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老的街道承載着這座城市的記憶。合肥市在城市更新改造中,在精湛的努力下,在特色文章上,以"微與新"的舉措,在老街上保留舊品位——
尊重曆史,傳遞文化背景
鼎嘉巷位于合肥老城區,西臨泸城路,南至紅星路,全長267米。這條小巷不長,但有着深厚的曆史文化底蘊,合肥著名的"張氏四姐妹"故居就位于此。
9月17日,記者來到鼎家巷,從南門的胡同進來,看到牆上畫着一幅仙女畫,周圍的居民告訴記者,這幅畫來自老合肥"九歌水升仙橋"的神話傳說,仙女是"八仙"中的何仙姑姑。步入巷深,眼神頓時歡快,石闆路平整整,兩邊牆每走十步就會鑲嵌一座石雕,描繪着跳繩、滾鐵環等童年遊玩記憶。小巷裡的住宅樓是原來的衛生廳宿舍,至今仍有許多紅磚外牆,裝修後的橙色路燈,展現出歲月的氣息,讓人感覺像上個世紀的甯靜時光。不知不覺地走到了鹿城路附近的小巷入口,"張氏四姐妹"的畫牆講述了小巷裡一個動人的故事。
廬陽區街道文明辦公室主任鐘明告訴記者,原定家巷漆黑,路況破損,排水不良。2018年4月,鼎嘉巷更新改造工程開工,道路、排水、景觀、立面、照明等方面品質提升。圍繞丁家巷的問題,當地社群與社會輿論面對面協商,完善改造方案,明确改革堅持"古與現代融合"的原則,充分展現胡同的曆史文化,對合肥的記憶。改造後的丁家胡同變了原有的滄桑破碎,石闆路平整整齊幹淨,文化牆增添了人情味,傳承延續了胡同脈絡。"裝修後,小巷嶄新而美麗,曆史文化得以保留。原衛生部宿舍南醫院住院醫師姜愛平說。
"街道是城市文化的重要載體,每條街道都有無盡的曆史。阜陽區老城辦公室從業人員王傑說,很多老街曆史悠久,居民對過去的文化記憶其實是熟悉的,如果能盡可能地修複或保留一些特色文化符号,不僅可以增加居住的知名度,還可以吸引遊客的熱度。自2018年推出老城改造戰略以來,小區充分尊重街道改造中原住民的原有生态和願望,結合曆史和建築功能,貼近人民,貼近生活,突出文化特色,還原街道的古老氣息。
創造獨特風景的一種方式
9月14日,随着維修人員完成辨別工作,位于合肥市包河區蕪湖路街道的勞動道改造工程順利竣工。
勞巷周邊分布着原省級建設廳、原合肥市勞動局等機關的宿舍,因為年代久遠的街道變得破舊、肮髒。包河區市政府相關負責人介紹,包河區改造勞動巷道,結合勞動道意義和生産勞動方式的變化,最終确定以"奮鬥新時代"為主題,綜合運用雕塑、淺浮雕、短劇等元素,完成路面修整, 立面美化、功能提升、文化植入等内容,營造出"勞動"特色的文化牆體,實作記憶與傳承的結合。
"'一車道一方針'是近年來合肥市巷道改造的重要原則。合肥市城鄉建設局城建廳副主任鐘偉告訴記者,合肥很多街巷都承載着獨特的曆史文化和居民的懷舊記憶,是以在改造過程中不能追求"統一"式的改造,要有品質感,突出小巷的特色。為了避免"一刀切"的街道改造,合肥市在改造前明确需要改造街道的特色和定位,按照"一車道一方針"的原則設計,打造"設施人文"一體化的街道環境,實作逐街、單車道特色。
拱陳街是合肥一條百年老街,菜市場、小吃等商業形式為一體,南段街區入口距著名的東家老宅遺址不遠。拱門陳街很受歡迎,但存在許多安全隐患。2019年,拱辰街實施改造更新,目前一期改造已經完成,二期正在進行中。正在指導改造項目的安徽俞宇建築設計院院長胡振勇告訴記者,按照上級相關部門的要求,在拱門陳街改造之前,對街道的曆史文化特色進行了充分的調研,然後對居民的意見和該地區的發展進行了定位。整個改造計劃,充分挖掘街區的曆史文化内涵、江淮文化、明清文化等元素的改造,在保留煙火的基礎上,從建築景觀推廣、産業優化等方面對拱陳街進行全方位更新,将建築風格塑造成明清風格的建築, 建築色彩以白牆灰瓦為主。
"街道是文化沉澱的載體,涉及建築、色彩學等方面的知識。"鐘偉說。在街道改造中,合肥市相關部門嚴格督促相關施工設計機關了解每條街道的曆史,明确每棟建築的風格,按照其原有的圖案、材料進行施工,還原街道的陳舊風采。如今在合肥,阜陽區小鎮山巷改造,依托周邊濃厚的商業氛圍和曆史文化遺産,打造"商業文化旅遊"旅遊區;一個接一個,獨特的後街和小巷已成為合肥市獨一無二的景觀。
精細重塑,兼顧"面"和"内"
一條不到200米長的小巷,一個已經使用了200年的地名,誕生了一位世界知名的實體學家......9月17日,記者來到位于阜陽區安慶路的四條古巷,那裡統一的銀灰色店牌、平坦的瀝青路面、小巷兩側牆壁上的文化符号等映入眼簾。
"它不一樣,幹淨整潔,看起來不錯。胡女士是安南四條古老小巷旁的居民,她告訴記者。她在這裡住了将近20年,之前路坑坑窪窪,沿街的店鋪也亂糟糟的,既不整潔也不安全。"每次我騎電池車,它都會響起,我摔倒了幾次。回頭一看,胡女士不禁歎了口氣。
據了解,四條古巷北至安慶路,南至長江路,是一條曆史悠久的老胡同。據《安徽省合肥市記載》記載,這四條古巷又稱四條古墓巷、修女(師)巷、四條新巷。著名科學家、諾貝爾實體學獎獲得者楊振甯,位于東五号巷子裡。但老胡同因為老舊年久失修,曆史感的過去已經成為居民生活的"創傷",急需修複。
2018年,四條古巷的改造被提上日程,翻修于當年4月開工,當年8月竣工。阜陽區園林綠化管理中心規劃建設科副處長淩勇告訴記者,改造主要包括路管網、沿街店招牌、街牆和社群建築立面。整個改造項目始終堅持精細改造的原則,結合小巷的特點和居民的意見,不僅在基礎設施的修繕更新上,也在對人的塑造進行精細化研究。"不僅要滿足居民的功能需求,還要實作居民記憶人文的恢複。"淩勇說。
街道改造不僅要做好城市建設的"面子",還要做好群衆的"内在"需求。據了解,合肥市出台了一系列城市更新工作政策,實施了多個城市更新項目。據不完全統計,截至今年8月底,合肥通過修複受損道路、改建雨水排污管線、更換路燈照明、增強街道綠化、增建景觀短劇等小規模、漸進式"微更新",共有149條小街巷。
本報見習記者李明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