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姚雪垠曾極其崇拜郭沫若,後來為啥發生轉變,稱:此人我一生不服

姚雪垠曾極其崇拜郭沫若,後來為啥發生轉變,稱:此人我一生不服

2002年4月15日,李福偉、楊鵬編纂了《姚學軒的希望演說》,發表在《文學雜志》上,除了講述姚學軒的生平和創作《李子成》過程中遇到的問題外,還描述了姚學軒對郭沫若的态度和看法。

其中一些句子可以被描述為句子,這對郭沫若沒有害處。像"郭沫若這輩子不敬佩的人"、"我覺得郭沫若是五四時代的詩人,不是曆史學家"、"郭沫若的曆史哲學不厚,不如我"這些話,可以說是自己對郭沫若的厭惡所表達的全文。

姚雪垠曾極其崇拜郭沫若,後來為啥發生轉變,稱:此人我一生不服

但一開始,姚學軒并不是郭沫羅的"黑火藥",甚至可以說是對郭沫若有一種崇拜。

20世紀30年代,姚學璇以郭沫若的《中國古代社會研究》為"心愛之書",稱自己為郭沫若的"私家弟子",還在郭莫羅故居寫了一首詩《郭老郭老不見,天地久久業》,以示對郭沫若的欽佩。

但為什麼從那時起它就發生了變化呢?

姚雪垠曾極其崇拜郭沫若,後來為啥發生轉變,稱:此人我一生不服

其實,作為一名古代文字學家和考古學家,郭沫若先生無疑是優秀的,郭沫若在早期确實留下了不少名著,比如《中國史》和《甲骨文集》,這兩本書可以說是中國曆史上和甲骨文文學的裡程碑,這是姚學軒一開始就稱贊他, 崇拜他。

但如果你想徹底評價一個人,你不僅能從他的某個時期開始,你還要看他的生活去比較和評價。最重要的事情之一就是看看他所生活的時代的特點。

姚雪垠曾極其崇拜郭沫若,後來為啥發生轉變,稱:此人我一生不服

1892年出生,1978年去世,70年代、80年代是中國最動蕩的年代,70年代、80年代沒有多少事情發生。特别是在1949年新中國成立之初的這個時刻,這不僅是中國的轉折點,也是郭沫若本人的轉折點。

在1949年之前,郭沫若可以說是一心一意地走向文學。他的筆杆隻為自己吐出墨水。1949年後,它有點偏轉。

其實,郭沫若在1949年以後也寫了很多優秀的詩歌,也可以說是中國最早的現代詩歌,但其政治依賴性太強了。

在政局最動蕩的歲月裡,他就像一棵"牆頭草",隻要風吹,他就會立刻倒向占優勢的一方,實在是沒有地位。

姚雪垠曾極其崇拜郭沫若,後來為啥發生轉變,稱:此人我一生不服

1949年後,他寫的許多詩歌都極具政治性,很明顯,文學被用作尋求其政治地位的工具,在他的一首詩中,他的兒子在"文化浪潮"中去世,而他則寫了贊美他尋求政治地位的詩歌。

其中,對偉人的贊美更是令人發指,說偉人更像自己的爺爺,這種奉承的态度太明顯了,很難不讨厭,當然,郭沫若心是否如此,也隻有郭沫若自己的心清了一遍。

姚雪垠曾極其崇拜郭沫若,後來為啥發生轉變,稱:此人我一生不服

自古以來,對識字者來說最重要的是陶元明口"不為五米折腰"傲骨,郭沫若這樣的做法難怪姚學軒改變了态度,說自己一生中最讨厭的郭沫若。

其實,不僅是姚學軒,中國文壇的很多人,文浩也為郭沫若表達了自己的觀點,其中最明顯的就是魯迅,魯迅作為"冷血"的素養,對任何事情的批評都是無情的,他曾經表達過自己的态度說"遠看是一條狗;"。

這句話不能說不刺耳,但作為一個典型的例子,足以說明當時文人對郭沫若的一般看法。

姚雪垠曾極其崇拜郭沫若,後來為啥發生轉變,稱:此人我一生不服

這不僅僅是1949年。在此之前,郭哈多也做過類似的事情。1927年3月31日,郭沫若在江一文位于南昌竹德的家中寫信給蔣毅文,号召全國軍民起來反對蔣介石。同時,這篇文章出版并作為小冊子印刷,在南昌廣泛發行,并一度成名。

但1937年9月24日,在江澤民與郭沫若見陳柏儀陪同後,郭莫若向江方坦白了自己以前的錯誤,寫了《董事長會》一文,刊登在報上,表揚他。

除了郭沫若自己的"牆頭草"的一些做法外,姚學軒說"郭沫若的曆史哲學不厚,不如我"的另一個重要原因是對文學觀點的反對。

姚雪垠曾極其崇拜郭沫若,後來為啥發生轉變,稱:此人我一生不服

姚學軒花了近50年的時間寫《李子成》一書,曹雪芹苦心寫《紅樓夢》,姚學軒寫《李子成》也幾乎用盡了自己所有的經曆,甚至最後都是在病床上找人口前匆匆記錄。是以,他本人赢得了許多獎項。

但在同一時期,郭沫若還寫了一本名為《阿信祭祀三百年》的書,在郭沫若筆下吳三桂是給陳元遠帶領軍隊進海關的。在姚學軒看來,區陳元元身邊怎麼會是吳三桂這個犀利的将軍,如此猛烈抨擊郭莫羅,說他的"這個人學曆不夠嚴謹"。

姚雪垠曾極其崇拜郭沫若,後來為啥發生轉變,稱:此人我一生不服

這恰恰是所謂的"文學之光",對于自己50年的辛勤耕耘,姚學軒自然不願意在這個基本的曆史事件上做出任何讓步,這間接導緻了姚學軒不可避免地對郭沫若有些厭惡。

這種情緒最直接的後果是,姚學軒基本上拒絕了郭沫若的《阿信三百年祭祀》,稱其"産于中國的特殊土壤",代表了一種"不嚴肅、不嚴格的學習作風",是"肮髒"、"淤泥"、"黑暗作品"、"反科學史作品",是以需要"推倒"。

姚雪垠曾極其崇拜郭沫若,後來為啥發生轉變,稱:此人我一生不服

其實姚學軒這些話确實有些過分,無論如何,郭沫若在曆史上的地位是不可動搖的。他的作品在他身上疊加了太多和太多的光環,以至于他自己有點自負,甚至吹噓他的作品超越了紅樓之夢。

這樣一個貶義的郭沫若說,"是五四時代的詩人,不是曆史學家",他自己的一些偏見是存在的。

但無論他做了什麼,無論他做了什麼讓人們讨厭,都是黑人,白人。對他來說,因為自己的壞性格或道德問題而抹去他以前所有的功績是極其不公平的。孔子還說過:"紳士不跟人說話,不廢話。"這句話應該在過去和現在都得到遵守。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