種智慧呢?(本文首次登場钛媒體)

有關更多亮點,請關注Titanium Media Microsignal(ID:taimeiti)或下載下傳Titanium Media App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