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李德裕當政,唐武宗滅佛,唐朝自安史之亂後達到最盛期

李德裕當政,唐武宗滅佛,唐朝自安史之亂後達到最盛期

本篇系精讀中國史連載210,《隋唐史話》連載20(點選藍字可檢視上篇),歡迎收看。

穆宗、文宗時期,牛僧儒、李逢吉等相繼擔任宰相。統治者苟且偷安,政治腐敗,各地節度使更加嚣張。但是,武宗登基以後,李德裕任宰相,他支援唐武宗重振朝綱,會昌年間一度出現嶄新的政治局面。

01、李德裕的德政

李德裕最初是一個關心民疾的地方官。長慶二年(822),他擔任浙西觀察使,曾請求朝廷減輕浙西農民部分負擔,并拆毀寺院淫祠2500餘處,浙西各地“人樂其政”。文宗太和三年(829)八 月,征為兵部侍郎,因受李宗闵的排擠,于第二年十月,出任劍南西川節度使。

李德裕到達成都,最關心的是西川邊防的安全問題。他剛一到任,便對西川的防務問題進行了周密的調查研究。他不僅深入戰士中間,而且和少數民族接觸,具體調查西川至南诏、吐蕃之間的山川、城邑、關梁、道路險易、廣狹遠近等。

經過一個多月的調查,他對西川周圍的形勢了若指掌,然後依據實地調查的結果,繪制兩種地圖:一是南部邊防形勢圖,二是西部邊防形勢圖, 作為加強西川防務的依據。

其次,整訓部隊,裁汰老弱殘兵4000餘人,招收新兵1000 餘人,合計邊防軍共三四萬人。與此同時,每200戶中,抽出一丁當雄邊軍(民兵),給以嚴格訓練。這些人平時務農,戰時當兵,既加強戰備,又不加重人民負擔。接着,李德裕特聘請安定人制甲,河中人作弓,浙西人造弩,把西川部隊用全國最精銳的武器裝備起來。

另一方面,李德裕根據西川的邊防形勢,築了杖義城,以防青溪關方面南诏的侵擾。在西川、南诏、吐蕃的三角地帶,建禦侮城,扼守兩大防區的交界地帶。在西部設立柔遠城,以防吐蕃的進犯。

經過李德裕一年多的慘淡經營,西川的形勢顯著好轉,不僅社會經濟逐漸發展,而且邊防十分鞏固。

太和五年(831)五月,李德裕與南诏當局交涉,使之放還西川工匠、僧道等四千餘人。另一方面,吐蕃維州守将悉怛謀主動投降,使淪陷42年的維州(今四川汶川西北)重新收複。

維州是西川通往吐蕃的咽喉,收複維州對防禦吐蕃入侵,具有重大戰略意義。但是,由于當時宰相牛僧儒對李德裕懷有成見,忌妒他聲望高,是以竟下令放棄維州,并将悉怛謀交給吐蕃,被吐蕃殺害。

以上是李德裕任地方官時的主要政績。

李德裕當政,唐武宗滅佛,唐朝自安史之亂後達到最盛期

02、平定劉稹之亂

會昌元年(841)以後,李德裕在唐武宗朝當了6年宰相,掌握全國軍政大權。他針對唐朝後期政治積弊,進行重大改革,使武宗時期出現了新局面。

首先,平定劉稹叛亂,鞏固國家統一,扭轉了長期内弱外強之局。

會昌四年(844)四月,昭義鎮節度使劉從谏死。他的侄兒劉稹密不發喪,準備自為“留後”。當時唐武宗召集延英殿會議,研究劉稹問題。參加會議的大臣,多數主張預設劉稹獨立,隻有李德裕堅決主張維護國家的統一,打擊劉稹的分裂割據活動。他認為昭義鎮所管五州,鄰近首都,假若任其割據,他随時要威脅朝廷。另一方面,長期以來,昭義一直屬于朝廷,如果聽之任之,将來勢必影響全國。

唐武宗問他:用什麼方式制服劉稹?如果打起仗來,朝廷是否有勝利的把握?

