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1年的海灣戰争是一場具有裡程碑意義的戰争,對冷戰後國際新秩序的建立産生了深遠的影響,戰争的新特點給世界各國的軍事戰略、戰役戰術和軍事建設帶來了許多啟示。薩達姆曾經在戰争前夕充滿信心。薩達姆的自信當然有個人原因,但并不完全是自尊,事實上伊拉克當時相當強大。

當時,伊拉克擁有約100萬正規軍和約48萬預備役軍人、近6000輛坦克、3 700門火炮、7 500輛裝甲車、700多架戰鬥機和飛毛腿飛彈。此外,伊拉克擁有中東最完整的現代綜合防空系統,"KARI"防空系統包括四個區域防空行動中心、16個攔截制導中心和70多個防空指揮和報告中心。伊拉克戰鬥機、地對空飛彈和火炮形成了一個覆寫幾乎所有領空的三維火力網絡。
如此龐大的家族使伊拉克聲稱自己是僅次于美國和蘇聯的世界第三大軍事強國。"第三軍事強國"的稱号或許帶有自吹自擂的成分,但伊拉克軍隊的規模和武器裝備确實是當時世界上最高的。經過八年的兩伊戰争,伊拉克軍隊在戰鬥中也相當有經驗。薩達姆認為美國确實是世界頭号強國,但畢竟它在中東的軍事力量有限,他本可以憑借本土戰争的地理優勢來壓制它。
所謂強龍不壓頭蛇——之前美國、蘇聯超級大國已經越南,阿富汗等小國利用本土作戰的地理優勢被擊敗。美國超級大國的軍事力量分布在世界各地,而伊拉克,特别是在中東,憑借其本土行動獲得了軍事優勢。1990年8月下旬,當戰争即将爆發時,薩達姆在與外國上司人的會晤中說:"我很清楚美國的技術優勢,特别是其空中優勢"。
但與此同時,薩達姆堅持認為空戰不能起決定性作用,戰争的最終決定是依靠地面作戰,甚至接近街頭戰争的肉體,在這種情況下,伊拉克方面在實力和局部作戰優勢上可以得到充分釋放。美國人對戰争傷亡特别認真:越南戰争是因為傷亡太重,導緻國内反戰情緒激增,最終迫使美國退出越南。在海灣戰争之前,薩達姆曾吹噓"美國社會無法承受10,000名士兵的死亡"。
1990年9月,薩達姆·侯賽因對軍隊說:"你知道空軍不能決定地面戰争......這是所有正常戰争和解放戰争都證明的規則,最後一個是越南戰争"。在此期間,薩達姆一再威脅要把海灣變成"第二越南":如果美國幹涉伊拉克在科威特的軍事行動,伊拉克軍隊将在越南遭受美軍的同樣失敗。但直到戰争開始後,薩達姆才發現戰争不再是他所熟悉的模式。
薩達姆以為美軍在中東的軍事存在很少,他一直夢想着"沒有頭蛇的強龍",但他很快發現,美國在中東的軍事存在正在呈指數級增長:超過300架C-141和C-5在海灣地區迅速集結,每七分鐘降落一次沙特達蘭空軍基地。 22天的運輸量超過了1949年柏林11個月的空運量。與此同時,美國船隻正在從世界各地的戰略基地運送物資,其中三艘已經運載了相當于3000架C-141。
經過30天的空中和海上運輸,超過10萬名美軍已在海灣集結。在接下來的四個月裡,美軍繼續晝夜不停地行動,最終集結了50多萬士兵和近2000輛主戰坦克,運送了1200萬噸物資!薩達姆曾認為美國在中東沒有軍事存在,但動員起來的美國軍隊的規模呈指數級增長:以美國為首的多國部隊在沙特阿拉伯,巴林,卡特爾,阿曼,阿拉伯聯合酋長國,土耳其和迪戈加西亞的空軍基地部署了1,200多架戰鬥機。
