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照片来源 smh.com.au
温|何南业
2013年1月,畅销书《灰犀牛:如何应对大概率危机》的作者米歇尔·沃克(Michelle Walker)在达沃斯全球论坛上首次公开介绍了"灰犀牛"的概念,提到了具有巨大影响的高概率和潜在危机——比如一只灰犀牛生长在非洲草原上,体型较大, 视力虚弱,似乎笨拙。
"灰犀牛"似乎遥不可及,但它就在我们身边,但我们没有注意到或故意忽略它。回顾2018年,民间债务违约、股票质押爆炸、P2P爆炸、比特币价格截止等"灰犀牛"事件已开始在各个领域出现。
曾经共享单车领域的风光也不例外,"灰犀牛"已经悄然降临。近日,ofo基金、存款难退超过1200万普通民众,他们没想到共享单车,这已经与高铁、移动支付、网购、中国"新四大发明"之一,短短两年时间,却很快演变成一场闹剧,人们嘘声不已。
<h2>"颜色革命"的失败</h2>
人类的进化史就像一个轮回。欧洲人发明了自行车,但中国是名副其实的"自行车王国"。摄影师王文兰在《自行车日》中将1980年代和1990年代中国城市自行车的流动描述为"流动的长城",他说:"如果你想给人一个惊喜,最好的方式就是说你不能骑自行车。"共享单车的出现,让昔日的'单车王国'再次重新回到大众视野中。
2014年8月,ofo成立,2015年1月,摩拜成立,2015年5月,中国第一辆共享单车在北京大学校园推出,正式开启了共享单车产业发展的疯狂开端。随后,在风和资本的催化下,各种共享单车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上演了一场全国性的咆哮"色彩革命",一时江湖笑着说"共享单车车身颜色够快"。
公开报告显示,截至2017年,我国共享单车累计数量达到2300万辆,覆盖200多个城市。同时,据电商研究中心监测数据显示,2017年共享单车领域的融资金额达到258亿元。共享单车的交付速度和资本融资金额是雄鹿票价。
从疯狂开始会以疯狂结束,共享骑行也不例外。2017年下半年,共享单车迅速跌落到悬崖边上,没有太多迹象,随着Cycling,Xiaoming Cycling,Cool Bike,Little Blue Bike等的关闭,关闭了关闭。根据交通运输部的数据,2017年中国共有77家共享单车企业,其中20多家关闭或停止运营,占比超过25%。
2018年,外部经济环境一落千丈,一级市场融资难度越来越大,共享骑行者不断加速致死,资本宠儿、ofo的行业龙头也难以逃脱厄运。在2018年底,ofo被吹出了矿床,但这只是冰山一角。在资金链的困难下,ofo频繁地传播运营停滞、前线萎缩、融资不善等消息,明星企业显然早早地进入了倒计时死亡,晚会的结束已经不远了。
空气总是短暂的,气泡总是会过去的,在"颜色革命"失败之后,到处都是循环是留下的唯一痕迹。而这些痕迹,已经变成了废铜烂铁,存入了数百亿美元的资金,凭空消散了巨额财富。
<h2>经济常识——"公地悲剧"</h2>
1968年,英国的加勒特·哈丁(Garrett Harding)教授在《科学》杂志上发表了一篇题为《公地悲剧》的文章,该文章首次提出了"公地悲剧"理论,其中英格兰的封建领主在自己的领土上开辟了一块未开垦的土地作为牧场(称为"公地"),免费向牧民开放。这本来是为了人民的利益,但由于放牧是免费的,每个牧民都希望尽可能多地饲养牛羊。随着牛羊数量的不合情理地增加,公地牧场最终因"超载"而变得贫瘠,最终悲剧发生,草原贫瘠,牛羊全部饿死。
公地的悲剧也被称为公共资源的灾难。在公共牧场,牧民每增加一只绵羊,就意味着收入增加,但不必承担在任何牧场放牧的成本,作为一个理性的人,最好的选择必须是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驯化足够的绵羊。当每个人都这样做时,公共资源被过度使用,最终每个人都无法再享受"免费午餐"。
如何解决公地的悲剧?到目前为止,还没有普遍的解决方案。一般有两种解决办法或措施,一是界定产权,允许私人管理、经营和维护公共牧场,向牧民收取与绵羊数量相对应的费用,另一种是政府参与公共牧场的管理,政府限制每户放牧的数量,以维持草原的自循环利用。
私人资本是逐利的,而许多具有福利性质的公共产品,如公共自行车、公共交通、地铁、公园等,往往具有利润率低、利润周期长等特点,很难满足私人资本对利润和时间的要求,以至于首先通过产权的定义,以及私人管理和运作方案变得不可行, 所以公共产品提供者一般是政府部门,而国家或地方财政最终要支付。
