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晨報專訪丨上海人很熟悉的外灘陳毅像,是這位雕塑家創作的,背後的故事更令人感動

晨報專訪丨上海人很熟悉的外灘陳毅像,是這位雕塑家創作的,背後的故事更令人感動
晨報專訪丨上海人很熟悉的外灘陳毅像,是這位雕塑家創作的,背後的故事更令人感動

外灘陳一廣場陳一肖像(2021年8月25日攝)

外灘的陳毅雕像是上海經典的紅色地标之一,已經等待這座城市28年了。8月26日是上海市首任市長、新中國無産階級革命家陳毅元帥誕辰120周年。近日,記者采訪了外灘的創作者陳毅,中國第一位馬克思,恩格斯紀念館,著名雕塑家張永浩先生,請他講述雕塑背後的故事。

<h2>陳毅銅像展現了老市長高大善良的形象</h2>

張永浩先生精神很好,用他的iPad與記者交談,可以通過他的iPad快速收發電子郵件。他仍然記得幾十年前的許多細節,準确地吐痰,他看不出這是一個89歲的老藝術家。

晨報專訪丨上海人很熟悉的外灘陳毅像,是這位雕塑家創作的,背後的故事更令人感動

精神狀态良好的張永浩先生

在采訪之前,記者心中一直有一個問題,那就是——作為陳毅的創作者,也就是張永浩本人沒見過陳轶嗎?這個謎團在采訪中得到了答案。1950年初,張永浩在中央美術學院華東分院學習雕塑,卻沒想到會在這個風景秀麗的西湖邊遇見陳一軒。

當時,美術學院的位置就在今天的西湖孤山風景區,環境非常好,是以蔡元培先生把西湖國家美術學院(中國美術學院的前身)放在杭州西湖邊。那時候,我們下課後,經常在寂寞的山上,三五個人一組人讨論學習,有一天,有七八個解放軍走過,其中一個聲音很大,說"聽說有世界第一春,我想看看是不是這樣", 我盯着眼睛,是陳老闆來了。那天,陳穿着黃綠色的軍裝,瘦瘦的。

1949年5月,陳毅和蘇瑜率領第三野戰軍經過一番血戰,解放了上海。陳毅雖然不是上海市政府的長期委員(1954年任國務院副總理,1958年2月起任外交部長),但在上海任職期間,他化解了通貨膨脹危機,重振了城市經濟,保護了上海文藝界,上海人民愛老市長。張永浩深有感觸地說:"當時,陳光誠在上海人民心目中有着很高的威望,不僅廣大群眾和民族資本家,特别是我們文藝界廣大知識分子,都對他懷有十分崇敬意。"

1990年前後,許多老幹部(主要是上海解放軍人)和群衆号召在上海修建陳毅雕像。經過讨論,由上海市政府牽頭成立了"陳毅雕像籌備委員會",随後由副市長嚴天禅同志上司,在市長會議後決定陳毅的位置,就像在南京路外灘一樣,因為外灘是當時上海最中心的地區,也是最具代表性的地區。

陳毅的作品有針對性地起草。當時,上大美術學院雕塑系、上海油畫雕塑學院和市園林局下院舍雕塑工作室三個機關征集作品,每個機關選出2件作品進行選舉。然後,籌備委員會從六篇標明的作品中選出送市長會議讨論和鑒定,然後經過一輪修改,最後選擇了張永浩創作的陳毅形象方案。記者查閱了1992年的報紙,當時《溫氏報道》和《新民晚報》報道說,張永浩創作了《喜歡陳毅》(見圖)。

晨報專訪丨上海人很熟悉的外灘陳毅像,是這位雕塑家創作的,背後的故事更令人感動

1992年12月8日,《新民晚報》報道陳毅創作(本報檔案圖檔)

那麼,陳毅當時感覺自己經曆了哪些調整呢?

