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為何國寶“馬踏飛燕”都是側面照,從不拍正面照?原因讓人笑瘋了

引言

衆所周知,大陸擁有着上下5000年的曆史,有很多優秀傳統文化以及和各個時期的文明産物都被傳承了下來。我們都知道在封建王朝時期曾出現了衆多朝代,各個朝代都有着各自的特色文明以及産物,但結局相同的是,他們都是由盛到衰,沒能逃過滅亡的命運,不過時代總是要發展與進步的,隻有國家變得強大才能得到各國尊重。随着時代的不斷變遷,整個封建王朝都被埋沒在了曆史長河中,而衆多朝代的産物也因為地質問題被埋在了世界各地的地底下,不過随着專家們以及平民百姓們的共同努力,衆多文物都出現在了世人眼前。相信大家都了解文物的重要性,通過文物本身不僅能夠讓我們了解到很多不為人知的曆史,同時也能了解到當時的社會背景,不僅如此,我們還能看到古人的驚人智慧以及高超的手工藝,要知道他們的有些技術是我們現代技術都模仿不來的,從這裡就能看出他們的精湛技藝。

通常,文物對于國家來說是極其重要的,在專家的眼中,文物也能讓我們得知更多曆史資訊,而文物在我們大多數人眼裡來看,是一本正經的,而且帶着濃厚的曆史氣息,隻是有時候有些文物看起來會顯得很死氣,甚至有些看起來會有點滲人的感覺,往往大家看到的都是這樣的,不過,不得不感歎的是這些文物的精美程度。其實在衆多曆史文物當中,有很多不同感覺的文物,甚至其中還會有一些很可愛的文物,就像是東漢擊鼓說唱陶俑,這從外形上就能夠看到它十分開心,而且跳的動作也很誇張,可能還有些文物在某些角度看起來是很好看,甚至很帥氣的,但是它的另外一個面可能就會有讓你意想不到的畫面,而作為國寶的“馬踏飛燕”就是讓你意想不到的那一個。

村民意外發現“銅奔馬”

雖然馬踏飛燕在現在是國寶,實際上它在剛出土的時候并沒有引起衆人的關注。那時是在1969年,當時正處于備戰備荒的年代,當時某縣的生産隊村民正在挖防空洞,就在挖掘過程中,一位村民卻不小心挖到了一個很堅硬的物體,等他刨開之後看到的是一塊石頭,隻是當他撥開土層之後,發現是一塊磚頭,然而并不隻是一塊,下面還有一片用磚頭砌起來的牆。

之後村民們便把磚牆給拆開了,并發現了一個墓室,膽子比較大的他們則成立了一個小隊進入到了墓室中進行檢視,當這支小隊進入到墓室中後,發現裡面放着大量的陪葬品。見此情形,他們便把這個情況上報給了當地政府。沒過多久,文物工作者就來到了現場勘查。經過他們的仔細勘察發現,這其實是一座東漢晚期的古墓。

大家有所不知,這座墓其實在剛開始就已經兩次被土夫子給光顧過了,本以為這裡面沒有什麼好東西了,但讓衆人意想不到的是,在這座墓室中竟出土了不少的銅人、銅車、銅牛,将近有200多件,而在這其中就有很是出名“馬踏飛燕”,在當時它并不是叫做馬踏飛燕,而是被專家們稱為是“銅奔馬”。這匹馬高34.5厘米,長45厘米,寬13厘米,重量達到了7.15公斤。從圖中我們能夠看到,在飛馬腳下的“龍雀”成為了整件雕塑的支撐點,整體來看,“銅奔馬”的身上呈現出了那種漢代人有的勇武豪邁以及昂揚向上的精神面貌,同時也能反映出漢王朝的強大與繁榮。

“銅奔馬”稱為稀世珍寶

當時這件文物在出土之後,它的自身價值并沒有被世人所發現,而它在之後能夠舉世聞名還是因為郭沫若,有了郭沫若這個伯樂,則成為了衆人眼裡的一件稀世珍寶,不過它本身其實是有這個價值的。在1971年,郭沫若在西北地區通路時,參觀了當地的博物館,在館中郭沫若看到了這座“銅奔馬”,當時郭沫若覺得它有風馳電掣的氣勢,而且也符合力學平衡原理,堪稱是一件稀世珍寶。

等他發現之後就跟當地的博物館商量,想要把這件文物送到北京展覽,而且還承諾自己會對“銅奔馬”進行大力宣傳。然而,在之後“銅奔馬”的形象竟然還成為了大陸的旅遊标志,甚至還成為了國寶級文物。之後,馬踏飛燕還成功進入到了國小的國文課本。

馬踏飛燕為什麼沒有正面圖?

不過,通常大家所看到的馬踏飛燕隻有側面圖,并沒有見到過正面照,即便是在網絡上或者是博物館官網照片上,我們都很難發現馬踏飛燕的正面照,這到底是為什麼呢?不過,那踏飛燕的正面照大家肯定很難想象到,但是也确實是十分搞笑的,在學校學習時,老師不給學生看馬另外角度的照片,肯定是有其中原因的,主要也是怕影響教學效果。

結語

相信大家在看了,馬踏飛燕的正面照之後,會忍不住笑出聲來,原本大家覺得文物就是那種比較莊重的感覺,可馬踏飛燕的正面照就會顯得有些可愛,歪着腦袋的馬看起來有點傻乎乎的,甚至還會有點二的感覺,并不像側面看起來那樣帥氣,其實不隻是正面在背面,看起來也是很不合适的,隻有側面的角度才是最完美的。不是大家對此有什麼其他看法嗎?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