此外,三個航母戰鬥群在地中海、紅海和阿拉伯海的海上陣地上遊蕩。到戰争真正開始時,美國已經在中東集結了一支多達66萬人的多國部隊,有34個國家參加。雖然伊拉克在海灣戰争中動用了86萬軍隊,但兩軍之間的差距并不十分明顯,戰争的真正決定不再是雙方的實力,而是各自的軍事技術,最終是美國擁有技術優勢,打敗了稍好一點的伊拉克部隊。
海灣戰争是世界大戰史上标志性的裡程碑式戰争,它改變了傳統的戰争模式,激勵着世界在新形勢下作戰。海灣戰争最大的特點是,這是一場高科技戰争。以美國為首的多國部隊在這場戰争中普遍使用了先進技術。海灣戰争充分展現了海陸空一體化、資訊化程度高、打擊精度高等現代高技術戰争的新特點。海灣戰争變成了一場單方面的正常武器粉碎戰争。
電子戰對戰争的程序和結果産生了重要影響:以美國為首的多國部隊的電磁優勢将成為戰争的新制高點,海灣戰争開創了以空中力量為主體打赢戰争的先例。在空襲中使用大量精确制導武器,提高了空襲的準确性,最大限度地減少了平民傷亡。
而高技術武器在這場戰争中大大提高了作戰能力,使作戰作戰向高速、全天候、全時發展。據推測,美國和伊拉克有如此多的坦克和裝甲車互相對抗,以對抗現代版的"庫爾斯克坦克戰争",伊拉克甚至希望使用人海戰術在巷戰中打擊美軍,但預期的大規模地面戰争直到戰争結束才發生。在正式行動開始之前,九架美國AH-64阿帕奇武裝直升機摧毀了兩個伊拉克預警雷達站。
是以,當美國第一梯隊的八架F-117戰鬥機在伊拉克方面不知情的情況下進入伊拉克領空中心時,美軍就能夠成功開展伊拉克防空系統的"斬首"行動。同時,美軍利用電子戰鬥機幹擾伊拉克的電子裝置,進而壓制了伊拉克的指揮、雷達預警和情報系統。伊拉克軍隊在美軍的戰術幹預下立即變得失明和失聰。一團糟的伊拉克軍隊隻剩下少數人被毆打。
幹涉結束後,美國率先發射了一系列強大的戰機、飛彈和精确制導武器:1991年1月17日淩晨3點.m,一架美國F-117向伊拉克南部的一個攔截指揮中心投下了第一枚炸彈。自那時以來,700多架飛機還對伊拉克防空系統節點和指揮結構等重要目标發動了自己的打擊。另一方面,美國海軍發射了50多枚戰斧飛彈,打擊伊拉克各地的動力傳輸和轉換裝置。
第一輪空襲之後是第二波和第三波F-117空襲。經過一夜的空襲,伊拉克的防空系統在第二天黎明時分基本崩潰。其餘的伊拉克防空部隊不得不單獨與被炸毀的指揮結構作戰。那些看到下一個日出的人以為他們可以正面與美軍作戰,但他們受到了更激烈的空襲。伊拉克的雷達節點、發電站、指揮中心等都被美國上司的多國部隊摧毀,巴格達與外界失去聯系,聯軍牢牢控制着空中力量。
美國F-117隐形戰鬥轟炸機轟炸了巴格達上空。F-117配備了雷射制導炸彈爆破裝置,精度極高:炸彈可以将防禦工事從大洞中炸出;更關鍵的是,伊拉克軍隊隻是"看"看不到它,是以隻能用黑色的天空炸毀。伊拉克雷達操作員意識到美國反輻射飛彈攻擊的威力,迅速減少了雷達啟動次數,使地對空飛彈盲目射擊。
戰争結束兩天後,伊拉克的防空飛彈系統基本上不再運作。美軍随後派出700架正常戰機進行轟炸。美國指揮官在出發前有點緊張,畢竟伊拉克的防空火力如此密集,可以在世界各地排名靠前。當時,美國指揮官估計,這架飛機的損壞率為10%,這意味着至少有70架飛機可能無法傳回,但美軍最終在行動中隻損失了一架飛機。此時,美軍的電子幹擾裝置已經基本報廢了伊拉克陸軍雷達,是以伊拉克飛彈雷達上布滿了密集的白點。
