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外滩陈一广场陈一肖像(2021年8月25日摄)
外滩的陈毅雕像是上海经典的红色地标之一,已经等待这座城市28年了。8月26日是上海市首任市长、新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陈毅元帅诞辰120周年。近日,记者采访了外滩的创作者陈毅,中国第一位马克思,恩格斯纪念馆,著名雕塑家张永浩先生,请他讲述雕塑背后的故事。
<h2>陈毅铜像展现了老市长高大善良的形象</h2>
张永浩先生精神很好,用他的iPad与记者交谈,可以通过他的iPad快速收发电子邮件。他仍然记得几十年前的许多细节,准确地吐痰,他看不出这是一个89岁的老艺术家。
精神状态良好的张永浩先生
在采访之前,记者心中一直有一个问题,那就是——作为陈毅的创作者,也就是张永浩本人没见过陈轶吗?这个谜团在采访中得到了答案。1950年初,张永浩在中央美术学院华东分院学习雕塑,却没想到会在这个风景秀丽的西湖边遇见陈一轩。
当时,美术学院的位置就在今天的西湖孤山风景区,环境非常好,所以蔡元培先生把西湖国家美术学院(中国美术学院的前身)放在杭州西湖边。那时候,我们下课后,经常在寂寞的山上,三五个人一组人讨论学习,有一天,有七八个解放军走过,其中一个声音很大,说"听说有世界第一春,我想看看是不是这样", 我盯着眼睛,是陈老板来了。那天,陈穿着黄绿色的军装,瘦瘦的。
1949年5月,陈毅和苏瑜率领第三野战军经过一番血战,解放了上海。陈毅虽然不是上海市政府的长期委员(1954年任国务院副总理,1958年2月起任外交部长),但在上海任职期间,他化解了通货膨胀危机,重振了城市经济,保护了上海文艺界,上海人民爱老市长。张永浩深有感触地说:"当时,陈光诚在上海人民心目中有着很高的威望,不仅广大民众和民族资本家,特别是我们文艺界广大知识分子,都对他怀有十分崇敬意。"
1990年前后,许多老干部(主要是上海解放军人)和群众号召在上海修建陈毅雕像。经过讨论,由上海市政府牵头成立了"陈毅雕像筹备委员会",随后由副市长严天禅同志领导,在市长会议后决定陈毅的位置,就像在南京路外滩一样,因为外滩是当时上海最中心的地区,也是最具代表性的地区。
陈毅的作品有针对性地起草。当时,上大美术学院雕塑系、上海油画雕塑学院和市园林局下院舍雕塑工作室三个单位征集作品,每个单位选出2件作品进行选举。然后,筹备委员会从六篇选定的作品中选出送市长会议讨论和鉴定,然后经过一轮修改,最后选择了张永浩创作的陈毅形象方案。记者查阅了1992年的报纸,当时《温氏报道》和《新民晚报》报道说,张永浩创作了《喜欢陈毅》(见图)。
1992年12月8日,《新民晚报》报道陈毅创作(本报档案图片)
那么,陈毅当时感觉自己经历了哪些调整呢?
首先是陈毅的服装选择从军装改为中山服。"我最初设想采用很久以前我看到陈光诚时的形象 - 瘦弱,穿着人民解放军成立初期的解放军制服,但这并不容易用雕塑语言表达,"张说。我也想象着陈毅市长戴着军帽,也做了一个征兵,也觉得不合适。后来,经过反复讨论,我觉得陈的形象搭配中山着装比较合适。"
二是作品的高度。我们今天看到的作品(包括底座)的总高度为9米(雕像的主要高度为5.5米,底座为3.5米),但计划雕塑的总高度为8米(雕像的主要高度为5米,底座为3米)。为什么要调整高度?张永浩告诉记者,由于外滩开始了新一轮的改造,从百年考虑,外滩防洪墙的高度增加到了3米。所以考虑到这一点,陈仪雕像的主体部分和底座的高度各增加了0.5米,最终成为我们今天看到的陈毅的高大人像。"所以,在创作雕塑的过程中,我们要根据环境的变化而变化。
然后是工作的方向。按照原计划,陈仪应该坐以北向南,直面南京路以西,但这样,每天早上雕像都会处于背光状态。于是陈毅终于做了一个方向调整,雕塑位置略微向北,侧面略微望向浦东,而不是完全面向南京路。
陈毅侧头看向浦东(2021年8月25日摄)
陈毅就像外滩上的位置
张永浩解释道:
