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生命的門檻》,女性的孤獨獨白,伯格曼童年的反思01、孤獨是略顯冰冷的甯靜還是不可侵犯的安全感?02、婚姻是責無旁貸的責任還是享樂縱情的欲望?03、生育是自由選擇的權利還是國家強制的義務?04、死亡是無可奈何的悲傷還是皆大歡喜的快樂?

1957年上映的《第七封印》和《野草莓》猶如兩個深度電荷,在電影界引起了震撼和震撼,在此之前,沒有一個導演敢于讓死亡與人類下棋,更何況将夢境穿插到生活中,打破影院的第四面牆,完成與觀衆的直接溝通,更難以想象的是,英格瑪·伯格曼不得不在斯德哥爾摩皇家劇院完成幾部戲劇編曲。

伯格曼是一個典型的工作狂,他每天都很忙,但從未停止思考宗教、生活,在1957年的冬天,他拍了電影《生命的門檻》,在我看來,這是一部"呼吸"的作品,伯格曼一生都在努力擺脫童年家庭的影響和折磨,"不停地工作"是最有效的"撫慰方式", 雖然在1957年,他與幾位戀人保持着身心的"共鳴",并且已經有了五個孩子,但他基本上和父親一樣冷酷孤立,這構成了"生命門檻"的初衷:關注每一個生命的誕生,反思生命的意義。

《生命的門檻》,女性的孤獨獨白,伯格曼童年的反思01、孤獨是略顯冰冷的甯靜還是不可侵犯的安全感?02、婚姻是責無旁貸的責任還是享樂縱情的欲望?03、生育是自由選擇的權利還是國家強制的義務?04、死亡是無可奈何的悲傷還是皆大歡喜的快樂?

影片講述了三個孕婦在産房裡一天的故事,塞西莉亞·埃利奧斯結婚了,對孩子的出生充滿渴望,但在第三個月流産;哈迪斯·彼得森未婚,有一個不負責任的男朋友,既興奮又害怕意外懷孕,來自家庭的壓力,社會各方面都像一灘野獸,是否流産成了她當天最大的結;斯蒂娜·安德森(Stina Anderson)對前兩個沒有後顧之憂,孩子在即将分娩時就死了,原因是分娩時間長,導緻胎盤壓縮變形。三位孕婦各有患難哀,引出了"生命門檻"的主題内涵。

這部電影很少被影評人提及,甚至在國外的每一次采訪中,它都屬于從不問的電影,但伯格曼評論說,它"有點扭曲和扭曲,但它是一個美妙的叙事結構",雖然是一部小預算電影,但它在第11屆戛納電影節上獲得了最佳導演和最佳女主角獎, 而值得一提的是,最佳女主角獎頒給了影片中的四位主演(三名孕婦和一名護士),這在戛納電影史上是罕見的。演員表演的精彩之處可見一斑。

《生命的門檻》,女性的孤獨獨白,伯格曼童年的反思01、孤獨是略顯冰冷的甯靜還是不可侵犯的安全感?02、婚姻是責無旁貸的責任還是享樂縱情的欲望?03、生育是自由選擇的權利還是國家強制的義務?04、死亡是無可奈何的悲傷還是皆大歡喜的快樂?

《生命的門檻》不再局限于對宗教的了解,而是從伯格曼對生命的質疑中,不斷審視上帝,心中充滿了對孩子的愧疚,想要深入研究當時社會上普遍存在的婚姻、分娩、生活問題,這可以看作是生死探究的"第七封印", 這反映了伯格曼對生命終極意義的探索。

本文将伯格曼關于孤獨、婚姻、分娩、死亡的四個問題作為突破口,從點和面分析電影中反映的生活和生活的意義,進而喚起觀衆對生命意義的探索。

《生命的門檻》,女性的孤獨獨白,伯格曼童年的反思01、孤獨是略顯冰冷的甯靜還是不可侵犯的安全感?02、婚姻是責無旁貸的責任還是享樂縱情的欲望?03、生育是自由選擇的權利還是國家強制的義務?04、死亡是無可奈何的悲傷還是皆大歡喜的快樂?

