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心音文友」楊梅:端午溫馨記憶,母親的端午母親的端午

作者:心音流泉視聽苑

内江隆昌楊梅

去年的粽香還唇齒留香,月曆又轉向五月五,又該是母親忙碌的時候了。

「心音文友」楊梅:端午溫馨記憶,母親的端午母親的端午

幾十年來,母親總把端陽節當作一件“大事”,無論物資匮乏的年代,還是物質豐厚的當下,她總能把端午經營成一個節日。

「心音文友」楊梅:端午溫馨記憶,母親的端午母親的端午

還在端午前夕,她就要開始醞釀“灰包蛋”。母親在集市裡轉悠,選擇老實農民的鴨蛋,她先讓鴨蛋在米湯裡溜哒一圈,全身挂一層米漿,放進搗碎的草灰裡滾。

「心音文友」楊梅:端午溫馨記憶,母親的端午母親的端午

多年不當農民,天知道她在哪找的草灰?裹了一身草灰的鴨蛋瞬間成了“黑娃”,母親抓起鴨蛋,将大的那頭在油碟子蘸點清油,再往另一個碟子蘸點鹽和和八角香料,猶如給灰包蛋扣頂小帽,輕放壇裡封存。封存一月的鴨蛋就可以吃了,鹽的多少母親拿捏得恰如其分,她的鹹鴨蛋不鹹不淡,蛋黃绯紅還“翻砂”,這翻砂的紅蛋黃是我的最愛。

「心音文友」楊梅:端午溫馨記憶,母親的端午母親的端午

端午節來了,母親早早将糯米泡得白白胖胖,粽葉洗涮得幹幹淨淨,然後裹粽。她将粽葉翻卷成一個三角形的窩,往裡裝糯米,無論葉片大小,都盡着量裝,單薄的粽葉瞬間鼓鼓囊囊,母親用棉線交叉捆綁,粽子做成了。也不知母親有什麼訣竅,反正她裹的粽就是緊實、耐煮,也不粘葉。我曾嘗試着做過,那米粒老要“鬧獨立”,于是我就心安理得地放棄,任由母親施展。

「心音文友」楊梅:端午溫馨記憶,母親的端午母親的端午

​煮粽時,母親附帶一小袋草灰,當鍋中的粽子噗噗沸騰時,母親關為小火,慢慢煮,煮着煮着,那粽香就飄滿了屋,香得我們滿口生津。當粽子滾進盤時,那白裡透黃的香粽腆着肚皮,憨态可掬,簡直就是一件藝術品,我都舍不得夾開它。

「心音文友」楊梅:端午溫馨記憶,母親的端午母親的端午

​母親倒是大手筆,左手抓粽,牙中銜一根白線,右手往粽子上一纏,順勢一勒,一片裡白外黃的粽片就滑落下來,一片又一片重疊成小山。米粒完全融合在一起,邊界幾近透明。

「心音文友」楊梅:端午溫馨記憶,母親的端午母親的端午

​我們哪裡還按耐得住,往水糖碟中一滾,滴着糖的粽就送進了嘴。水糖是母親早就熬制好的,濃稠潤滑,蘸糖的粽子入得口來,又糯又甜,滋潤而綿實,從骨子裡散發出一種清香,讓人欲罷不能。有時候,我們還等不到粽子冷,就吃撐了,母親說“熱粑冷粽”,要冷了才更好吃呢,母親說得對,冷了的粽子更有嚼勁,也不容易焖心。看我們吃得歡喜,母親就鍋呀盆的做得多多,讓我們端午過後還可以繼續享用。

「心音文友」楊梅:端午溫馨記憶,母親的端午母親的端午

市面上的粽子多了去,什麼臘肉粽、五香粽、花生粽,任其花枝招展、五味俱全,卻從沒有一種能趕超母親無任何添加的普通“家粽”,誰也不能。特别是那回味悠長清香,在别的粽裡怎麼也找不到。

「心音文友」楊梅:端午溫馨記憶,母親的端午母親的端午

端午這天,聞着菖蒲陳艾,吃了鴨蛋粽子,母親還有下一個節目——做端陽香包。架上老花鏡,她開始拼拼湊湊。她從針線包裡翻出一堆布條,擺放在沙發上,比比劃劃,裁裁剪剪,一縷,一绺,然後開始穿針引線。老花鏡滑落到鼻翼,她偶爾扶一下,眼睛卻一直盯着手中的活計,因為太過專注,後頸的“富貴包”突兀着,那是年輕肩挑背磨留給她的“紀念”。拼成型的端陽包還要往裡裝“端陽香粉”,母親手指粗,她小心地用三個指頭輕輕撚一撮,灌進香包裡,再補一小撮,湊到鼻尖聞聞,深深吸一口氣,一股陶醉的樣子。

「心音文友」楊梅:端午溫馨記憶,母親的端午母親的端午

​别小看這些無用的碎布條,母親卻能把它們做成各式各樣的“雞心”、“小猴子”、“荷包”,心形的、方形的、顔色各半的、渾然一色,一一在她媽媽手中開了花。特别是那“小猴兒”,圓呵呵的頭,四肢合抱,還有調皮的尾巴,真是愛不釋手。年輕時的母親大多在農田裡奔忙,無論多忙,她都要在端午那天放下農活為我們趕做端陽包,那一串端陽香包挂在我們胸前,引來小夥伴的圍觀,他們用手摩挲着端陽包,湊近鼻子貪婪地呼吸,“好香啊!”恨不得這串香包挂在他們自己的胸前。這端陽香包當然也成了兒時小心翼翼的珍藏,洗衣時,将它從紐扣上解避免打濕;睡覺時将它挂在床頭,臨睡前還要使勁聞聞那股子藥香,再枕着香味入睡。那端陽香包就這樣伴随着我們三姐弟的童年與青春,直到現在,母親說那是避邪的吉祥物,是老祖宗留給我們的傳統。

「心音文友」楊梅:端午溫馨記憶,母親的端午母親的端午

​端午是母親的端午,她為這個日子調制了特有的味道,因了她的堅持,我們不敢怠慢端午,反而有了期待,有了向往,于是端午成了我們心中永遠的端午。

「心音文友」楊梅:端午溫馨記憶,母親的端午母親的端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