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袁中道《遊荷葉山記》有感
□彭霞
晚明時期,我所生活的孟家溪小鎮,誕生了三顆文壇巨星,他們是一母所生的三進士,史稱“公安三袁”的晚明著名文學家袁宗道、袁宏道與袁中道三兄弟,他們以“獨抒性靈,不拘格套”的文學膽識與精神,舉起文學革新的大旗,大力矯正晚明文壇的複古弊習和模拟頹風。他們在文學創作上都主張不受俗套限制,追求個性的張揚和自然、真實、清新的文風,被稱為“公安派”。袁中道為公安派中堅,他主張強調的“性靈說”,把人的情感提高到了超過形式的高度,即真性情。
我并非生于斯、長于斯, 作為嫁于此地的孟家溪媳婦,卻注定要與這塊土地長相依存。不讀三袁文章,不了解三袁文學主張與文風,就不能算作三袁家鄉人,更有愧于一位文學愛好者與寫作者的稱呼。此前,常于報刊、雜志發表一些生活、時令小文,為附和廣大讀者與編輯們的喜好,所作文字,少有流露真性情者,讀起來淺薄無力,更有無病呻吟之感。今讀袁中道文章《遊荷葉山記》,才始覺貼近于自己内心的聲音,對于一位寫作者而言,是多麼重要,它是文章感人肺腑的力量,流傳至深的旺盛生命力。
荷葉山在孟家溪鎮東兩公裡處,是三袁祖父袁大化的故居,如今隻剩兩座孤寂的圓形墳茔,掩映在蒼翠的樹木之下。這兩座墳茔,即袁宗道與袁中道的長眠之地,而袁宏道墓遠在章莊鋪鎮的肖家咀村。
晚明時期,萬曆皇帝怠于政事,貪官污吏橫行,國力衰退,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1615年,袁中道由隐居的玉泉山經沙市回公安,到老家荷葉山祭祖,《遊荷葉山記》這篇脍炙人口的散文就是在那時寫下的。
中道漫步于荷葉山時,留存着童年記憶一草一木,無不激起他對家鄉故土的熱愛與眷戀之情。“山之蒼蒼,水之晶晶,樹之森森……”,荷葉山,一座再尋常不過的小山,因注入了鄉情,立即變得美麗、生動、可愛起來。思鄉、懷舊之情躍然紙上。
當夜幕襲來時,密林深處月光照射不到,顯得幽深陰暗,深不可測。那年,“公安派”領軍人物,袁宏道已逝五年,而其父親袁士瑜也逝去三年。在如此清冷寂靜的環境裡,景是人非,兒時熟識的人多已不在,中道内心難免惆怅。用忽然放歌,打破内心的郁悶與外部環境的清冷,心情變得放達。可農人車水号子悲怨的歌聲,讓剛擁有的一份曠達之心又消失怠盡,内心變得異常沉重起來,于是不出一聲,踏月而去。清新淡雅的字裡行間,貌似在怡情悅性地觀山賞月,然細研,實則隐藏着作者關乎民生疾苦的淡淡憂愁。
這篇《荷葉山記》裡,有中道對家鄉的不舍與依戀,還有他“憂旱”時,與家鄉“慷慨悲怨”的勞動号子共鳴時的憂民情思,其文字率真自然,讀來富有感染力。袁宏道評價袁中道的文章:“獨抒性靈,不拘格套,非從自己胸臆流出,不肯下筆。”中道的散文,行雲流水,情與境會,寫出了真實的自我,值得我們這些後輩們效仿。
#心晴計劃##讀書感悟##我上頭條#
關注@湖北作者彭霞,分享讀書筆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