<h2>分享自行车难以跨越的"陷阱"</h2>
公共物品领域容易出现"公地悲剧",从本质上讲,共享自行车是一种"公共物品"。回顾经济学理论,公共产品通常有两个基本特征,一个是低收费或无收费,另一个是非排他性,非排他性意味着一个公共物品不能被人为地排除在他人的使用之外。例如,每个人都可以使用的公园长椅不是排他性的。共享单车还具有上述特点,一是费用低,单次乘车收费1元,另一种不是非排他性的,用户付费,只获得一定期限的使用权,而不是所有权,所以在交货后,不能阻止他人继续使用。
共享单车的性质,使用成本低,加上在使用车辆和交付环节缺乏监督,使得占用和破坏骑车者的成本非常低,导致"公地悲剧"容易发生。公共牧场很容易被过度放牧吞噬,就像共享单车与公共牧场相似,用户与绵羊相似,共享单车容易过度使用,损坏和运营困境。
人性是理性的、贪婪的、自私的,共享单车用户付费后,第一选择肯定是尽可能地方便自己,不在乎骑自行车,随意停车,甚至为自己的行为也不少见,失去骑行的时间不断被打开,很快,坏车的现象大规模出现, "公地的悲剧"愈演愈烈。
2017年上半年之前,共享单车并没有出现那么明显的"公地悲剧",一个重要因素是整个市场的供应量在不断扩大,各大共享单车厂商跑马圈,在全国各大城市开展了大规模的骑行。而进入2018年,由于资金枯竭造成的资金寒冬,很多厂商没有钱继续将自行车投放市场,由于侵占、损坏、自然折旧等因素,市场上可用的自行车数量迅速下降,"公地悲剧"这一矛盾日趋突出。
因此,共享单车模式的问题现在看来是不可避免的,因为它违反了经济学的基本常识和市场经济发展的基本规律,忽视了人性是贪婪的,自私的软弱,在缺乏有效监督的情况下,注定要陷入"公地悲剧"这个泥潭。可以说,共享单车的崩溃是当今商业实践中最生动的"公地悲剧"。
<h2>压倒了共享骑行的三个具体原因</h2>
纵观现象的本质,共享单车的崩溃,核心在于"公地悲剧"必须从三个根本原因中推导出来,而不是右派(一票否决)、创始人杜威太年轻、共享单车竞争比公众利益更激烈的等因素。
首先,盈利模式不明确。
在共享单车的巅峰时期,有人仔细计算了一辆单车三个月内就能回到书本上,然后进入了纯盈利阶段,看似完美,但现在看来算计太理想了。
(1)骑自行车的次数被高估了。骑自行车全年都是周期性的,春季和秋季由于天气凉爽而数量较少,骑自行车的人数量众多,夏季和冬季由于过热或过冷而数量少。在中国,夏季和冬季的长度远高于春季和秋季,平均自行车天数至少是先前预测的一半。北京市交通委透露,北京市共享单车总数已控制在190万辆左右,但当地自行车闲置率高达50%,这表明骑自行车的次数并没有以前想象的那么高。
(2)高估了自行车的完整性,低估了损失率。在"公地悲剧"下,自行车磨损率将远高于此前的估计。大多数人支付少量的版税,本能的反应是尽量最大化自己的效用,任意损坏车身、随意停车、汽车广告、汽车粘贴二维码诈骗等行为屡次取缔,不良汽车的数量只会增加。同时,由于不良汽车的增加,维护成本也远高于之前的估计,维护成本不断大量产生,成为共享单车无法承受的负担。
面对共享单车盈利的难题,业内专家也给出了不少建议,但类似"空中亭",基本不可行。
(1)提出提高单车一次性使用费显然难以实现。下降可能会肆无忌惮地提高价格,因为它们的参考坐标是出租车,而共享单车参考坐标是公共汽车或地铁,给共享单车提高费用的空间很小。一旦涨价,很多用户马上"用脚投票",可能不选择骑自行车出行,可能干脆多走一点,或者选择坐公交车。
(2)也很难实现在主体上赚取更多广告收入的建议。由于体型窄,粘贴小广告大部分人看不见,而且档次低,同时风雨、维护成本也非常高,大多数知名企业不会选择在共享单车上投放广告,广告往往是一些小公司,这大大限制了共享单车收取高额广告费的可能性。
(3)建议做一些关于存款的文章,并从存款中提取收入。从法律上讲,存款收益属于客户,违反法律挪用存款金属,这在法律上是不可行的;从长远来看,对于任何一家企业来说,白手起家的血液、收入来自主业是最安全、最耐用的,同样,对于共享骑行来说,用户直接使用自行车所产生的收入是最重要的。
二是重资产模式的恶性循环。
共享单车具有公共物品投资大的特点,大额投资是指最初需要在大城市投资数千辆单车,中后期阶段还需要继续放稳定流骑行来替代不良汽车或进一步抢占剩余市场。因此,从财务角度来看,所有车辆都是共享单车公司的固定资产,扩张越快,投资越多,固定资产就越重,最终大量资金存入这些资产。资金体现在自行车资产的数量上,随着自行车的快速贬值,资金也在迅速亏损,因此共享单车需要继续开展后续融资,以缓解"饥饿"资金。
