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富汗是一個位于中南亞的内陸國家,擁有多山、沙漠等土地,資源貧乏,極端貧困,3000萬人,人們長期處于饑餓線上。但這樣一個卑微的國家,卻多次成為世界強國試圖控制的地方,在現代,大英帝國、蘇聯、美國等世界強國,都被阿富汗嚴重俘虜。

阿富汗在地理上的位置
說到阿富汗,就要談一談英俄在中亞的鬥争。在19世紀,印度次大陸是大英帝國最重要的殖民地之一,被稱為"皇冠上的明珠"。與此同時,薩沃伊哥薩克騎兵在中亞的一個馬平川地區,直奔興都庫什山腳下,其士兵一個接一個地提到中亞汗國投降,沙特和俄羅斯試圖繼續向南前往印度,進而開辟了通往印度洋的道路。俄羅斯向南的野蠻擴張極大地威脅到了英國殖民地印度的安全,這讓英國殖民者感到非常恐懼。
興都庫什山,印度次大陸的屏障
展開世界地圖,看看亞洲和南亞大陸,它的地形平坦開闊,大多是平原,隻有興都庫什山像一堵巨大的牆,印度次大陸和中亞分開,是以,興都庫什山是大英帝國防禦俄羅斯人的絕佳屏障,而沙特人則不斷向印度大陸擴張, 興都庫什山是一個必須跨越的障礙。于是英俄雙方在興都庫什山周圍展開了激烈的較量,正因為如此,在19世紀,大英帝國發動了兩次入侵阿富汗,而阿富汗在俄國的幫助下,不斷擊退英軍。最後,英國和俄羅斯妥協并劃定了整個興都庫什山脈作為雙方之間的緩沖區,形成了現代阿富汗的地圖。是以,從某種意義上說,是興都庫什山創造了現代阿富汗的地圖。
雖然興都庫什山是印度次大陸西部的天然屏障,但并非完全無法通行。然而,它的中間突然沉沒,形成了一條平坦的通道,供中亞和西亞地區進入印度次大陸。這條通道,著名的興都庫什山大道,從印度次大陸向西延伸到巴基斯坦的佩瓦薩,然後向西穿過著名的開伯爾山口,到達賈拉拉巴德盆地,穿過阿富汗首都喀布爾,越過興都庫什山的主脊,到昆都士山谷,到昆都士,然後進入阿姆河的中部平原, 進而進入廣闊的中亞和西亞地區。從曆史上看,這段通道一直是塞普勒斯人,亞裡安人,土耳其人,蒙古人等進入印度次大陸的重要門戶。
穿過興都庫什山
這條通道除了是一條重要的軍事路線外,也是一條古老的商業道路,從我國到中亞和西亞的兩條重要的古代貿易路線彙合在一起。而這兩條古老的貿易路線,分别是"毒品之路"和"本"(j-b-n)之路。其中,所謂"毒路",即從中國的雲桂川地區,經過大理、寶山、滕沖等地,到緬甸克欽邦北部,沿印度北部平原,以及通往中亞和西亞的路線。對于"J-b'n"公路,即從塔什庫爾幹向南穿過紅色的基拉夫或明鐵蓋等山口,接着是漢薩河谷的上部支流到克什米爾小鎮Gyrgyll T,沿着印度河流域的南部到巴基斯坦北部的皮尤沙,伊斯蘭堡,因為存在一個古老的皮尤沙地區,稱為"j-b-n"的古國。
毒枭和毒品
在巴基斯坦北部城鎮Pewasa相遇後,兩條路線向西前往着名的開伯爾山口。開伯爾山口是興都庫什山脈最平坦,最重要的山口,它控制的通道實際上是一條東西走向的峽谷。峽谷的最高點在蘭迪科塔爾,長約40公裡,兩側有懸崖,最窄的點不到600米,非常陡峭,一直是士兵的戰場。從佩瓦薩向西穿過這個山口,是阿富汗北部的賈拉拉巴德鎮,西邊是阿富汗首都喀布爾。這個峽谷是從中亞和西亞到印度次大陸的門戶,曆史上,波斯人,希臘人,蒙古人等都是從這個山口進入印度的。
開普勒山口附近的地形
