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各种形状的叶子
树皮和皮毛
6月16日,经过数月的精心制作,第四部更新版的《植物世界》将在北京自然博物馆正式向公众开放。
作为北京自然博物馆自1958年成立以来一直举办的四大经典常设展览之一,更新后的"植物世界"展览位于北京自然博物馆展览馆二楼北侧,展览面积超过850平方米,展出化石和活体植物标本1200多件, 三个展厅分别分为"植物进化"、"被子植物的繁荣与适应"和"植物与人类"。
植物进化部,具有时间轴,引入了蓝色细菌,内源性共生,藻类植物,裸蕨,楔叶植物,真正的蕨类植物,预裸植物,种子蕨类植物,雄性蕨类植物,银杏植物,松柏植物,购买大麻藤植物和被子植物。展览线蜿蜒而行,犹如植物进化的时空隧道,各种化石和活体植物标本摆放在展墙上,放在展柜里,仿佛在讲述植物进化之旅的故事。
超过4米的海鲈鱼荚,一米高的槌球盘和两个超过两米长的海带标本正在藻类植物展区展出。这些大型海藻标本是北京自然博物馆在上个世纪第一次"植物世界"展览期间收集的。
在展厅的中间,木炭时代的沼泽森林,其历史可以追溯到大约3.5亿至2.9亿年前,已经通过鳞片,密封木材和芦苇等灭绝植物的科学恢复了生命。这些植物在那个时期蓬勃发展,死后,它们被埋在沼泽中很长一段时间,碳化恶化成煤,因此木炭时代也是地质史上重要的成煤时期。
一米多高的纤维铁厂化石悬挂在苏族铁厂陈列柜中间,化石保存得非常漂亮,伸展的羽状叶片从茎的中间螺旋辐射分支出来,茎在中间保存了繁殖结构。此外,还有其他类型的苏族铁厂化石和现代苏族铁厂标本,它们共同诠释了苏族铁厂的起源、繁荣和衰落的演变过程。
长10多米、高3米的L形化石展示柜是被子植物展区的亮点,共有100多件白垩纪和新石器时代的被子植物化石,包括辽宁古代水果的早期被子植物和中国古代水果植物化石,近代用棕榈劈开的桉树叶化石, 山核桃植物化石与重叶,以及较大的叶桉树植物化石。这些植物化石分批挂在展示柜的后面板上,讲述了被子植物的起源和演变的历史。
被子植物开花与适应展厅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讲述了被子植物繁盛的故事,分别展示了各种形式的叶子,五颜六色的花朵和奇异的果实/种子三个单元。
第一展区长5米,高2米的植物叶标本展示柜,汇集了127种植物叶标本,有干金莲花圆叶、单角莲花箭头形叶、针状丁香叶、丁香子房叶、七叶棕榈形复合叶、盐皮木奇羽毛状多苯等,它们竞相展示上千州的被子植物叶片。180多种被子植物的果实/种子标本陈列在5米高2米的展示柜中,如藤蔓的巨大果实,香肠树的长果实,念珠菌果实,杜钟的单翅果,短穗鱼尾向日葵核果,栗坚果,甜瓜果实,长约3米的象鼻棕色果实序列等。这些各种形状的标本要么密封在一个方形的圆形透明盒子里,要么挂在墙上,要么被压在显示器上,专注于各种被子植物果实/种子的奇怪外观。
第二部分描述了各种适应其生活环境的被子植物,并在种植中选择了6种类型的植物,包括热带雨林植物,红树林植物,沙漠植物,高寒植物,食虫植物和寄生植物。高约3米,直径超过1米的吊杆和超过一米高的植物板根位于热带雨林植物展区;
植物与人类展厅分为两部分,外墙是第一部分,展示与人们物质文明相关的植物内容,包括食用植物、药用植物、油性植物、纤维植物、香料植物、染料植物等具有重要经济价值的植物共七个单元。
在食用植物展区,大量的水稻、高粱、小麦、玉米和大豆种子标本被包裹在一个精致的丙烯合金圆盒中,整齐地排放在每个展品的背板上,玉米"爆炸性谷物"品种虽然不美观,但用来生产爆米花的最佳原料,这些都是科学家栽培的作物品种, 也是我们每个人在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食物。
植物也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医学瑰宝,各种药用植物的浸泡标本和原始标本集中在药用植物展区。你可以看到青蒿素植物的浸泡,中国科学家Butcher和她的团队在1970年代从中摄取青蒿素,挽救了数百万疟疾患者的生命,并于2015年获得了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六味黄丸和止咳糖浆是众所周知的常用药物,其主要配方有熟黄、山楂、山药、泽达、丹皮和叶、100、桑白皮、橙茎、白头和罂粟壳。这些药材标本也在这个展览区展出。
树皮和外套陈列在纤维植物展区。树皮服装是一种非常古老的服装,被称为"服装活化石",树皮服装展品都是以箭毒木坚韧的皮革纤维为原料,经过打齐平等技术加工。该外套由棕榈植物的叶状纤维制成,棕榈树曾经是中国南方农民必备的防雨工具。
展厅的中心区域是本展厅的第二部分,取了50多个国家的国花陈列在上部弧形展板的中心区域,犹如空中画廊,精彩纷呈。中央区域下侧的弧形展示柜展示了中国云南西双版纳地区彝族人的佛教之心、和平书、村庄规则和盟约、彝族谚语、彝族历法等物品。《月桂叶之书》是文字的载体,用铁笔将文字写在经过特殊处理的月桂叶棕色植物的叶子上。除了记录佛教经典,《易备书》还包括天文历法、社会史、哲学、法学、医学、科技,是彝族文化的"百科全书"和宝贵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