<h1級"pgc-h-right-arrow">01,孤獨是一種略帶冰冷的甯靜還是不可侵犯的安全感?</h1>

影片中的三個人都是孤獨的,無論是渴望遇見生活還是被迫流産,他們無疑是勇敢的,但在他們最需要照顧的時候,伴随着自己唯一無盡的孤獨,這種孤獨的心态隻有最有經驗的人才能體驗到。

"孤獨是一種略帶冰冷的甯靜,還是一種不可侵犯的安全感?"這是塞西莉亞的朋友問她的嗎?朋友們說:"真正選擇一個人需要多大的勇氣,這是一項壯舉!"寂寞的背後是持續的恐懼,永恒的恐懼。

《生命的門檻》,女性的孤獨獨白,伯格曼童年的反思01、孤獨是略顯冰冷的甯靜還是不可侵犯的安全感?02、婚姻是責無旁貸的責任還是享樂縱情的欲望?03、生育是自由選擇的權利還是國家強制的義務?04、死亡是無可奈何的悲傷還是皆大歡喜的快樂?

然而,塞西莉亞堅信"我真的相信我能",而塞西莉亞的言論其實是三位孕婦的共同聲音,她們在孤獨面前的決心和勇氣令人欽佩。勇敢地選擇孤獨反映了女權主義的興起,她們發自内心地認為,男女權利平等,女人應該得到男人的鼓勵和支援,但同時又應該承擔起自己的責任,這種孤獨是母親的必由之路。

《人生的門檻》看似是關于懷孕分娩的故事,比喻性地生下一個孩子就像跨過"門檻",充滿了未知的艱辛和挫折,但這隻是人生的一次體驗,"人生的門檻"更多的是一個女人面對孤獨的自我觀察, 如何面對孤獨的心,度過這段時間,這是最值得反思的。

伯格曼的大多數電影總是描述人生的旅程,正如聖經所說,"基督徒在世界上隻是暫時的,生活隻是通往天堂的必要旅程。這部電影中的三個女人都是孤獨的,她們的旅程是珍貴的,因為丈夫、家人和朋友的陪伴,這部電影沒有絲毫的宗教内涵,但通過一個簡單的故事的哲學反思,啟發觀衆關于性别關系和婚姻制度,如何看待責任和欲望至關重要。

《生命的門檻》,女性的孤獨獨白,伯格曼童年的反思01、孤獨是略顯冰冷的甯靜還是不可侵犯的安全感?02、婚姻是責無旁貸的責任還是享樂縱情的欲望?03、生育是自由選擇的權利還是國家強制的義務?04、死亡是無可奈何的悲傷還是皆大歡喜的快樂?

<h1 class="pgc-h-arrow-right">02,婚姻是一種不可推卸的責任,還是對快樂和放縱的渴望?</h1>

孩子作為愛情的結晶,往往反映了雙方婚姻家庭的概念。塞西莉亞孤獨的根源在于,她認為丈夫"不愛她,他們的婚姻是一個錯誤"。因為這種心理,孩子不應該來到這個世界,這影響了塞西莉亞的情緒和身體狀态,原本對孩子的渴望被換成了對婚姻的絕望,這本質上展現了女人"愛第一"和男人"享樂主義"的差別。

塞西莉亞丈夫解釋說,"雖然我渴望孩子的到來,但我仍然擔心自己,擔心我們沒有時間,我們應該等到我的論文完成的時候,孩子的死亡不是我的錯"。塞西莉亞的丈夫試圖澄清他與孩子死亡的關系,聲稱時機尚未到來,他應該專注于學校而不是家庭,這反映了仍然"以自我為中心"的享樂主義。兩種人生觀不同步,最終的結果是塞西莉亞與丈夫離婚,開始了新的生活,這在現實生活中比比皆是,提醒我們要找一個價值觀相似的人生伴侶。

《生命的門檻》,女性的孤獨獨白,伯格曼童年的反思01、孤獨是略顯冰冷的甯靜還是不可侵犯的安全感?02、婚姻是責無旁貸的責任還是享樂縱情的欲望?03、生育是自由選擇的權利還是國家強制的義務?04、死亡是無可奈何的悲傷還是皆大歡喜的快樂?

