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吳亦凡從來都不是“人”

溫/西坡

針對該網報道的"吳某曾多次引誘年輕女性發生性關系"等相關情形,警方調查後,吳阿凡(男,30歲,加拿大籍)涉嫌強奸,一直被朝陽市警察局依法刑事拘留,案件調查正在進一步開展。

來自北京朝陽平安的一條推文,20分鐘,10萬條評論,40萬轉推。

在我們的上下文中,雖然官方通告中也帶有「懷疑」一詞,但基本上可以把武一凡這個人當成罪犯。

我想說的是,吳一凡不是一個人。我不是在咒罵,我是說這個名字更像是一個象征,而不是它對我們意味着什麼的象征。

今晚,無數的編輯和記者失眠。當然,這篇文章也很熱門。

但是,盡管我很狡猾,但現在我必須承認,我對吳一凡一無所知。

我也想拆掉大家的平台,承認吧,我們對吳一帆一無所知。

除了知道他唱過一些不傷人的歌曲,演過一些不合時宜的戲劇,參加過一些不尋常的節目,我們對這個人了解多少呢?

他在舞台前所做的一切都是作為道具而存在的。他可以是吳一凡,也可以是張一凡、李一凡和王一凡。沒有什麼不同,就像不同品牌的洗髮乳一樣。

關于P這一點,一直是他身體最人性化的特征。

我甚至想過,這不會是這個傀儡給線人一種畸形抵抗力嗎?

"我所有的東西都賣給你了,我隻能在下半身揮霍自己。

當然,強奸是一種沒有任何粉飾的罪行。但是,如果在這麼大的舉動之後,我們隻是在吳儀凡的傀儡上貼上了一些罪犯、和垃圾等标簽,那麼我們實際上并沒有學到任何東西。

可以預見,肯定會有媒體發表評論,譴責吳儀凡,譴責流星,鼓吹正能量。但這些文章除了流量之外毫無意義。

我們不需要批評吳儀凡。因為根本沒有吳逸凡這個人,隻有吳逸凡這個人套,這個符号,這個道具。

吳儀凡成了罪犯(确切地說,是犯罪嫌疑人),路人A-E-丙烯成了社會意義沒有差別的罪犯。

吳儀凡的垮台,對于幕後的交易者來說,純粹是一個産品出了問題。下次你注意。

你把吳一凡當成公衆人物,把資本當成剩餘産品。每個人的感覺都是完全不合時宜的。

一個如此出名卻又如此糟糕的人,即将被徹底逐出公有領域,但我們突然發現,他根本不是一個人。這是整件事情中最荒謬、最可悲的部分。

蓋伊·德波爾(Guy De Boer)1967年的傑作《風景社會》(Landscape Society)指責現代資本主義的生活方式。所謂"景觀社會",就是圖像取代意義,表象取代深度,凝視取自由,一切都處于某種荒謬的悖論之中的社會。

我想繼續承認,我對"景觀社會"的理論一無所知,但自從前幾年被朋友推廣以來,我就對它印象深刻。上述簡介也是臨時搜尋的。

但此時此刻,隻有"景觀社會"這個詞才能形容吳一凡給我的印象。

我們每天盯着舞台中央,那些明星可以熱搜一笑,但他們不是"人"。

"人"從公共領域消失是我們這個時代最大的疾病。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