南京路南北朝向东西,山东中部一路沿南北走向,我们将陈毅喜欢的角度调整,陈毅喜欢从南京路右边往后走,所以从早到午后太阳落山,雕像总是在阳光下,基本上没有背光。因为城市户外雕塑有一句谚语,没有光就没有雕塑,特别是作为城市雕塑,照明很重要,它不像室内雕塑,不能打光。外滩是上海现代城市的起点,是浦东发展开放的见证。浦东在20世纪90年代初就已经实施了发展规划,当时东方明珠也在集约建设中,陈毅把目光投向了浦东,一个崭新的上海即将在陈毅市长的视野中展现出来。
为了再现公众对陈毅同志高大善良的形象的看法,张永浩画了10多幅素描,做了4幅小画的泥雕,经过反复的深思熟虑,最后选择了陈毅同志检查工作的典型姿势,不仅展现了尘土的形象,勤劳的公务员, 而且也是和蔼可亲的,虚荣的儒家会礼仪。
1992年,张永浩一行在闸北铁职工文化宫大院棚子里制作了大块泥浆样品。
1993年9月29日,《文化日报》、《解放日报》、《人民日报》(海外版)等都刊登了《外滩陈仪雕像揭幕》的报道,由时任上海市委书记的吴邦国揭幕,《解放日报》报道称,陈仪雕像是经党中央批准,由上海市委和市政府在《解放日报》上设立的。按照干部群众的要求。雕像矗立在花草树木之间,从北到南,用青铜铸成。这座雕像是由上海大学美术学院雕塑系主任张永浩教授设计的。
1993年9月29日,《解放日报》报道陈毅雕像竣工(本报档案图片)
据悉,许多与陈毅同志并肩作战的同志也出席了揭牌仪式。陈毅随后被授予"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60周年城市雕塑建设"成就奖。
<h2>马恩纪念馆,展示无产阶级革命导师风采</h2>
位于复兴公园内的马克思恩格斯纪念雕像(以下简称"人纪念碑")是中国第一座大型花岗岩马克思和恩格斯雕塑,也是张永浩的代表作。1982年8月,中央编纂局顾问姜玉芳三位同志和雕塑家刘开元、刘迅向中央政府有关部门建议在北京、上海等地建造纪念雕像,最后上海迅速决定了选址方案。
张永浩告诉记者
最终选择马恩纪念雕像在复兴公园是基于两个原因:一是复兴公园附近的红色地标,以及中共大会会址,钓鱼杨里、周公、孙中山大厦等相邻,这里可以说是最早的红色传播革命真理;
人像是由著名雕塑家刘开元先生担任艺术顾问,刘开元是天安门人民英雄纪念碑浮雕创作组组长,素有中国新城雕塑先驱之称,据说有机会,张永浩也曾从刘开元那里,把他视为终身教师。刘当时建议将马恩纪念碑建在一个大草坪上。这片大草坪约6600平方米,空间环境、园林风格与纪念馆规模比例相对和谐,既开放又集中,与南面原有的喷泉花坛、图案布局形成主辅轴心、协调统一的关系,让人感觉到马恩纪念馆与公园是融为一体的。
为了设计人类纪念雕像,张永浩有三个简单的草稿。他的"第6号设计"在49项申请中脱颖而出,被选为上海名人纪念馆的最佳解决方案。马恩纪念馆原本的计划是用"V字"(胜利,胜利)作为纪念碑的主题,但看完两位革命导师的传记后,张永浩觉得马克思和恩格斯应该为共产主义事业并肩作战,被自己的家庭生活所感动,觉得在艺术创作上不应该被塑造成理想的"超人", 而是同志之间的和谐和革命导师的庄严。
马恩纪念馆初稿草图(本报档案图片)
张永浩,正在制作《人像》
当时,我一口气捏了两篇手稿,一张是单独的肖像,另一张是坐姿立体构图,效果并不理想。前者不符合欣赏的习惯,而后者则过分强调两位导师之间的主要和次要关系。马克思和恩格斯都是伟大的革命导师,必须以极大的恩典来做到这一点。于是我开始了一个新的想法,试图让这两个角色看起来既占主导地位又相互依赖。在创建过程中,得到市领导和刘开元先生的关心和帮助,对一些细节的处理具体意见。最后,马克思沉思着,一只手抚摸着石头。恩格斯略显敞开的外套庄严而优雅。
当年,上海油雕工作室邀请了北京建筑艺术雕塑厂的11位石雕工作者,参与了天安门广场人民英雄纪念碑的石雕工程。为了掌握石雕,他们没有住在小康的旅馆里,睡在纪念碑旁极其破旧的小屋里。在石雕的最后阶段,其中十一个人转了三班,昼夜不停地工作。正是这十一名工人一起完成了马恩纪念馆的石雕。
张永浩与石雕工人一起在石雕生产现场
我们今天看到的马恩纪念馆高6.4米,重70吨,由花岗岩雕刻而成,朝南,是光线的最佳位置。纪念碑是使用上下现实的艺术技巧制作的。张永浩说,整体来说,它就像一座纪念碑。以下部分反映了两位导师的共产主义信仰以及他们之间坚如磐石的友谊。同时,部分虚拟化,可以将观众的目光投向两位导师的外表,实现整个纪念的庄严与亲密的和谐统一。
