鉛:
《第四交響曲》是貝多芬成熟時期的作品,與莫紮特和海頓的陰影分離,在其中我們聽到的更多貝多芬的"聲音"。這部作品充滿樂觀、優美的情緒,充分發揮了管樂的特點,尤其是在第四首曲子中,極難的管樂獨奏,這一段甚至被稱為當今大管樂手的試金石。

如果你想欣賞作曲家的作品并了解他的生活經曆,這是從他的第一部交響曲中聽到最後一首交響曲的好方法,從中你可以了解作曲家的整個旅程。
貝多芬的性格傲慢自大,蔑視強者。是以在他的音樂中,總能感受到強烈的個性和反抗精神,叛逆精神。但隻有少數交響曲(《第四交響曲》、《第六交響曲》、《第八交響曲》)中,他對生活的熱愛、對自然的憧憬,以及他對未來的渴望,都能清晰地感受到。
《第四交響曲》寫于1806年,當時貝多芬36歲,在他的創作技巧、豐富的生活經驗和最佳的身體狀況上都達到了成熟的時期,當啟蒙運動的思想出現時,所有的樂觀和美麗都反映在交響曲中。
貝多芬寫《第一交響曲》和《第二交響曲》時,有莫紮特和海頓的痕迹,其中許多模仿了古典交響曲創作的原則和格式,沒有太多的音樂意義,但更多的是音樂需求。《第四交響曲》以其獨特的聲音和風格脫穎而出。
《第四交響曲》是一部無題交響曲。帶有标題的交響樂有助于我們對作品的了解,但它也限制了我們,而沒有标題的交響樂使我們能夠充分利用我們的想象力。
這首交響曲是bB調,這種音色對管樂非常有益,尤其是銅管樂器,它們的泛音可以充分發揮作用,聲音會更加透明。
這部作品以一個非常長的介紹開始,這是空洞的,純粹的,戲劇性的,在一個介紹中,情感的起伏和作曲家内心的豐富已經感受到了。第一首曲子是明亮的奏鳴曲風格,展現了貝多芬樂觀向上、暖心的心态。第二首曲子有固定的伴奏音,一個美妙,溫柔的旋律即将到來。
第三段音樂非常特殊地運用了"二到三"的寫作技巧,節拍是三拍,兩節一個單元,兩節包含一個大的三拍節奏,這在當時是一種非常有創意的技術,這使得整個音樂非常生動,充滿節奏感。
第四塊,一個非常快的快闆,其中一個大管獨奏是非常特别的。當時,這種樂器的演奏、機械裝置還不如現代,但貝多芬給管子寫了一首非常困難的獨奏,即便是現在,也可以說是大管樂手一生中必須練習的曲目,是演奏者的"試金石"。
本期主講人
張國勇
中國著名指揮家、音樂教育家。1983年畢業于上海音樂學院行為系。1997年,他被莫斯科國立柴可夫斯基音樂學院授予音樂博士學位。他曾任奉中國著名指揮家、音樂教育家黃曉彤教授和世界著名指揮家羅日斯特文斯基。現任上海音樂學院行為系教授、上海歌劇院首席指揮、青島交響樂團音樂總監、貴陽交響樂團音樂總監。
國家大劇院藝術大衆教育部門/規劃
張國勇/溫
王晨晨/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