互联网经济和共享经济的推动者本应以轻资产运作。共享单车虽然被称为共享,但扎实走的是传统行业企业的老路,本质上与单车厂家没有太大区别,如果有必要对企业进行分类,共享单车可以直接归入制造业。这也是共享单车与其他共享模式(如Drop,Airbnb等)之间的本质区别。共享单车是必做之事,滴水不漏,Airbnb是轻资产跑,将自己定位为整合外部资产和资源的平台,只要平台搭好,就可以躺下来赚钱,完全不需要花费如此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来做资产交付和后续维护。
第三,国家质量的限制。
共享单车的繁荣与经济发展阶段和人口素质密切相关,经济发展水平高,人口素质高,骑自行车的人的流失和维护成本将大大降低,"公地悲剧"现象将大大缓解。目前,我国国民的整体素质还处于攀升阶段,远远达不到共享单车的要求,没有任何监督和处罚。北方广深等核心城市居民素质较高,相对不良汽车数量远低于中国其他城市,可见区域居民素质与不良汽车数量密切相关。有一篇文章说,"共享单车,真的是一面非常好的国家镜子",也许有点夸张,但至少让我们看看我们离文明有多远。
<h2>在寒冷的冬天,哪里可以生存?</h2>
2018年,喊了多年的"资本寒冬"终于到来了。共享单车领队的ofo终于扛不住了,在"寒冬"越来越无法生存。挤兑比银行挤兑更严重,前者是一场真正的资本危机,绝大部分的钱都已经存入那辆车里,并散落在一堆废铜中,后者只是一个术语不匹配。
2019年,风险投资行业有望集体进入"极寒"。因此,共享单车通过"铺路更多车——包围更多用户——刷出好看的单一金额——获得更多资金"来支撑自己的发展思路显然是行不通的,转型迫在眉睫。
在我看来,在寒冷的冬天,共享单车避免了"悲剧公地"这个陷阱,安全生活,只有三条路可走。
一是"小鱼"要有选择地让"大鱼"吃,通过并购让共享单车行业重新回到寡头垄断的竞争格局。
垄断后,增加费用和控制成本,从而不断提高盈利能力,实现自我流血。对于目前运营的共享单车品牌问题,不去图谋挣扎,要么尽快与行业龙头合并、结盟,谋求共同发展,要么尽快清算,切肉止损,快速退出市场。
二是精细化经营,减少野蛮行径,国家无序扩张。
中国人的素质参差不齐,大、中、小城市都大不相同,在共享单车方面,或许只有一些大城市才能盈利的目标市场。因此,在一些大城市要实现精细化运营,服务这部分人群,可能是最近两三年共享骑行的最佳反应。据公开报道,2018年底北京摩拜自行车运营区域从六环路缩减至五环路,表明茂派在运营中已经认识到了这一点。未来,共享单车公司必须缩减对城市的交付。
三是全行业和政府部门共同努力,加强对受损共享单车的监管和惩戒。
把共享单车比作人性的镜子似乎有点过分,因为共享单车本身的特点监管低、处罚低,人为地搭建了一个道德陷阱,引诱大众跳进去,但人性未经考验,共享单车是错误的,检验人性是错误的。
在有盖的巢下,有成品蛋。减少无畏竞争,携手合作,与政府部门加强对共享单车损毁的监督和惩治,惩治恶促善,让违法者付出相应的代价,塑造和改善行业整体营商环境,是解决当前问题的出路。共享出租车下降、共享出租Airbnb等,不会轻易出现类似共享单车的"公地悲剧",除了资产不重、利润明了之外,重要原因是在管理和监督上比共享单车做得更好,用户可以更严格地管理和行为约束,一旦货物受损, 可以要求用户支付赔偿金,使商品侵占和损坏的成本变得非常高。
在过去两年左右的时间里,共享单车的发展既得益于政府官员、经济学家和公众,也得益于资本的推动。纵观共享单车背后的投资机构名单,没有一家是行业领导者。但为什么面对如此简单的常识、共同立场的悲剧,大家却视而不见呢?是没有意识到,还是选择性地忽视,还是由于过度自信?答案是未知的。
通过这场共享的自行车悲剧,有一件事提醒我们,我们永远不应该忽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和经济学的基本理论,许多创业失败很可能在最基本的、非常简单的逻辑中被打败。
在炫目的创业浪潮中。回归真正的商业逻辑和常识,怎么可能不是一种智慧呢?(本文首次登场钛媒体)
有关更多亮点,请关注Titanium Media Microsignal(ID:taimeiti)或下载Titanium Media 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