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1956年郭沫若發掘明定陵:徒手取文物,三千多文物損毀大半

引言:江山如畫

無人許我一世繁華

墓柩之大

方寸之間亦是天下。

——南派三叔《盜墓筆記》

中國傳統文化講究落葉歸根,人死後的歸宿是黃土之下

。封建社會下的傳統中國文化中沒有火葬一說,“身體發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在孝為大的古代,人們都是将逝去的人完整的埋葬在地下,與現在的傳統不一樣,但不變的是,歸宿仍是那一方墳墓,仍是那一方土地。

1956年郭沫若發掘明定陵:徒手取文物,三千多文物損毀大半

盜墓是祖上倒黴的事情,在中國文化中講究入土為安,而罔顧禮法去盜墓是相當錯誤的事情,可仍然有些人會觊觎墓中的寶貝,把它偷去換錢。除開盜墓,還有考古專家為搶救性的保護文物,會将墓中的寶物取出,進行搶救性維護。而

中國一位著名的文學家郭沫若,同時也是一位考古學者,在1956年的時候他徒手挖掘明定陵,徒手取出帝王陵中的寶物,結果讓上千的寶物受損,無法修好。

1956年郭沫若發掘明定陵:徒手取文物,三千多文物損毀大半

挖掘明定陵

新中國開始步入改革開放時代後,國家重視文物保護修複工作,考古學者也多被委派重任,郭沫若也是其中一員

在考古學家的努力下,周朝武朝的廢墟遺址的挖掘繼續展開,發現許多重要的曆史遺迹,這一時間,舉國上下都十分的關注考古動向。而郭沫若

由于他淵博的曆史知識及甲骨文的研究,被選為第一屆中央研究院院士,後又稱為中國科學院的院長

,他本人對考古也十分的重視,積極投入考古工作中。

1956年郭沫若發掘明定陵:徒手取文物,三千多文物損毀大半

當時的明皇朱棣之墓,也就是明長陵,引起郭沫若的注意

,他知道明朝皇帝的墓其中定有無數珍寶,也有十分可觀的曆史價值,

于是他向中央申報挖掘明長陵

。這一申請遭到無數人的反對

,他們認為此舉非常的冒失,而且中國現在的科學水準根本無法滿足文物儲存的條件

,這些文物被挖掘出來帶到地上,會遭到無法估計的損害,這是中國的一大損失,應該等時機成熟些再繼續挖掘。

1956年郭沫若發掘明定陵:徒手取文物,三千多文物損毀大半

但國家由于認可郭沫若的能力,加上之前多次的成功挖掘經驗,便準許他的申請。

于是郭沫若帶着他的小隊,曆時一年多才發現明長陵的入口,由于明長陵的面積很大,

工作量遠遠超乎考古家的估測,便臨時聘請周圍的村民一起參與此次挖掘工

作。在1956年的5月7日,挖掘工作終于正式開始,在接下來的日子裡,人們一點點挖出明長陵的入口及通道。

1956年郭沫若發掘明定陵:徒手取文物,三千多文物損毀大半

這場浩大的工程,終是讓明長陵的真面目出現在大衆眼中,墓中的金銀珠寶讓人流連忘返。

墓中有萬曆皇帝及他的兩位皇後,其陪葬品包括金絲翼善冠、冕旒冠、烏絲翼善冠、白玉革帶等寶物,還有皇後的鳳冠,包括九龍九鳳冠、十二龍九鳳冠、 六龍三鳳冠和三龍二鳳冠

。除開這些還有價值連城的字畫,珠寶首飾,陶瓷金器等,

這些寶物的出現震驚了海内外,外界對此十分的關注重視。

1956年郭沫若發掘明定陵:徒手取文物,三千多文物損毀大半

曆史的遺憾

寶物的出現引起無數人的關注,但與這熱烈的關注相比,寶物的氧化也來的十分快

由于寶物十分多,隻能存放在建造簡陋的庫房中,而墓底的絲綢接觸到外界的空氣,幾乎以肉眼可見的速度灰化,

包括皇帝的龍袍,這些出土的文物似乎隻是昙花一現

考古學家隻對挖掘文物有經驗,但在保護文物上的經驗卻十分淺薄,而且聘用的農民工更加沒有保護文物的意識,

直接憑手将文物取出。

1956年郭沫若發掘明定陵:徒手取文物,三千多文物損毀大半

精美的玉器金器失去色彩,這是曆史的遺憾,

而随着明長陵的挖掘工作結束後,中國又遇到新時代,這些被打開的墳墓也沒有做好善後工作,皇帝與皇後的屍骨被丢棄,被一把火燒盡

。他的棺椁也被農民們拿回家拆開當柴火燒,這樣毀滅性的傷害是考古史上的一大慘劇。

于是後來郭沫若等人再次向上申請挖掘其他帝王陵的時候,總理十分堅定的一口回絕,

并表示十年絕不開帝王陵。

結語

文物的挖掘工作應當是理智的,郭沫若由于自己的自負,才造成這樣無法挽回的損失。取出文物的前提是能夠有條件保護文物,不然也隻能眼見着這些文物的色彩變淡,卻無計可施。秦始皇兵馬俑的變色就是曆史的一大遺憾,考古家應在開陵前慎重再慎重。

參考資料:

《孝經

·開宗明義章第一》

《盜墓筆記》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