從賈拉拉巴德盆地流經的凱伯山口是廣闊而平坦的印度次大陸,是以凱伯山口自古以來就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然而,開伯爾山口被低矮的山丘所環繞,其地形并不像想象的那麼陡峭,開伯爾山口附近有許多小徑可以追溯到曆史上,許多被外敵輕易突破。事實上,它比凱爾伯山口陡峭得多,是喀布爾盆地以北的薩朗山口。薩朗山口位于興都庫什山的主山脊上,海拔超過3,600米。從喀布爾向北穿過興都庫什山的薩朗山口,然後到昆都士山谷,穿過巴格蘭,你可以到達阿富汗北部的昆都士鎮,進而進入安姆河流域。是以,薩朗山口是從阿富汗首都喀布爾到昆都士再到阿姆河流域最友善的山口,而在現代,薩朗山口是喀布爾以北的主要山口,具有重要的軍事地位。然而,薩朗山口的路徑非常危險,由于印度洋氣流和中亞氣流的對沖,這裡的氣候非常複雜。雪崩和泥石流等自然災害在這裡很常見,經常導緻大量死亡,例如2010年的雪崩造成150多人死亡。
薩朗山口的主要道路
雖然薩朗山口是從喀布爾到昆都士最友善的山口,但其大規模使用是一件現代的事情,因為薩朗山口隧道于1964年才開放。在此之前,人們從喀布爾到昆都士,他們走過希巴爾山口。這條路線從喀布爾向北到恰裡卡爾,然後向西,沿着喀布爾河的支流古爾本德河谷,穿過希巴爾山口,然後連接配接昆都士河的支流蘇爾哈布河谷,并通過巴爾法克,巴格蘭和其他地方到達昆都士。正如我們在衛星地圖上所看到的,相對于通過薩朗山口的路線,這條路線實際上很遠。但是,路線在山谷中,道路相對平坦,沒有雪崩的風險。在古代,這條路線是從喀布爾到安姆河流域的主要路線,來自古羅馬,波斯等地的大篷車通向印度和中國,這是古代南亞與中亞和西亞之間經濟和文化交流的門戶。
通過巴米揚的古老路線和穿越薩朗山口的現代路線
您可能不熟悉這條路線,但您必須熟悉巴米揚山谷。巴米揚河谷以北是興都庫什山脈,南面是巴巴山脈,巴米揚河在兩座山脈之間流淌,形成了一個狹窄的山谷,被稱為巴米揚山谷。因巴美亞山谷是一條關鍵道路,古代佛教徒為了傳播佛教,他們在山谷中建造了一尊大佛,并雕刻了許多石窟,這被稱為巴米揚佛。巴米揚有2尊大佛,其中一尊是1世紀的鑿子,高37米,穿着藍色,俗稱"東佛",另一尊鑿子在5世紀,高53米,用紅佛,俗稱"西佛"。中國高僧法賢和唐代玄玄都參觀了巴米揚佛。然而,不幸的是,2001年,阿富汗塔利班不顧聯合國和世界其他國家的強烈反對,炸毀了兩尊擁有1 500年曆史的佛像,這一重要人物的共同文化遺産遭到破壞。
除了巴米揚路線外,還有另一條通往昆都士的路線,即著名的潘傑希爾山谷。Panjshir河是喀布爾河的一條支流,喀布爾河深陷興都庫什山脈,形成一條天然通道。通過這條路線,您可以繼續從喀布爾的北部城鎮Charikar到東北部到Hawak山口,然後向西,沿着昆都士支流山谷,穿過巴格蘭,到昆都士,從夏威夷山口到Panjshir山谷的東北部,到阿姆河支流山谷,到巴達赫尚,或到東北, 穿過澤巴克,到達千葉谷上遊。
錫巴爾山口、薩朗山口和哈瓦克山口的三條主要路線
潘傑希爾山谷
是以,通往喀布爾盆地的路線,如瓦罕走廊、巴達赫尚和昆都士,幾乎總是在潘傑希爾山谷,使其成為軍事據點。潘傑希爾山谷的地形非常陡峭,兩邊都是山,山山陡峭,常年積雪,山谷内狹窄的地形難以拓展,一夫一夫,萬福莫開闊。
在19世紀,英國人在山谷中建造了堡壘,并控制了主要道路。在上個世紀蘇聯入侵阿富汗期間,阿富汗遊擊隊也成為阿富汗遊擊隊在潘傑希爾山谷與蘇軍作戰的重要基地,依靠陡峭的地形抵抗數萬名蘇軍的持續進攻。到目前為止,蘇軍坦克、裝甲車、大炮和其他殘骸的生鏽殘骸被遺棄在山谷路線沿線的路邊。值得注意的是,近年來,随着美軍從阿富汗撤軍和塔利班重新掌權,潘傑希爾山谷重新成為塔吉克抵抗塔利班的基地。