僅在戰後,美軍加油機就日夜出動多達300次,為軍用飛機加油。這樣,美國指揮官也懷疑伊拉克領空過于擁擠,無法同時派出更多飛機。與此同時,在波斯灣和紅海的美國軍艦也閑着:他們發射了122枚戰斧巡航飛彈——以每小時800多公裡的超低速度飛行,以逃避雷達探測,并在飛行一兩個小時後準确擊中1000公裡外的目标。伊拉克米格戰鬥機在海空聯合壓力下沒有機會升空。
機場被炸毀,雷達被炸毀,伊拉克戰鬥機想要起飛作戰。即使偶爾隻有一兩架伊拉克戰機起飛,也可以逃脫被蜜蜂密集的美國飛機摧毀的命運。可以說,此時伊拉克的天空已經被美國允許飛翔。控制空中力量的美軍對伊拉克進行了史無前例的"地毯式轟炸"。以美國為首的多國部隊結合空間衛星偵察、空中偵察、地面偵察等手段,攔截伊拉克雷達、通信設施和電磁波信号,并通過計算機和情報分析分析進行處理。
由于确定了伊拉克軍隊指揮中心、通信和雷達系統的各種參數,以美國為首的多國部隊始終能夠精确地打擊伊拉克的軍事目标。美軍先發制人地摧毀了伊拉克大部分軍用機場,許多伊拉克戰機在起飛前就被摧毀了。當然,已經起飛的伊拉克飛機很快在美國F-15和F-16前方被擊落。至于伊拉克軍隊龐大的地面部隊,他們甚至不需要聯軍地面部隊來對抗他們。
阿帕奇武裝直升機通常在伊拉克地面防空火力有效射程之外發射反坦克飛彈,進而在保證自身安全的同時摧毀伊拉克坦克裝甲車。美軍飛機、坦克、步兵戰車甚至單人武器都配備了紅外夜視儀、雷射夜視儀和紅外熱成像裝置等夜視裝置,使美軍武器裝備在夜間發揮與白天相同的戰鬥力,使美軍能夠晝夜不停地戰鬥, 更有效地對抗伊拉克軍隊,在戰鬥過程中取得更快的進展。
在整個海灣戰争期間,美國利用50多顆軍用和商業衛星中的12類衛星組成戰略偵察網絡,向多國部隊提供70%的戰略情報。多國部隊已經組裝了2 790架現代固定翼飛機、1 700多架旋翼飛機(其中攻擊直升機600多架)、坦克裝甲車6 500多輛和大量自行火炮、火箭發射器、工程和技術支援車輛等。在戰争中,多國部隊綜合運用反導戰、電子戰、心理戰、海戰等軍事類型的協同作戰。
相比之下,伊拉克的戰争哲學完全是另一個時代的産物:薩達姆一直指望地面作戰來挽救局勢,伊拉克軍隊引以為傲的坦克和裝甲車被美國戰鬥機、轟炸機和攻擊機以及他們攜帶的正常炸彈、雷射制導炸彈炸毀了。 紅外飛彈等。美國空軍以前所未有的效率摧毀了伊拉克地面部隊:伊拉克地面部隊平均每天損失一個裝甲營。與此同時,伊拉克的發電站、工廠、橋梁和其他基礎設施被炸毀。
轟炸一周又一周地持續,而且強度有增無減。伊拉克巴士拉的發電站多次遭到轟炸超過12次。以前從未見過的空中力量,現在是節目中的主力,薩達姆完全無能為力。美國隻用了38天時間就進行了全天候的全面轟炸,對伊拉克部隊造成了沉重的打擊。薩達姆期待已久的地面戰争,經過38天的轟炸,終于開始了,但它不是一場戰争,而更像是美軍單方面屠殺伊拉克軍隊。
伊拉克地面部隊在過去38天的持續轟炸中已經遭受了重大損失,現在發現很容易用火力和射程粉碎他們的T-72坦克。美國武裝直升機四處遊動,随意追捕伊拉克軍隊,甚至連美國坦克和直升機在黑暗中配備夜視儀,也沒有給伊拉克人任何喘息的機會。被轟炸了38天的伊拉克地面部隊正處于崩潰的邊緣:薩達姆驕傲的地面部隊在短短100小時後就撤出了科威特。
