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各種形狀的葉子
樹皮和皮毛
6月16日,經過數月的精心制作,第四部更新版的《植物世界》将在北京自然博物館正式向公衆開放。
作為北京自然博物館自1958年成立以來一直舉辦的四大經典常設展覽之一,更新後的"植物世界"展覽位于北京自然博物館展覽館二樓北側,展覽面積超過850平方米,展出化石和活體植物标本1200多件, 三個展廳分别分為"植物進化"、"被子植物的繁榮與适應"和"植物與人類"。
植物進化部,具有時間軸,引入了藍色細菌,内源性共生,藻類植物,裸蕨,楔葉植物,真正的蕨類植物,預裸植物,種子蕨類植物,雄性蕨類植物,銀杏植物,松柏植物,購買大麻藤植物和被子植物。展覽線蜿蜒而行,猶如植物進化的時空隧道,各種化石和活體植物标本擺放在展牆上,放在展櫃裡,仿佛在講述植物進化之旅的故事。
超過4米的海鲈魚莢,一米高的槌球盤和兩個超過兩米長的海帶标本正在藻類植物展區展出。這些大型海藻标本是北京自然博物館在上個世紀第一次"植物世界"展覽期間收集的。
在展廳的中間,木炭時代的沼澤森林,其曆史可以追溯到大約3.5億至2.9億年前,已經通過鱗片,密封木材和蘆葦等滅絕植物的科學恢複了生命。這些植物在那個時期蓬勃發展,死後,它們被埋在沼澤中很長一段時間,碳化惡化成煤,是以木炭時代也是地質史上重要的成煤時期。
一米多高的纖維鐵廠化石懸挂在蘇族鐵廠陳列櫃中間,化石儲存得非常漂亮,伸展的羽狀葉片從莖的中間螺旋輻射分支出來,莖在中間儲存了繁殖結構。此外,還有其他類型的蘇族鐵廠化石和現代蘇族鐵廠标本,它們共同诠釋了蘇族鐵廠的起源、繁榮和衰落的演變過程。
長10多米、高3米的L形化石展示櫃是被子植物展區的亮點,共有100多件白垩紀和新石器時代的被子植物化石,包括遼甯古代水果的早期被子植物和中國古代水果植物化石,近代用棕榈劈開的桉樹葉化石, 山核桃植物化石與重葉,以及較大的葉桉樹植物化石。這些植物化石分批挂在展示櫃的後面闆上,講述了被子植物的起源和演變的曆史。
被子植物開花與适應展廳分為兩部分,第一部分講述了被子植物繁盛的故事,分别展示了各種形式的葉子,五顔六色的花朵和奇異的果實/種子三個單元。
第一展區長5米,高2米的植物葉标本展示櫃,彙集了127種植物葉标本,有幹金蓮花圓葉、單角蓮花箭頭形葉、針狀丁香葉、丁香子房葉、七葉棕榈形複合葉、鹽皮木奇羽毛狀多苯等,它們競相展示上千州的被子植物葉片。180多種被子植物的果實/種子标本陳列在5米高2米的展示櫃中,如藤蔓的巨大果實,香腸樹的長果實,念珠菌果實,杜鐘的單翅果,短穗魚尾向日葵核果,栗堅果,甜瓜果實,長約3米的象鼻棕色果實序列等。這些各種形狀的标本要麼密封在一個方形的圓形透明盒子裡,要麼挂在牆上,要麼被壓在顯示器上,專注于各種被子植物果實/種子的奇怪外觀。
第二部分描述了各種适應其生活環境的被子植物,并在種植中選擇了6種類型的植物,包括熱帶雨林植物,紅樹林植物,沙漠植物,高寒植物,食蟲植物和寄生植物。高約3米,直徑超過1米的吊杆和超過一米高的植物闆根位于熱帶雨林植物展區;
植物與人類展廳分為兩部分,外牆是第一部分,展示與人們物質文明相關的植物内容,包括食用植物、藥用植物、油性植物、纖維植物、香料植物、染料植物等具有重要經濟價值的植物共七個單元。
在食用植物展區,大量的水稻、高粱、小麥、玉米和大豆種子标本被包裹在一個精緻的丙烯合金圓盒中,整齊地排放在每個展品的背闆上,玉米"爆炸性谷物"品種雖然不美觀,但用來生産爆米花的最佳原料,這些都是科學家栽培的作物品種, 也是我們每個人在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食物。
植物也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醫學瑰寶,各種藥用植物的浸泡标本和原始标本集中在藥用植物展區。你可以看到青蒿素植物的浸泡,中國科學家Butcher和她的團隊在1970年代從中攝取青蒿素,挽救了數百萬瘧疾患者的生命,并于2015年獲得了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六味黃丸和止咳糖漿是衆所周知的常用藥物,其主要配方有熟黃、山楂、山藥、澤達、丹皮和葉、100、桑白皮、橙莖、白頭和罂粟殼。這些藥材标本也在這個展覽區展出。
樹皮和外套陳列在纖維植物展區。樹皮服裝是一種非常古老的服裝,被稱為"服裝活化石",樹皮服裝展品都是以箭毒木堅韌的皮革纖維為原料,經過打齊平等技術加工。該外套由棕榈植物的葉狀纖維制成,棕榈樹曾經是中國南方農民必備的防雨工具。
展廳的中心區域是本展廳的第二部分,取了50多個國家的國花陳列在上部弧形展闆的中心區域,猶如空中畫廊,精彩紛呈。中央區域下側的弧形展示櫃展示了中國雲南西雙版納地區彜族人的佛教之心、和平書、村莊規則和盟約、彜族諺語、彜族曆法等物品。《月桂葉之書》是文字的載體,用鐵筆将文字寫在經過特殊處理的月桂葉棕色植物的葉子上。除了記錄佛教經典,《易備書》還包括天文曆法、社會史、哲學、法學、醫學、科技,是彜族文化的"百科全書"和寶貴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