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心音文友」杨梅:端午温馨记忆,母亲的端午母亲的端午

作者:心音流泉视听苑

内江隆昌杨梅

去年的粽香还唇齿留香,日历又转向五月五,又该是母亲忙碌的时候了。

「心音文友」杨梅:端午温馨记忆,母亲的端午母亲的端午

几十年来,母亲总把端阳节当作一件“大事”,无论物资匮乏的年代,还是物质丰厚的当下,她总能把端午经营成一个节日。

「心音文友」杨梅:端午温馨记忆,母亲的端午母亲的端午

还在端午前夕,她就要开始酝酿“灰包蛋”。母亲在集市里转悠,选择老实农民的鸭蛋,她先让鸭蛋在米汤里溜哒一圈,全身挂一层米浆,放进捣碎的草灰里滚。

「心音文友」杨梅:端午温馨记忆,母亲的端午母亲的端午

多年不当农民,天知道她在哪找的草灰?裹了一身草灰的鸭蛋瞬间成了“黑娃”,母亲抓起鸭蛋,将大的那头在油碟子蘸点清油,再往另一个碟子蘸点盐和和八角香料,犹如给灰包蛋扣顶小帽,轻放坛里封存。封存一月的鸭蛋就可以吃了,盐的多少母亲拿捏得恰如其分,她的咸鸭蛋不咸不淡,蛋黄绯红还“翻砂”,这翻砂的红蛋黄是我的最爱。

「心音文友」杨梅:端午温馨记忆,母亲的端午母亲的端午

端午节来了,母亲早早将糯米泡得白白胖胖,粽叶洗涮得干干净净,然后裹粽。她将粽叶翻卷成一个三角形的窝,往里装糯米,无论叶片大小,都尽着量装,单薄的粽叶瞬间鼓鼓囊囊,母亲用棉线交叉捆绑,粽子做成了。也不知母亲有什么诀窍,反正她裹的粽就是紧实、耐煮,也不粘叶。我曾尝试着做过,那米粒老要“闹独立”,于是我就心安理得地放弃,任由母亲施展。

「心音文友」杨梅:端午温馨记忆,母亲的端午母亲的端午

​煮粽时,母亲附带一小袋草灰,当锅中的粽子噗噗沸腾时,母亲关为小火,慢慢煮,煮着煮着,那粽香就飘满了屋,香得我们满口生津。当粽子滚进盘时,那白里透黄的香粽腆着肚皮,憨态可掬,简直就是一件艺术品,我都舍不得夹开它。

「心音文友」杨梅:端午温馨记忆,母亲的端午母亲的端午

​母亲倒是大手笔,左手抓粽,牙中衔一根白线,右手往粽子上一缠,顺势一勒,一片里白外黄的粽片就滑落下来,一片又一片重叠成小山。米粒完全融合在一起,边界几近透明。

「心音文友」杨梅:端午温馨记忆,母亲的端午母亲的端午

​我们哪里还按耐得住,往水糖碟中一滚,滴着糖的粽就送进了嘴。水糖是母亲早就熬制好的,浓稠润滑,蘸糖的粽子入得口来,又糯又甜,滋润而绵实,从骨子里散发出一种清香,让人欲罢不能。有时候,我们还等不到粽子冷,就吃撑了,母亲说“热粑冷粽”,要冷了才更好吃呢,母亲说得对,冷了的粽子更有嚼劲,也不容易焖心。看我们吃得欢喜,母亲就锅呀盆的做得多多,让我们端午过后还可以继续享用。

「心音文友」杨梅:端午温馨记忆,母亲的端午母亲的端午

市面上的粽子多了去,什么腊肉粽、五香粽、花生粽,任其花枝招展、五味俱全,却从没有一种能赶超母亲无任何添加的普通“家粽”,谁也不能。特别是那回味悠长清香,在别的粽里怎么也找不到。

「心音文友」杨梅:端午温馨记忆,母亲的端午母亲的端午

端午这天,闻着菖蒲陈艾,吃了鸭蛋粽子,母亲还有下一个节目——做端阳香包。架上老花镜,她开始拼拼凑凑。她从针线包里翻出一堆布条,摆放在沙发上,比比划划,裁裁剪剪,一缕,一绺,然后开始穿针引线。老花镜滑落到鼻翼,她偶尔扶一下,眼睛却一直盯着手中的活计,因为太过专注,后颈的“富贵包”突兀着,那是年轻肩挑背磨留给她的“纪念”。拼成型的端阳包还要往里装“端阳香粉”,母亲手指粗,她小心地用三个指头轻轻捻一撮,灌进香包里,再补一小撮,凑到鼻尖闻闻,深深吸一口气,一股陶醉的样子。

「心音文友」杨梅:端午温馨记忆,母亲的端午母亲的端午

​别小看这些无用的碎布条,母亲却能把它们做成各式各样的“鸡心”、“小猴子”、“荷包”,心形的、方形的、颜色各半的、浑然一色,一一在她妈妈手中开了花。特别是那“小猴儿”,圆呵呵的头,四肢合抱,还有调皮的尾巴,真是爱不释手。年轻时的母亲大多在农田里奔忙,无论多忙,她都要在端午那天放下农活为我们赶做端阳包,那一串端阳香包挂在我们胸前,引来小伙伴的围观,他们用手摩挲着端阳包,凑近鼻子贪婪地呼吸,“好香啊!”恨不得这串香包挂在他们自己的胸前。这端阳香包当然也成了儿时小心翼翼的珍藏,洗衣时,将它从纽扣上解避免打湿;睡觉时将它挂在床头,临睡前还要使劲闻闻那股子药香,再枕着香味入睡。那端阳香包就这样伴随着我们三姐弟的童年与青春,直到现在,母亲说那是避邪的吉祥物,是老祖宗留给我们的传统。

「心音文友」杨梅:端午温馨记忆,母亲的端午母亲的端午

​端午是母亲的端午,她为这个日子调制了特有的味道,因了她的坚持,我们不敢怠慢端午,反而有了期待,有了向往,于是端午成了我们心中永远的端午。

「心音文友」杨梅:端午温馨记忆,母亲的端午母亲的端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