首先是陳毅的服裝選擇從軍裝改為中山服。"我最初設想采用很久以前我看到陳光誠時的形象 - 瘦弱,穿着人民解放軍成立初期的解放軍制服,但這并不容易用雕塑語言表達,"張說。我也想象着陳毅市長戴着軍帽,也做了一個征兵,也覺得不合适。後來,經過反複讨論,我覺得陳的形象搭配中山着裝比較合适。"

二是作品的高度。我們今天看到的作品(包括底座)的總高度為9米(雕像的主要高度為5.5米,底座為3.5米),但計劃雕塑的總高度為8米(雕像的主要高度為5米,底座為3米)。為什麼要調整高度?張永浩告訴記者,由于外灘開始了新一輪的改造,從百年考慮,外灘防洪牆的高度增加到了3米。是以考慮到這一點,陳儀雕像的主體部分和底座的高度各增加了0.5米,最終成為我們今天看到的陳毅的高大人像。"是以,在創作雕塑的過程中,我們要根據環境的變化而變化。

然後是工作的方向。按照原計劃,陳儀應該坐以北向南,直面南京路以西,但這樣,每天早上雕像都會處于背光狀态。于是陳毅終于做了一個方向調整,雕塑位置略微向北,側面略微望向浦東,而不是完全面向南京路。

晨報專訪丨上海人很熟悉的外灘陳毅像,是這位雕塑家創作的,背後的故事更令人感動

陳毅側頭看向浦東(2021年8月25日攝)

晨報專訪丨上海人很熟悉的外灘陳毅像,是這位雕塑家創作的,背後的故事更令人感動

陳毅就像外灘上的位置

張永浩解釋道:

南京路南北朝向東西,山東中部一路沿南北走向,我們将陳毅喜歡的角度調整,陳毅喜歡從南京路右邊往後走,是以從早到午後太陽落山,雕像總是在陽光下,基本上沒有背光。因為城市戶外雕塑有一句諺語,沒有光就沒有雕塑,特别是作為城市雕塑,照明很重要,它不像室内雕塑,不能打光。外灘是上海現代城市的起點,是浦東發展開放的見證。浦東在20世紀90年代初就已經實施了發展規劃,當時東方明珠也在集約建設中,陳毅把目光投向了浦東,一個嶄新的上海即将在陳毅市長的視野中展現出來。

為了再現公衆對陳毅同志高大善良的形象的看法,張永浩畫了10多幅素描,做了4幅小畫的泥雕,經過反複的深思熟慮,最後選擇了陳毅同志檢查工作的典型姿勢,不僅展現了塵土的形象,勤勞的公務員, 而且也是和藹可親的,虛榮的儒家會禮儀。

晨報專訪丨上海人很熟悉的外灘陳毅像,是這位雕塑家創作的,背後的故事更令人感動

1992年,張永浩一行在閘北鐵職工文化宮大院棚子裡制作了大塊泥漿樣品。

1993年9月29日,《文化日報》、《解放日報》、《人民日報》(海外版)等都刊登了《外灘陳儀雕像揭幕》的報道,由時任上海市委書記的吳邦國揭幕,《解放日報》報道稱,陳儀雕像是經黨中央準許,由上海市委和市政府在《解放日報》上設立的。按照幹部群衆的要求。雕像矗立在花草樹木之間,從北到南,用青銅鑄成。這座雕像是由上海大學美術學院雕塑系主任張永浩教授設計的。

晨報專訪丨上海人很熟悉的外灘陳毅像,是這位雕塑家創作的,背後的故事更令人感動

1993年9月29日,《解放日報》報道陳毅雕像竣工(本報檔案圖檔)

據悉,許多與陳毅同志并肩作戰的同志也出席了揭牌儀式。陳毅随後被授予"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60周年城市雕塑建設"成就獎。

<h2>馬恩紀念館,展示無産階級革命導師風采</h2>

位于複興公園内的馬克思恩格斯紀念雕像(以下簡稱"人紀念碑")是中國第一座大型花崗岩馬克思和恩格斯雕塑,也是張永浩的代表作。1982年8月,中央編纂局顧問姜玉芳三位同志和雕塑家劉開元、劉迅向中央政府有關部門建議在北京、上海等地建造紀念雕像,最後上海迅速決定了選址方案。

張永浩告訴記者

最終選擇馬恩紀念雕像在複興公園是基于兩個原因:一是複興公園附近的紅色地标,以及中共大會會址,釣魚楊裡、周公、孫中山大廈等相鄰,這裡可以說是最早的紅色傳播革命真理;

