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心理东西本自同”:鲁惟一、周锡瑞、叶嘉莹获第六届世界中国学贡献奖

“心理东西本自同”:鲁惟一、周锡瑞、叶嘉莹获第六届世界中国学贡献奖

第九届世界中国研究论坛参会各方现场交换意见

10月18日,第九届世界中国研究论坛在上海国际会议中心开幕。论坛的"世界中国研究贡献奖",一个由中国研究人员组成的单位,今年授予英国汉学家,剑桥大学克莱尔学院研究员陆伟教授,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历史学教授周锡瑞教授和南开大学中国古典文化研究所所长,加拿大皇家学会院士叶嘉英。

东西方学者在中国研究方面的合作,以及从东西方理论中吸取的经验教训给获奖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专门研究前秦史和秦汉史的卢说:"我开始与中国学者合作已经很多年了,在这个过程中,我充分体会到他们对中华文明史研究的贡献,正是他们的贡献极大地拓展了对这个学科的研究。来自东方和西方的学者都从这些贡献中受益匪浅。"

专门研究中国近代史的周锡瑞说,他对开放和繁荣的学术交流做出了任何贡献,使他能够进行档案研究,实地调查和与中国同行的交流。他说,无论以汉语为母语的学者,研究中国的学者都面临着新的挑战:"现代交通、媒体、教育、城市化、国际交流和政治文化的快速变化,使得今天的中国在历史上与中国完全不同。由于这些变化,今天在中国长大的学生在理解中国的过去方面可能没有绝对的内在优势。来自中国以外的学者,即使他们来自截然不同的传统,也可能为理解中国历史做出贡献。"他认为,历史学家的任务是通过从不同的背景和观点相互探索和辩论以及倾听来获得真正的知识并为社会建立共识。

研究和传播古诗的叶嘉颖也强调不同观点的"光"。她说,她在1960年代和1970年代西方文学理论最发达的时候来到西方,有着东方的根基,所以她有机会将东西方文学理论结合起来,反思和解释中国的词汇:"我们的时代正面临着各种变化,传统文学批评也需要寻求新的扩展, 为了能够变老。"她还记得陈宝轩的笔迹,现在一对哈佛燕京学会对"文明新旧能受益,心理事物一样"——"新旧文明可以相互获取,获得更丰富的内涵;"以这种信念进行的研究将是东西方文明的开创性发展。

本次评选由世界华科学贡献奖评审团的78位专家推荐并投票选出。中国研究世界贡献奖成立于2010年,每两年颁发一次,自2012年起新增儿童华侨华人研究贡献奖。截至目前,已有22位获奖者,包括谢赫奈、孔飞丽、傅高义、饶宗轩、余伊利、谭钟、石景谦、王义乌、宾哈无志、杜伟明等知名学者。

“心理东西本自同”:鲁惟一、周锡瑞、叶嘉莹获第六届世界中国学贡献奖

卢,1922年生于英国牛津。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后,卢接受了日语和密码学的训练,并开始自己学习中文。1947年,他来到北京,在那里他因为对中国古代和中国历史的兴趣。回国后,他就读于伦敦大学亚非学院,并于1951年获得学士学位,后来成为远东历史讲师。20世纪60年代,他开始在简的研究中学习,1963年获得博士学位,然后在剑桥大学任教,1990年退休。他为研究中国前秦汉史做出了突出贡献,是中国西方学术界最著名的古代史专家之一。著有《汉朝行政记载》、《汉朝的危机与冲突》、《汉代的信仰、神话与理性》、《汉帝国的日常生活》。

“心理东西本自同”:鲁惟一、周锡瑞、叶嘉莹获第六届世界中国学贡献奖

Cherie Zhou于1942年出生于加利福尼亚州。他曾在哈佛大学费正清学习中国历史,1964年获得文学学士学位,1971年毕业于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莱文森和魏飞德大学。他高度关注中国近代史上的社会发展和改革,他的著作《正义联盟运动的起源》对中美学术界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他曾在俄勒冈大学和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任教,并于2012年退休。周思瑞是美国学术界近代中国史领域最成功、最负盛名的学者之一,担任《中国季刊》、《现代中国》等海外重要学术期刊编委,积极推动与中国的学术交流。

“心理东西本自同”:鲁惟一、周锡瑞、叶嘉莹获第六届世界中国学贡献奖

叶家颖,1924年生于北京,蒙古人。1945年毕业于辅仁大学,获中文学位。曾任教于台湾大学、坦江大学、哈佛大学、密歇根大学等大学。他于1969年成为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的终身教授,并于1990年当选为加拿大皇家学会会员。2012年,他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聘为中央文化博物馆历史与研究馆馆长。现任南开大学中国古典文化研究所所长。有"加林的论文系列"和"加林的诗歌系列"等作品。自1979年以来,叶嘉颖每年回国,先后在南开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大专院校教授中国古典诗歌,并先后在南开大学设立了"驼峰奖学金"、"永岩学术活动基金"和"嘉陵基金",共捐款3000多万元。

作者: 李春莹

编辑:金国超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