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匠丁松仁提醒大家,氣氛轉涼,注意加衣服......是以,讓我們繼續今天的主題:
根據實際生産中使用的效果和澱粉酶制備的特點,有三種方法:
1、混合加熱方式:
在加入輔助材料的同時進料,使澱粉酶能完全分散并遊離于再流體中,随着輔料溫度的升高,酶的作用速度也加快,直到酶的溫度逐漸達到并超過酶的失活溫度, 酶停止作用,直到。

這種添加非常友善,液化效果也不錯,但要注意以下幾個問題:
1、配件必須以較細的粉碎方式粉碎,才能快速糊化和液化,否則會因澱粉顆粒粗糙,容易造成"剝離糊狀"(即大澱粉顆粒逐層逐漸糊化和液化),使酶失活後,澱粉尚未完全液化,使液體仍然濃稠;
2、應選擇同一種輔料,在漿料溫度較低的品種中,由于漿料輔助品種溫度高,澱粉漿料臨界溫度也會使部分酶失活或鈍化,加持膏體水量比一般較大,澱粉酶制備的耐熱性會降低,這樣,就在糊體溫度的輔助漿料作用中迅速, 酶已逐漸失活,進而影響液化效果;
3、在采用混合升降法時,可以考慮加入一些鈣離子(石膏或氯化鈣)來保護酶制劑的作用,還可以考慮輔助材料預浸,使輔助澱粉充分吸收水分膨脹,提高酶的效果。
2、中間輸入法:
先将輔助粉末和水混合均勻放入糊狀鍋中,投料溫度稍高即無害處(例如約60°C),然後按規定的加熱速率加熱,當液體溫度接近澱粉酶制備的适當作用溫度時,将酶制劑水放入均勻的漿液中, 慢慢倒入糊狀物中(可直接倒入酶制劑液)。
由于酶溶液在與糊狀物接觸時會瞬間升溫,是以酶的作用速度急劇加快,即膨脹的糊狀澱粉膠體溶液可以快速液化。
使用這種方法有點麻煩,再加上漿料的糊狀物較厚,酶的分散性較差。
此外,細菌澱粉酶是粉末狀的,在酶制劑中容易引起細菌孢子的擴散,這種方法的效果仍然可用。
使用此方法需要注意以下幾點:
1、物料含水量要求較大(5∶1以上),以免糊入澱粉膠粘劑溶液後過厚,影響酶的分散,造成效果差;
2、相對于混合加熱方法,本方法受膏體溫度和粉碎程度對附件稍低,但必須加強攪拌,防止液體粘結;
3、酶的用量可略高,最好每1g液化用7~8u。當然,如果你能用5到6u滿足液化要求會更好。
4、加熱速度不宜過快,保證輔助澱粉能充分吸收膨脹破裂的水分,滿足糊狀的要求。
3、瞬時動作方法:
這種方法可以采取兩種形式。
一個先在糊狀鍋中用約2/3的水加熱,并在另一個鍋中将輔助粉末和酶制劑與剩餘的水(1/3左右)混合,并均勻混合,當糊狀鍋水溫達到90~95°C時,泵将這種酶和輔助混合物漿液扇分散泵送入培養箱, 使輔助粉末能在瞬間與高溫水接觸,快速吸收膨脹漿料中的水分,同時由于助漿過程的酶作用和液化作用迅速預浸,是以,可以提高糊狀物和液化效果。
另一種方法是調整漿料的形狀不變,但轉水量幾乎可用到規定的水耗水量比例,然後漿料用泵進入特殊的高壓噴嘴,在噴嘴部位進入高溫蒸汽,使其迅速升溫,進行瞬時糊狀物也液化。
這兩種形式的動作時間短,效果好,但需要滿足以下條件:
1、輔助粉體必須粉碎得很細,超過60眼或80目的細粉也要不低于80%,這樣在接觸加熱的那一刻迅速吸收膨脹漿料和液化,否則效果不好,使用第二種形式也容易堵塞噴嘴;
2、需要準備另一個漿料罐,并應配制混合器、噴頭和泵;
3、使用高溫蒸汽時應注意控制其純度,或适當處理,噴嘴、漿料管、蒸汽管應采用不鏽鋼。
上述三種方法可根據條件和效果在工廠使用細菌澱粉酶制劑。
但是,為了提高液化效果,當采用混合加熱法和中間量進料法時,可以按每克麥芽粉液化8~10g的輔助粉末的比例加入,先在糊狀鍋中放入适量的麥芽粉,并注意在70°C下保溫10~15分鐘, 作為輔助液化裝置,保證了輔助材料的液化。
在這種情況下,可以适當減少細菌澱粉酶的量(通過1g輔助粉末酶3~4u計算)。
如果可以使用耐高溫澱粉酶,則可以使用上述任何一種方法,并且所需的條件不是很嚴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