人像是由著名雕塑家劉開元先生擔任藝術顧問,劉開元是天安門人民英雄紀念碑浮雕創作組組長,素有中國新城雕塑先驅之稱,據說有機會,張永浩也曾從劉開元那裡,把他視為終身教師。劉當時建議将馬恩紀念碑建在一個大草坪上。這片大草坪約6600平方米,空間環境、園林風格與紀念館規模比例相對和諧,既開放又集中,與南面原有的噴泉花壇、圖案布局形成主輔軸心、協調統一的關系,讓人感覺到馬恩紀念館與公園是融為一體的。

為了設計人類紀念雕像,張永浩有三個簡單的草稿。他的"第6号設計"在49項申請中脫穎而出,被選為上海名人紀念館的最佳解決方案。馬恩紀念館原本的計劃是用"V字"(勝利,勝利)作為紀念碑的主題,但看完兩位革命導師的傳記後,張永浩覺得馬克思和恩格斯應該為共産主義事業并肩作戰,被自己的家庭生活所感動,覺得在藝術創作上不應該被塑造成理想的"超人", 而是同志之間的和諧和革命導師的莊嚴。

晨報專訪丨上海人很熟悉的外灘陳毅像,是這位雕塑家創作的,背後的故事更令人感動

馬恩紀念館初稿草圖(本報檔案圖檔)

晨報專訪丨上海人很熟悉的外灘陳毅像,是這位雕塑家創作的,背後的故事更令人感動

張永浩,正在制作《人像》

當時,我一口氣捏了兩篇手稿,一張是單獨的肖像,另一張是坐姿立體構圖,效果并不理想。前者不符合欣賞的習慣,而後者則過分強調兩位導師之間的主要和次要關系。馬克思和恩格斯都是偉大的革命導師,必須以極大的恩典來做到這一點。于是我開始了一個新的想法,試圖讓這兩個角色看起來既占主導地位又互相依賴。在建立過程中,得到市上司和劉開元先生的關心和幫助,對一些細節的處理具體意見。最後,馬克思沉思着,一隻手撫摸着石頭。恩格斯略顯敞開的外套莊嚴而優雅。

當年,上海油雕工作室邀請了北京建築藝術雕塑廠的11位石雕工作者,參與了天安門廣場人民英雄紀念碑的石雕工程。為了掌握石雕,他們沒有住在小康的旅館裡,睡在紀念碑旁極其破舊的小屋裡。在石雕的最後階段,其中十一個人轉了三班,晝夜不停地工作。正是這十一名勞工一起完成了馬恩紀念館的石雕。

晨報專訪丨上海人很熟悉的外灘陳毅像,是這位雕塑家創作的,背後的故事更令人感動

張永浩與石雕勞工一起在石雕生産現場

我們今天看到的馬恩紀念館高6.4米,重70噸,由花崗岩雕刻而成,朝南,是光線的最佳位置。紀念碑是使用上下現實的藝術技巧制作的。張永浩說,整體來說,它就像一座紀念碑。以下部分反映了兩位導師的共産主義信仰以及他們之間堅如磐石的友誼。同時,部分虛拟化,可以将觀衆的目光投向兩位導師的外表,實作整個紀念的莊嚴與親密的和諧統一。

晨報專訪丨上海人很熟悉的外灘陳毅像,是這位雕塑家創作的,背後的故事更令人感動

複興公園裡的男人紀念碑

馬恩紀念館是上海城市雕塑的标志性作品。自1985年以來,馬恩紀念館一直是上海的新地标。當時,一些外國政要來上海獻花。1987年,馬恩紀念館被授予"第一屆全國城市雕塑優秀作品獎"。

<h2>城市雕塑是城市的象征

</h2>

說到雕塑,在張永浩看來,上海是中國現代雕塑的發源地,有一流的藝術機構,上海油畫與雕塑學院,上海大學美術學院,培養了一大批雕塑人才,誕生了許多一流的雕塑作品。

當被問及他是如何與雕塑結緣時,張永浩告訴記者:

一家人其實并沒有學過畫畫,但是從小就熱愛畫畫,父親看到他們的畫很靈氣,于是送來了一幅《芥菜園畫譜》,讓自己學習。

1948年轉入杭州某藝術學院學習西畫,二年級進入杭州國家藝術學院學習。1950年,杭州民族藝術學院更名為中央美術學院華東分院,而在這一年,000個偶然的巧合選擇了雕塑作為人生奮鬥的曆程。在類中,他曾經被公認為會選擇西洋畫作為大方向後,沒想到在師傅,他看到雕塑系沒人簽名,果斷地在雕塑柱上簽名,定下了一輩子。畢業後,他加入了上海新成立的上海雕塑工作室(現為上海油畫雕塑學院),成為該室三大核心上司小組成員之一。