戰敗的伊拉克軍隊沿着伊拉克與科威特之間的6号公路向北逃跑,美國空軍飛機和海軍飛機蜂擁而至,投擲火箭彈和炸彈:先是炸毀了伊拉克軍隊的車輛,切斷了他們的路線并撤退,進而阻止了中間的伊拉克軍隊車隊移動,并立即成為刀肉。美國A-10攻擊機攜帶集束炸彈,可以釋放數十個甚至數百個可以穿透125毫米厚裝甲的子炸彈,爆炸碎片可以殺死足球場大小内的目标。
是以,數以萬計的伊拉克士兵在與伊科接壤的公路上喪生。當時,在Iko邊境的道路上,每隔50米就有一堆煙霧彌漫的車輛殘骸。在整個海灣戰争期間,以美國為首的多國部隊具有絕對優勢:223人陣亡,697人受傷,13人被俘。其中,148名美軍陣亡。相比之下,伊拉克軍隊的40多個師被摧毀,傷亡人數在85,000至100,000之間,伊拉克海軍在戰争中被完全摧毀。伊拉克軍隊在海灣戰争中損失了三分之二以上的整體作戰能力。
這場戰争給伊拉克造成了約2000億美元的直接經濟損失。以美國為首的多國部隊迫使伊拉克在不到兩個月的時間内接受停火協定,幾乎沒有地面部隊。美軍的代價比伊拉克人小得多:606人在戰鬥中喪生,其中148人死亡。它還包括35名因朋友受傷而死亡的人。美國在這場戰争中以一種全新的戰争模式震驚了世界。
在海灣戰争之前,世界對戰争的了解仍然停留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的鋼鐵潮流中。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的主要戰術是閃電戰。這種戰術在進攻端是以坦克為核心,以空軍、炮兵、步兵等各類士兵為輔助,在以坦克裝甲部隊為指導的戰争中迅速突破對方的防禦陣地,發動夾狀攻勢,在此過程中通過步兵跟進實作敵方圍攻。防方要確定後勤補給線不被切斷,然後逐層布置防禦陣地,抵禦對方的攻擊。
在海灣戰争之前,鋼鐵的運輸是世界大戰的主流。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的斯大林格勒戰役是這種戰術的典型代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美國經曆了兩次失敗的地方戰役:北韓戰争和越南戰争。越南戰争期間,北越軍隊通過遊擊戰和美軍長期輪換,進而将美軍拖入了一場曠日持久的戰争,随着傷亡人數的不斷增加,引起了美國國内輿論的強烈反對,美國最終不得不退出越南。
海灣戰争前,薩達姆一心想把伊拉克變成第二越南,但1990年代的美國與1970年代的美國不同:美軍在越南戰争期間尚未完成資訊化。當時,雖然美軍的火力很強,但其火力很難實作精準打擊,是以要徹底消滅對手隻能接近戰争的另一方,而這種戰鬥往往會造成美軍的大量傷亡。這就是為什麼薩達姆在海灣戰争期間指望與美軍進行地面作戰的原因。
并非隻有薩達姆有這個想法,但當時全世界都普遍相信這個想法。當時,人們普遍認為,擊敗這樣一支裝備精良、火力強大、訓練有素的美軍,将涉及将美軍拖入近戰、巷戰或遊擊戰,以大量擊斃美軍。在海灣戰争期間,薩達姆仍然試圖用這種傳統戰術打敗美軍,但當戰争開始時,他被美國新的軍事戰争模式震驚了。