哈迪斯的男朋友是典型的花花公子,當哈迪斯告訴他要"揍孩子"并要求他來看她時,男朋友說"我不是你的未婚夫",哈迪斯已經第二次流産,兩次都是因為男朋友的不負責任,但當面對責任時,男朋友選擇逃跑,不想承擔他"丈夫"的責任, 這種極其不負責任的态度,更是象征着"享樂主義"的态度。

哈迪斯很簡單,她年輕而精力充沛,但她仍然夢想着擁有一個幸福的家庭和一個愛她的丈夫,為此她不斷妥協和給予。她渴望得到愛情的滋養,渴望進入婚姻的殿堂,難道她不渴望快樂嗎?同樣的欲望,但她比男友更理性成熟,她讓步的原因是愛情,但這段愛情随時都面臨瓦解,最後她隻能對家庭抱有希望,而她悲傷的父母在她最困難的時刻向她伸出援手,展現了世上家庭感情的珍貴和愛情選擇錯誤帶來的無奈和悲傷。路徑。

《生命的門檻》,女性的孤獨獨白,伯格曼童年的反思01、孤獨是略顯冰冷的甯靜還是不可侵犯的安全感?02、婚姻是責無旁貸的責任還是享樂縱情的欲望?03、生育是自由選擇的權利還是國家強制的義務?04、死亡是無可奈何的悲傷還是皆大歡喜的快樂?

<h1類="pgc-h-arrow-right">03,生育是自由選擇權還是國家強制執行的義務?</h1>

不同國家對生育率有不同的态度,影片在1957年反映了瑞典人口稀少、生育能力令人鼓舞的特點,最突出的一點是,女醫生不斷勸說哈迪斯生育,因為國家會為她們提供完善的福利保障,保證孩子健康快樂成長。但在這裡,很容易引起觀衆的思考,生育是女性的權利還是國家強制的義務?

醫生有幾個原因:與三四十年前不同,現在國家大力幫助和保護單身母親,母親不僅領取津貼,子女還可以享受福利,以及免費的婦女保健和社會保險,兒童權利也将得到相應的保護。有一句話值得一提:"一個女孩想自己生孩子,這不是可恥或不幸的"。顯然,這個想法現在有很多支援者,但很明顯,63年前并不是每個人都能接受它。

社會福利的健全性賦予了人們選擇的權利,同時也折磨着單身母親的心靈。現代心理學的發展已經證明了一個健全的家庭對孩子健康成長的重要性,對單身母親的考驗是女性的勇氣和責任感。醫生的評論更像是國家政策的代言人,而不是基于醫生職業道德的人道關注。

《生命的門檻》,女性的孤獨獨白,伯格曼童年的反思01、孤獨是略顯冰冷的甯靜還是不可侵犯的安全感?02、婚姻是責無旁貸的責任還是享樂縱情的欲望?03、生育是自由選擇的權利還是國家強制的義務?04、死亡是無可奈何的悲傷還是皆大歡喜的快樂?

