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楚天都市報11月7日(記者杜偉 攝影:劉宇)《叮鈴......"11月6日清晨,一通突如其來的電話打響了湖北省益城的李先生,他當時還在睡夢中。電話的這一端是位于湖北省人民醫院(武漢大學人民醫院)"湖北省心電圖資料中心"的醫生史少波。"遠端心電圖警告:您經曆過更嚴重的心髒傳導阻塞,請盡快30點到最近的醫院就診。幸運的是,經過及時的診斷和治療,李先生擺脫了心源性猝死的風險。
這是由辛教授率領的人民醫院心血管醫學教授黃某為心血管患者承擔"基于大資料的可穿戴心電圖監測預警系統的建構與應用"的衆多場景之一。在過去四年中,該計劃已經篩查了10,000多名患者并挽救了生命。11月3日,該項目在湖北省科技廳組織的科技創新重大工程中以"優良"成績通過現場驗收。
黃教授說,我國心血管疾病患者多達2.9億人,每年心髒性猝死人數高達57萬人。作為急性冠脈綜合征、心律失常、心源性猝死等重大心血管疾病篩查、預警和診斷的重要診斷依據,對大資料的分析、積累、細化和彙總,将有助于大大提高心血管疾病診治品質。
心血管患者于2016年推出,可以在醫生的指導下使用僅重39克的"可穿戴"裝置進行遠端實時動态心電圖監測。患者的心電圖資訊可以直接遠端發送到湖北省人民醫院的醫生工作站,并永久存儲在網際網路雲端,避免了正常心電圖難以捕捉患者偶爾異常心電圖資訊、難以儲存的缺點。如果檢測到心電活動不良,"可穿戴"裝置會自動報警,有意識不适的患者也可以手動"一鍵報警"。醫生站和大型資料中心總部自動接收"臨界值"警報和手動患者警報,使醫生能夠及時捕獲異常心電圖活動并指導診斷治療。
3年多來,黃教授帶領團隊成員深入湖北、河南等省數十個縣、市、鄉,建構遠端心電圖診療網絡,對基層醫院醫生進行心電圖診斷技術教育訓練。同時,湖北省人民醫院建立了一套高效的醫療服務,為38家醫療機構提供遠端心電圖服務。加入該中心的社群和鄉鎮基層醫院也可以将患者資訊直接傳輸到位于湖北省人民醫院的湖北省心電圖資料中心總部,如果診斷患者的心電活動不明确,則通過這個大型資料中心。輪值班4名高等職心血管副專家,将及時調研并出具指導治療報告,使患者不至于離開村小區,可以享受到全國頂級醫院心血管專家的服務,推動分級診療的實施。
項目組成員之一、湖北省人民醫院心内科主任陳元秀教授介紹,該項目利用采集100萬件心電圖資料開發心律失常識别算法,配備心電圖篩查裝置,全國80多家醫院,完成了27萬家醫院的獨立篩查,發現并治療了1萬多例遺傳性心肌病, 遺傳性心律失常、特發性室速、高室傳導阻滞等高危心源性猝死患者,監測陽性率為3.7%。同時,我們不斷開發更智能、更便捷的兩代産品,結合遠端醫療,實作心律失常疾病從早期預警、診斷、治療到全生命周期的跟蹤閉環醫療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