震驚的不僅僅是薩達姆,整個世界都被戰争震驚了。數千英裡外的中國目睹了這場戰争。戰争剛開始時,中國軍隊内部的普遍預測是:"這将是一場曠日持久的戰争,一場消耗戰","伊拉克軍隊可以堅守科威特至少一年"......然而,僅僅一個多月後,伊拉克軍隊被擊敗。這怎麼可能不令人震驚?戰後,中國曾經翻譯了大量美國軍事交戰規則、軍事報告,無形中開始參照對方的模式和标準來建設軍隊。
我們可以看到空軍在海灣戰争中的關鍵作用,當然也不能忽視其他軍種的作用。雖然空軍是戰争中的主唱,但沒有其他兵種可以做到這一點。先進的武器對于現代戰争非常重要,但武器畢竟還是由人操作的,是以對戰鬥人員的品質要求非常高。無論在任何形式的戰争中,人最終都是核心,畢竟死物無法取代生物。
新中國成立後,相對和平基本上保持了下來:新中國成立後,除反美援助外,對北韓的援助規模有限。現代戰争有很多東西需要學習:改變傳統的戰争思維尤為重要——陸軍不再是唯一的關鍵階層,而是要建立系統戰争(特别是資訊戰的思想和模式)。海灣戰争結束後,中國大大小小的各級軍隊舉行了數百場研讨會,得出的結論是:改變!
隻有把握已經到來的新軍事變革,才能取勝,而變革始于思考。海灣戰争前,中國軍隊延續了"地面勝利"的理論:"戰争的最終成功取決于靴子和步槍。在這種指導思想下,形成了"大軍國主義":軍隊占主導地位,海空部隊發展滞後。海灣戰争後,空軍和海軍的重要性開始得到廣泛認可,空海聯合作戰和近海防禦作戰成為軍事研究的重點。中國軍隊的戰争思想開始了全面的轉變。
海灣戰争結束後,中國将技術力量的軍隊提上了議事日程。中國軍隊開始以高技術戰争為目标發展。在海灣戰争中,以美國為首的多國部隊依靠GPS制導飛彈和戰機在10天内将數百萬伊拉克士兵直接帶回家園。海灣戰争使中國意識到擁有獨立導航系統的重要性,是以于1994年啟動了北鬥1号系統項目。2020年6月23日09時43分,北鬥三号最後一顆全球網絡衛星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成功發射。
被海灣戰争喚醒的不僅僅是中國:海灣戰争中電子資訊技術的使用給世界敲響了警鐘,現在世界大國幾乎總是競相開發自己的衛星導航系統。目前,世界上可以實作衛星導航系統覆寫的全球,包括美國的GPS系統、俄羅斯的GLONASS系統、歐盟的伽利略系統、中國北鬥系統這四個系統。日本和印度也有自己的衛星導航系統,盡管日本和印度的衛星導航系統尚未在全球範圍内覆寫。
南韓還制定了自己的導航系統計劃:預計到2034年将完成自己的導航系統。國家的重量不能受制于人。這不僅僅是因為我們了解這一點,而是世界其他地方都了解它。開發自己的導航系統是需要科技實力、産業能力作為支撐,迄今為止,世界連南韓在開發自己的導航系統方面也隻有七個,已經成功研發的隻有六個,已經實作了全球覆寫能力的隻有四個, 但自主導航系統的發展已成為工業化國家的主要趨勢。
現在回過頭來看海灣戰争,确實是一場具有裡程碑意義的戰争:在此之前,世界大戰的主流仍然是二戰以來的鋼鐵運輸模式;雖然大家都知道這個問題,但是各自經濟水準不一樣,軍事實力也不一樣,研發能力也不一樣,是以真正能跟上這股轉型浪潮的國家并不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