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九屆世界中國研究論壇參會各方現場交換意見
10月18日,第九屆世界中國研究論壇在上海國際會議中心開幕。論壇的"世界中國研究貢獻獎",一個由中國研究人員組成的機關,今年授予英國漢學家,劍橋大學克萊爾學院研究員陸偉教授,加州大學聖地亞哥分校曆史學教授周錫瑞教授和南開大學中國古典文化研究所所長,加拿大皇家學會院士葉嘉英。
東西方學者在中國研究方面的合作,以及從東西方理論中吸取的經驗教訓給獲獎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專門研究前秦史和秦漢史的盧說:"我開始與中國學者合作已經很多年了,在這個過程中,我充分體會到他們對中華文明史研究的貢獻,正是他們的貢獻極大地拓展了對這個學科的研究。來自東方和西方的學者都從這些貢獻中受益匪淺。"
專門研究中國近代史的周錫瑞說,他對開放和繁榮的學術交流做出了任何貢獻,使他能夠進行檔案研究,實地調查和與中國同行的交流。他說,無論以漢語為母語的學者,研究中國的學者都面臨着新的挑戰:"現代交通、媒體、教育、城市化、國際交流和政治文化的快速變化,使得今天的中國在曆史上與中國完全不同。由于這些變化,今天在中國長大的學生在了解中國的過去方面可能沒有絕對的内在優勢。來自中國以外的學者,即使他們來自截然不同的傳統,也可能為了解中國曆史做出貢獻。"他認為,曆史學家的任務是通過從不同的背景和觀點互相探索和辯論以及傾聽來獲得真正的知識并為社會建立共識。
研究和傳播古詩的葉嘉穎也強調不同觀點的"光"。她說,她在1960年代和1970年代西方文學理論最發達的時候來到西方,有着東方的根基,是以她有機會将東西方文學理論結合起來,反思和解釋中國的詞彙:"我們的時代正面臨着各種變化,傳統文學批評也需要尋求新的擴充, 為了能夠變老。"她還記得陳寶軒的筆迹,現在一對哈佛燕京學會對"文明新舊能受益,心理事物一樣"——"新舊文明可以互相擷取,獲得更豐富的内涵;"以這種信念進行的研究将是東西方文明的開創性發展。
本次評選由世界華科學貢獻獎評審團的78位專家推薦并投票選出。中國研究世界貢獻獎成立于2010年,每兩年頒發一次,自2012年起新增兒童華僑華人研究貢獻獎。截至目前,已有22位獲獎者,包括謝赫奈、孔飛麗、傅高義、饒宗軒、餘伊利、譚鐘、石景謙、王義烏、賓哈無志、杜偉明等知名學者。
盧,1922年生于英國牛津。1941年太平洋戰争爆發後,盧接受了日語和密碼學的訓練,并開始自己學習中文。1947年,他來到北京,在那裡他因為對中國古代和中國曆史的興趣。回國後,他就讀于倫敦大學亞非學院,并于1951年獲得學士學位,後來成為遠東曆史講師。20世紀60年代,他開始在簡的研究中學習,1963年獲得博士學位,然後在劍橋大學任教,1990年退休。他為研究中國前秦漢史做出了突出貢獻,是中國西方學術界最著名的古代史專家之一。著有《漢朝行政記載》、《漢朝的危機與沖突》、《漢代的信仰、神話與理性》、《漢帝國的日常生活》。
Cherie Zhou于1942年出生于加利福尼亞州。他曾在哈佛大學費正清學習中國曆史,1964年獲得文學學士學位,1971年畢業于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的萊文森和魏飛德大學。他高度關注中國近代史上的社會發展和改革,他的著作《正義聯盟運動的起源》對中美學術界産生了很大的影響。他曾在俄勒岡大學和加州大學聖地亞哥分校任教,并于2012年退休。周思瑞是美國學術界近代中國史領域最成功、最負盛名的學者之一,擔任《中國季刊》、《現代中國》等海外重要學術期刊編委,積極推動與中國的學術交流。
葉家穎,1924年生于北京,蒙古人。1945年畢業于輔仁大學,獲中文學位。曾任教于台灣大學、坦江大學、哈佛大學、密歇根大學等大學。他于1969年成為加拿大不列颠哥倫比亞大學的終身教授,并于1990年當選為加拿大皇家學會會員。2012年,他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聘為中央文化博物館曆史與研究館館長。現任南開大學中國古典文化研究所所長。有"加林的論文系列"和"加林的詩歌系列"等作品。自1979年以來,葉嘉穎每年回國,先後在南開大學、北京師範大學等大專院校教授中國古典詩歌,并先後在南開大學設立了"駝峰獎學金"、"永岩學術活動基金"和"嘉陵基金",共捐款3000多萬元。
作者: 李春瑩
編輯:金國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