分娩意味着撫養的責任,而對于伯格曼來說,父母的冷漠成為他心中永恒的痛苦,引發了關于生育的讨論。伯格曼長大後為了從父母那裡得到更多的愛而撒謊,但事與願違,他總是被批評和毆打,進而背負着沉重的心理陰影,影片通過讨論分娩前的責任,更想讓觀衆意識到父母的責任。

哈迪斯對生殖權利的選擇将決定一個孩子的未來,影片也不想讨論單親家庭和雙親家庭對孩子的影響,而是傳達了父母對家庭的責任的延伸,孩子作為一個生命,即使有健全的福利制度保障,但"有些事情還是要由父母自己承擔", 例如教育或照顧孩子。

哈迪斯最終選擇生下孩子,這既是社會壓迫,也是她自己的意志,最重要的一點是家人的支援,沒有家人的支援,她仍将獨自面對,進而将生與死提升到哲學的學習水準。

《生命的門檻》,女性的孤獨獨白,伯格曼童年的反思01、孤獨是略顯冰冷的甯靜還是不可侵犯的安全感?02、婚姻是責無旁貸的責任還是享樂縱情的欲望?03、生育是自由選擇的權利還是國家強制的義務?04、死亡是無可奈何的悲傷還是皆大歡喜的快樂?

<h1 class="pgc-h-arrow-right" >04,死亡對每個人來說都是無助的悲傷還是快樂?</h1>

墮胎在基督教的觀點上是對個人生命的抹去,影片中的三個女人沒有得到自己的孩子,其渲染的悲傷與哀憊,充滿了伯格曼對生命意義的質疑,死亡有時不是一種折磨,而是一種解脫,關鍵在於各自立場的不同。

影片中塞西莉亞孩子的死亡直接導緻了塞西莉亞和丈夫的離婚,塞西莉亞選擇放手,為了讓丈夫重獲自由,以犧牲自己無聲的痛苦為代價,看似是一種悲傷,卻是兩人未來的最佳選擇, 從這個意義上說,放手有時候是一種愛。

斯蒂娜孩子的死反映了失去生命的無助,兩對準夫妻等待孩子的出生,原本活在肚子裡的孩子因為分娩而死,醫生說:"我沒有問題,一切都是命運的安排。生與死的分離,是那麼的現實與殘酷,展現了女性獨有的堅韌與堅韌。

《生命的門檻》,女性的孤獨獨白,伯格曼童年的反思01、孤獨是略顯冰冷的甯靜還是不可侵犯的安全感?02、婚姻是責無旁貸的責任還是享樂縱情的欲望?03、生育是自由選擇的權利還是國家強制的義務?04、死亡是無可奈何的悲傷還是皆大歡喜的快樂?

伯格曼從小就一直在與死亡談判,身邊的親人紛紛去世,帶給他更多的對死亡的思考,甚至他的出生其實也是一個意外,他的父母不想要這個孩子,但由于偶然,他出生了,是以那些生活中不滿意的人一個接一個地來了, 根本原因是父母沒有給予足夠的照顧,這是電影拍攝現實的基礎。對伯格曼來說,死亡不是一種解脫,如果他沒有來到這個世界,折磨和痛苦就不會存在。

死亡不是結束,而是新的開始,斯蒂娜和她的丈夫依然會滿懷信心地迎接下一個孩子的誕生,人類決心繼續下一代永遠不會以痛苦結束,作為父母,孩子作為父母的重要而寶貴的人生經曆,将互相影響一生,生存與死亡齊頭并進, 無論是悲傷還是喜悅,父母都應該冷靜地面對,這是伯格曼發自内心的呐喊。

《生命的門檻》,女性的孤獨獨白,伯格曼童年的反思01、孤獨是略顯冰冷的甯靜還是不可侵犯的安全感?02、婚姻是責無旁貸的責任還是享樂縱情的欲望?03、生育是自由選擇的權利還是國家強制的義務?04、死亡是無可奈何的悲傷還是皆大歡喜的快樂?

《生命的門檻》不同于伯格曼大部分探索宗教哲學和家庭關系的電影,它聚焦于具體的"出生"環節,通過生到死的過程來展現生活中的家庭、友誼和愛情,歸根結底,它是伯格曼人生的一個縮影,因為他不快樂的童年經曆, 他渴望得到父母的愛,但他對藝術的追求卻成了他照顧孩子的"借口",片中的三個女人大膽而堅強,不斷引發觀衆反思生育與責任的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