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從“會昌法難”到“唐武宗滅佛”,看唐朝的滅佛運動

會昌五年(845年)是元旦的第一天,在李德玉的帶領下,一群朝臣進宮向李偉賀,期待新年大唐風雨,國泰民安,永裕皇帝長壽。

從“會昌法難”到“唐武宗滅佛”,看唐朝的滅佛運動

不僅如此,集團還為李偉增添了一項高端榮譽:任勝文武章天成功神德明道孝帝。據史料記載,該部第一版提出的榮譽編号沒有"道"字樣,李衛沖道教,是以被迫加了一個"道"。

雖然是小細節,但李偉想告訴你,道教對他來說非常重要。随後,李偉花大價錢在長安建了一座巨大的旺仙台和旺賢大廈。朝臣們經驗豐富,他們預見到李維不會瞄準目标,唐朝可能會有大事發生。

在為期五年(845)的六月大會上,李問了禮儀部的官員一個問題。李偉:"全國有多少廟宇和僧侶?禮儀部官員:"陛下,中國有4,600座佛教寺院,曾提和蘭禾(私人建造的修行場所和僧侶所在的四向場所)有40,000多座,僧尼260,500人。"

小組看了看李薇,希望得到進一步的訓示,但李薇卻分叉了這個話題。會昌五年(845年)7月,李偉突然倒台:拆毀了全國各地的佛教寺廟。每個州保留一座寺廟,但要分級,上殿可以保留20名僧侶,中殿可以保留10名僧侶,下殿可以保留5名僧侶。

長安和洛陽各保留兩座佛教寺廟,每座寺廟留下30名僧侶。所有的僧侶,尼姑,大秦穆玉(摩尼)和僧侶也很受歡迎。朝廷收回了數千萬塊屬于佛教寺廟的好田地和15萬名寺廟奴隸。拆除寺廟建築,使用木材修複政府大樓和車站的建築。

佛教青銅雕像、鐘等物品全部融化,賺錢。這一事件,曆史稱"唐武宗毀佛",佛教史稱"将昌法難"。在唐代,佛教是許多人的精神信仰。按照正常的邏輯,如果朝廷要毀滅佛陀,肯定會遭到無數人的反抗,也許會爆發暴力沖突。

然而,李偉被打倒後,大臣們舉手贊成,老百姓卻無動于衷,坐視着毀佛運動在國内蔓延。

"它隻是說了一件事:摧毀佛陀的運動可以為官僚和人民帶來好處。那麼問題來了,唐武宗立毀佛的根本動機是什麼?答案很簡單:李偉看到了佛教寺廟的土地、人口和金錢。

從“會昌法難”到“唐武宗滅佛”,看唐朝的滅佛運動

拿土地來說,佛教寺院成了唐代最可怕的地主。宮廷賞賜土地,寺廟吞并人民的土地,有權勢者(佛教寺院的主人)占有土地,最終達數千萬公頃。

在那個時代,土地是搖錢樹,李偉一聖旨可以自取,怎麼可能不紅眼?至于人口,唐玄宗時期,全國戶籍接近1000萬戶,官方統計隻有450萬戶。由于戰争,饑餓等原因,該國消耗了數千萬人。

當然,與全國總人口相比,26萬僧尼不算什麼,但他們是最直接的納稅人,隻要李偉解放自己的生産力,26萬人就會成為李偉的印鈔機。不僅如此,佛教寺院有自己的土地,農民的土地都是附近的人,寺廟的土地越大,人們就越依賴。不幸的是,這些人是寺廟勞工,與法院幾乎沒有關系。

李偉一個聖旨,可以讓老百姓為自己工作,何不行。至于錢,佛教寺廟有土地,人口衆多,可以說是源源不斷。此外,寺廟的青銅雕像可以回收鑄造銅錢,寺廟的金銀也可以直接回收。

從“會昌法難”到“唐武宗滅佛”,看唐朝的滅佛運動

李偉一聖旨,佛教的财富瞬間改變了大師。客觀地說,不是責怪李偉不注意,而是人口、土地、白銀的錢是帝國最重要的資源,也是李偉實作大唐中興的希望。

曆史太有趣了:唐無宗李偉有自己的野心,但沒有錢。佛教勢力在唐武宗時期達到頂峰,堪稱時代新貴。

與地主階級相比,佛教勢力是軟柿子,在沒有壓力的情況下欺負他們。李偉也是道教的粉絲,還有道教勢力在煽風點火。李偉拿着佛勢力開刀,好像是有原因的。

在中國曆史上,有四次殺佛事件。

太平晉軍五年(444年),北魏太武帝滄清道在佛陀的毀滅下。

北周建德三年(574年),北周無帝宇文在佛陀的毀滅下。

會昌六年(846年),唐武宗李偉在佛陀的毀滅下。

周賢德元旦(954年)之後,周世宗之後在佛陀的毀滅下。

從“會昌法難”到“唐武宗滅佛”,看唐朝的滅佛運動

如果總結曆史規律的話,那就是反佛教運動發生在佛教鼎盛時期,正是因為佛教勢力的迅速擴張,才成為統治集團眼中的釘子,再加上皇帝對道教的親近,是以發動了毀滅佛陀的運動。

更有趣的是,他們的目的是壓制佛教,而不是消滅佛教,往往父親毀了佛,子孫會讓佛教停滞不前,繼續發揚光大。

其背後的政治邏輯确實值得深思。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