1983年,張永浩被任命為中國雕塑家代表團成員通路蘇聯,回國後舉行調研報告,在中國雕塑界引起強烈反響,有力推動了當時城市雕塑的發展。1985年,張永浩調入上海大學美術學院,負責組織雕塑系,雕塑系首任系主任。1992年,他獲得了國務院的未繳會費特别津貼。

回顧過去幾十年,記者粗略梳理了張永浩的一些代表作,發現從文化大革命結束到改革開放初期,都是張永浩創作的巅峰。1978年,他寫了《刑院的婚禮》(玻璃和鋼鐵),1979年他寫了《喬林晨歌》(木頭),《歡迎來到春天》(韓白玉),1980年創作了《龍華烈士紀念碑》(FRP),1985年創作了馬克思和恩格斯紀念碑(花崗岩),1988年創作了陳聰周(鑄銅), 1993年和市長陳毅紀念館(鑄銅)。

張永浩說,自己創作的巅峰是在文革結束後,以極大的熱情投入到創作中。記者走進張永浩的陳列室,裡面擺滿了雕塑,除了一件創作于1959年的老農(見圖),其他都是在文革結束後的幾十年裡創作的。

晨報專訪丨上海人很熟悉的外灘陳毅像,是這位雕塑家創作的,背後的故事更令人感動

張永浩早期創作:《老農夫》(鑄銅)

晨報專訪丨上海人很熟悉的外灘陳毅像,是這位雕塑家創作的,背後的故事更令人感動

1995年,張永浩在現場制作天漢紀念館

晨報專訪丨上海人很熟悉的外灘陳毅像,是這位雕塑家創作的,背後的故事更令人感動

張永浩個人展廳中的雕塑

2020年,張永浩的雕塑《緻歌》被放置在滴水湖畔著名的中國雕塑園林中。張永浩說:"這部作品的最佳觀影時間在夕陽那一刻,年輕人放學歸來,悠閑地演奏歡快的音樂,帶着羊兒來歌,詩意的社會主義新農村,新氣象的快樂田園生活。"

&gt;

晨報專訪丨上海人很熟悉的外灘陳毅像,是這位雕塑家創作的,背後的故事更令人感動

"To Song"(不鏽鋼)

在張永浩看來,雕塑作品有三個元素:主題、藝術表現力和材料。對于使用不同原材料的不同雕塑,雕塑家解釋說:

馬恩紀念館由花崗岩制成,因為花崗岩更具表現力;

陳毅喜歡用鑄銅可以做紋理效果,鑄銅适合英雄;

宋慶齡喜歡搭配大理石,因為大理石材質特别适合女性角色,能展現女性的柔和;

《去歌》用不鏽鋼,因為不鏽鋼比較一般,看得好。

張永浩告訴記者,作為雕塑創作者,他最關心的是近期參與這些代表性雕塑的設計情況。完成陳毅之後,他也會不時地看作品,包括看周圍的環境。張永浩解釋說:"國外非常重視城市雕塑的維護,城市雕塑是一座城市的面孔,需要用最好的形象向人們展示。"

晨報專訪丨上海人很熟悉的外灘陳毅像,是這位雕塑家創作的,背後的故事更令人感動

今天外灘陳毅肖像(2021年8月25日攝)

自1993年以來,陳毅偶爾會進行日常清潔和色彩修複保養,但由于時間長,經曆了日曬雨,青銅雕像的表面部分褪色,顯得斑駁。從2011年4月開始,在陳毅誕辰110周年之際,陳毅進行了一項重大改造工程,當時年近80歲的張永浩應邀對雕塑内部進行了大梁翻新,對雕塑表面進行抛光、噴砂、重新加強和焊接。外灘改建後,在陳毅雕像的側面增加了一座花崗岩紀念碑(見上文),刻上了陳毅同志的生平和原因,并采用了中英比較法。

"我會一直關注這些雕塑,因為城市雕塑是城市的象征。張永浩 說

來源:深思熟慮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