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聆听四百年前的真实心音

——读袁中道《游荷叶山记》有感

□彭霞

晚明时期,我所生活的孟家溪小镇,诞生了三颗文坛巨星,他们是一母所生的三进士,史称“公安三袁”的晚明著名文学家袁宗道、袁宏道与袁中道三兄弟,他们以“独抒性灵,不拘格套”的文学胆识与精神,举起文学革新的大旗,大力矫正晚明文坛的复古弊习和模拟颓风。他们在文学创作上都主张不受俗套约束,追求个性的张扬和自然、真实、清新的文风,被称为“公安派”。袁中道为公安派中坚,他主张强调的“性灵说”,把人的情感提高到了超过形式的高度,即真性情。

我并非生于斯、长于斯, 作为嫁于此地的孟家溪媳妇,却注定要与这块土地长相依存。不读三袁文章,不了解三袁文学主张与文风,就不能算作三袁家乡人,更有愧于一位文学爱好者与写作者的称呼。此前,常于报刊、杂志发表一些生活、时令小文,为附和广大读者与编辑们的喜好,所作文字,少有流露真性情者,读起来浅薄无力,更有无病呻吟之感。今读袁中道文章《游荷叶山记》,才始觉贴近于自己内心的声音,对于一位写作者而言,是多么重要,它是文章感人肺腑的力量,流传至深的旺盛生命力。

荷叶山在孟家溪镇东两公里处,是三袁祖父袁大化的故居,如今只剩两座孤寂的圆形坟茔,掩映在苍翠的树木之下。这两座坟茔,即袁宗道与袁中道的长眠之地,而袁宏道墓远在章庄铺镇的肖家咀村。

晚明时期,万历皇帝怠于政事,贪官污吏横行,国力衰退,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1615年,袁中道由隐居的玉泉山经沙市回公安,到老家荷叶山祭祖,《游荷叶山记》这篇脍炙人口的散文就是在那时写下的。

中道漫步于荷叶山时,留存着童年记忆一草一木,无不激起他对家乡故土的热爱与眷恋之情。“山之苍苍,水之晶晶,树之森森……”,荷叶山,一座再寻常不过的小山,因注入了乡情,立即变得美丽、生动、可爱起来。思乡、怀旧之情跃然纸上。

当夜幕袭来时,密林深处月光照射不到,显得幽深阴暗,深不可测。那年,“公安派”领军人物,袁宏道已逝五年,而其父亲袁士瑜也逝去三年。在如此清冷寂静的环境里,景是人非,儿时熟识的人多已不在,中道内心难免惆怅。用忽然放歌,打破内心的郁闷与外部环境的清冷,心情变得放达。可农人车水号子悲怨的歌声,让刚拥有的一份旷达之心又消失怠尽,内心变得异常沉重起来,于是不出一声,踏月而去。清新淡雅的字里行间,貌似在怡情悦性地观山赏月,然细研,实则隐藏着作者关乎民生疾苦的淡淡忧愁。

这篇《荷叶山记》里,有中道对家乡的不舍与依恋,还有他“忧旱”时,与家乡“慷慨悲怨”的劳动号子共鸣时的忧民情思,其文字率真自然,读来富有感染力。袁宏道评价袁中道的文章:“独抒性灵,不拘格套,非从自己胸臆流出,不肯下笔。”中道的散文,行云流水,情与境会,写出了真实的自我,值得我们这些后辈们效仿。

#心晴计划##读书感悟##我上头条#

关注@湖北作者彭霞,分享读书笔记。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