复兴公园里的男人纪念碑
马恩纪念馆是上海城市雕塑的标志性作品。自1985年以来,马恩纪念馆一直是上海的新地标。当时,一些外国政要来上海献花。1987年,马恩纪念馆被授予"第一届全国城市雕塑优秀作品奖"。
<h2>城市雕塑是城市的象征
</h2>
说到雕塑,在张永浩看来,上海是中国现代雕塑的发源地,有一流的艺术机构,上海油画与雕塑学院,上海大学美术学院,培养了一大批雕塑人才,诞生了许多一流的雕塑作品。
当被问及他是如何与雕塑结缘时,张永浩告诉记者:
一家人其实并没有学过画画,但是从小就热爱画画,父亲看到他们的画很灵气,于是送来了一幅《芥菜园画谱》,让自己学习。
1948年转入杭州某艺术学院学习西画,二年级进入杭州国家艺术学院学习。1950年,杭州民族艺术学院更名为中央美术学院华东分院,而在这一年,000个偶然的巧合选择了雕塑作为人生奋斗的历程。在类中,他曾经被公认为会选择西洋画作为大方向后,没想到在师傅,他看到雕塑系没人签名,果断地在雕塑柱上签名,定下了一辈子。毕业后,他加入了上海新成立的上海雕塑工作室(现为上海油画雕塑学院),成为该室三大核心领导小组成员之一。
1983年,张永浩被任命为中国雕塑家代表团成员访问苏联,回国后举行调研报告,在中国雕塑界引起强烈反响,有力推动了当时城市雕塑的发展。1985年,张永浩调入上海大学美术学院,负责组织雕塑系,雕塑系首任系主任。1992年,他获得了国务院的未缴会费特别津贴。
回顾过去几十年,记者粗略梳理了张永浩的一些代表作,发现从文化大革命结束到改革开放初期,都是张永浩创作的巅峰。1978年,他写了《刑院的婚礼》(玻璃和钢铁),1979年他写了《乔林晨歌》(木头),《欢迎来到春天》(韩白玉),1980年创作了《龙华烈士纪念碑》(FRP),1985年创作了马克思和恩格斯纪念碑(花岗岩),1988年创作了陈聪周(铸铜), 1993年和市长陈毅纪念馆(铸铜)。
张永浩说,自己创作的巅峰是在文革结束后,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创作中。记者走进张永浩的陈列室,里面摆满了雕塑,除了一件创作于1959年的老农(见图),其他都是在文革结束后的几十年里创作的。
张永浩早期创作:《老农夫》(铸铜)
1995年,张永浩在现场制作天汉纪念馆
张永浩个人展厅中的雕塑
2020年,张永浩的雕塑《致歌》被放置在滴水湖畔著名的中国雕塑园林中。张永浩说:"这部作品的最佳观影时间在夕阳那一刻,年轻人放学归来,悠闲地演奏欢快的音乐,带着羊儿来歌,诗意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新气象的快乐田园生活。"
>
"To Song"(不锈钢)
在张永浩看来,雕塑作品有三个元素:主题、艺术表现力和材料。对于使用不同原材料的不同雕塑,雕塑家解释说:
马恩纪念馆由花岗岩制成,因为花岗岩更具表现力;
陈毅喜欢用铸铜可以做纹理效果,铸铜适合英雄;
宋庆龄喜欢搭配大理石,因为大理石材质特别适合女性角色,能展现女性的柔和;
《去歌》用不锈钢,因为不锈钢比较一般,看得好。
张永浩告诉记者,作为雕塑创作者,他最关心的是近期参与这些代表性雕塑的设计情况。完成陈毅之后,他也会不时地看作品,包括看周围的环境。张永浩解释说:"国外非常重视城市雕塑的维护,城市雕塑是一座城市的面孔,需要用最好的形象向人们展示。"
今天外滩陈毅肖像(2021年8月25日摄)
自1993年以来,陈毅偶尔会进行日常清洁和色彩修复保养,但由于时间长,经历了日晒雨,青铜雕像的表面部分褪色,显得斑驳。从2011年4月开始,在陈毅诞辰110周年之际,陈毅进行了一项重大改造工程,当时年近80岁的张永浩应邀对雕塑内部进行了大梁翻新,对雕塑表面进行抛光、喷砂、重新加固和焊接。外滩改建后,在陈毅雕像的侧面增加了一座花岗岩纪念碑(见上文),刻上了陈毅同志的生平和原因,并采用了中英比较法。
"我会一直关注这些雕塑,因为城市雕塑是城市的象征。张永浩 说
来源:深思熟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