這些都是阿富汗北部的主要局勢,事實上,阿富汗南部的重要性不亞于北部。在巴基斯坦西部,有兩座平行的山脈,蘇萊曼山和吉爾特爾山。這兩座山就像一堵牆,擋住了通往中亞和西亞的道路。雖然蘇萊曼和吉爾特爾很多,但它們并不是很陡峭,而且有很多容易通過的通行證,其中最重要的是博倫山口。博倫山口位于蘇萊曼山和吉爾特爾山脈的交界處,是山最窄的部分。
興都庫什山南麓的主要道路
從巴基斯坦經過博倫山口越過吉爾特爾山,經過巴基斯坦邊境城市奎達等地,沿興都庫什山向西,再經坎大哈、赫爾曼德、赫拉特等地,即可進入中亞。這條路線也是一條古老的貿易路線,許多古羅馬、波斯、阿拉伯等地的商隊進入印度。同時,沿着這條路線,地形平坦而暢通無阻,使其成為從中亞和西亞到印度次大陸的絕佳軍事路線。在古代,波斯人,阿拉伯人等多次進入印度平原。
阿富汗南部的路線不必像在阿富汗北部大道上那樣穿過興都庫什山脈陡峭的主脊,但它被廣闊的雷吉斯坦戈壁沙漠所阻擋。雷吉斯坦沙漠是阿富汗南部的一個沙漠地區,是阿富汗南部的一個屏障,從庫什山南部開始,向西到赫爾曼德河,向東和向南到與巴基斯坦的邊界,阻礙了東西向的通道。然而,在雷吉斯坦沙漠的北部邊緣和興都庫什山脈的南麓之間,有一條綠洲走廊。其中,最著名的是坎大哈綠洲。
坎大哈控制主要道路
從中亞沿興都庫什山以南到坎大哈,除了奎達、博倫山口進入巴基斯坦,還沿赫爾曼德論壇報塔納克河形成東北山谷,經過紮布爾、加茲尼等地,直接到達阿富汗首都喀布爾。這條路線是平坦的,一旦到達馬平川,亞曆山大,蒙古人等已經回到了喀布爾。特别是在現代,這條路線非常适合裝甲團運動。在上個世紀,當蘇聯軍隊占領阿富汗首都喀布爾時,一個裝甲團沿着坎大哈以南的道路前進。是以,坎大哈是阿富汗南部的中心和士兵的戰場。與此同時,坎大哈是阿富汗南部的主要貿易中心,曾經是阿富汗的首都。在現代,坎大哈是阿富汗南部的核心,也是該國第二大城市。
綜上所述,阿富汗擁有如此重要的戰略地位,其中亞被覆寫進入印度次大陸。從中亞到印度有兩條主要道路,途經阿富汗。即:從昆都士向東越過興都庫什山,然後穿過喀布爾、賈拉拉巴德和其他地方,從開伯爾山口進入巴基斯坦北部;阿富汗幾乎所有的主要城市都沿着這兩條主要運輸路線。外部勢力對阿富汗的入侵就是通過這兩條主要道路進行的。例如,在19世紀,大英帝國入侵阿富汗,通過凱伯爾山口到達喀布爾。當蘇聯入侵阿富汗時,士兵們被分成兩條路線,巴爾赫和昆都士沿着興都庫什山脈的南麓,直奔北部的喀布爾和南部的坎大哈,由阿富汗西部的一個主要城鎮赫拉特(Herat)前往。而美軍攻占阿富汗,基本上就是蘇聯控制這兩條關鍵路線的方式。隻要兩條主要道路沿線的城市得到控制,阿富汗叛亂分子将無所事事,隻能逃往興都庫什山脈與遊擊隊作戰。
從中亞經阿富汗到南亞次大陸的2條主要道路
然而,曆史事實告訴我們,即使外部勢力控制了這兩條主要路線沿線的城市,也遠遠沒有征服阿富汗。如英國、蘇聯、美國等,即使他們能夠成功推翻阿富汗政府掌權,但最終還是回來了,是以阿富汗一直被稱為"帝國公墓"。但這并不意味着控制這兩條主幹道沿線的城市是錯誤的,畢竟英國、蘇聯和美國最初的軍事行動都比較成功。這些強大的帝國以失敗告終,因為阿富汗是所有力量聚集的地方,不僅是反對阿富汗政府,還是反對阿富汗當局背後的強大勢力,例如大英帝國的對手俄羅斯,蘇聯的對手,美國,甚至中國。美國處于最佳狀态,但它過于仁慈,害怕傷亡,沒有用鐵血将阿福帶入世俗軌道,以鏟除阿富汗廣闊的農村土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