李德裕說:劉稹膽敢對抗朝廷,他是想依靠河朔三鎮的支援,假若河朔三鎮不和他合作,劉稹個人是無能為力的。

李德裕提出打擊劉稹的兩個步驟:第一步,先派專使親臨河朔,對成德王元逵和魏博何弘敬明确說明,河朔三鎮從代宗以來便世代擔任節度使,迄今已近百年之久。目前朝廷仍然承認這種局面,不加幹涉。昭義鎮與河朔情況不同,它曆來屬于朝廷,決不允許劉稹分裂出去。

其次,朝廷專使對三鎮節度使應提出明确要求,在平定劉稹的戰役中要和朝廷分工合作。因為邢州、磁州、洛州與河朔毗鄰,委托王元逵、何弘敬代替朝廷收複,賊平之後,必有重賞。至于澤、潞二州,由朝廷派兵直接攻取。

第二步,組織好各地武裝力量,從四面八方同時下手,圍殲劉稹。

李德裕的破賊政策得到唐武宗的支援,武宗表示全力消滅劉稹叛亂,不論何人不許阻撓消滅劉稹的作戰計劃。

這年七月初,讨伐劉稹的四路大軍開赴前線。北路王元逵軍進攻堯山旗開得勝後,八月攻克邢州,唐武宗傳令嘉獎。

接着,李德裕派王宰協助魏博何弘敬軍,進攻磁州(今河北磁縣)。

李德裕發現負責攻取潞州的李彥佐作戰不力,立即調石雄為晉绛節度使,接替了李彥佐。

石雄軍進入陣地以後,引兵越烏嶺,接着破丘寨,進展迅速。

這年十二月,太原發生了楊弁叛亂,使平定劉稹的戰役暫時 受挫。會昌四年春節以後, 河東軍消滅了楊弁的叛軍, 收複了太原,又集中兵力對付劉稹。

當時劉稹的部将搜刮民财,内部不安,而其部分地區又被朝廷的讨伐軍占領,處境非常困難,劉稹的敗局已定。邢州(今河北邢台)守将裴問殺城中骁将四人,投降了王元逵。洛州守将王钊向何弘敬投誠。磁州守将安玉聽說洛、邢二州已被讨伐軍占領,也放下了武器。

這年八月,澤潞守敵聞北方三州已全部投降,劉稹的大将郭誼、王協等殺了他們的主子,迎接讨伐軍入城。

到這時為止,曆時13個月的劉稹之亂,終被平定。

由于朝廷讨伐軍的勝利,收複了5州31縣,進而鞏固了國家的統一,防止分裂局面的擴大。

這次平叛戰争中,李德裕取消了宦官指揮軍隊之權,使前線指揮官能充分發揮其作用,不受牽制;又有一個正确的作戰方案,随時掌握幾個戰場雙方的作戰情況,及時調整作戰部署;賞罰嚴明,及時鼓勵立功人員,因而戰争得了勝利。

李德裕當政,唐武宗滅佛,唐朝自安史之亂後達到最盛期

03、反擊回鹘,穩定邊疆

其次,組織反擊回鹘的戰争,取得了勝利,保衛了邊區的安全。

回鹘位于娑陵河流域(今色楞格河),8世紀以來日漸強大。安史之亂時期,唐廷曾聯合回鹘貴族,協助平定内亂。

安史之亂以後,回鹘雖然退兵,但是他們強迫唐廷進行絹馬貿易和茶馬貿易,實行不等價交換:一匹馬換40匹絹,動至數以萬匹,而且換來的多老羸瘦馬。唐廷國庫因而空虛,數十年還不清馬價。此外,唐廷每年還須送回鹘兩萬匹絹,作為助唐收複兩京的報酬。

唐武宗在位時期,回鹘被黠戛斯擊潰,這個民族分裂為幾部分,其中有的投奔吐蕃,有的向唐朝投誠(如唱默斯),還有一部分活動于天德、振武(今内蒙古自治區和林格爾北部)一帶,窺視唐朝邊區,以求一逞。

會昌二年(842)七月,烏介可汗公然提出無理要求,向唐廷索取大批牛羊糧食。宰相李德裕作了義正辭嚴的答複:“我們用牛耕田,向來不準宰殺,羊的數量也很少,無法供給。如果需要糧食,可以提供三千石,必須用馬交換。“

烏介可汗看了唐朝廷的答複,不僅沒有改變态度,反倒變本加厲,向唐朝方面提出領土要求,聲稱要借用邊防前哨天德城。

天德城是唐朝北方門戶,戰略要地。烏介可汗的要求理所當然地遭到拒絕。

會昌二年八月,烏介可汗令回鹘軍悍然越過把頭峰,突入大同川(今山西禦 河),兵臨雲州(今山西大同),掠河東牛馬數萬匹。

宰相李德裕針對當時邊區形勢,當即作了反擊回鹘的具體部署。首先,立即調陳、許、徐、汝、襄陽兵,開赴太原、天德,準備反擊。其次,九月,李德裕任命劉沔為招撫回鹘使,張仲武為東面招撫回鹘使,李思忠為河西都将招撫回鹘使,各路大軍經太原北進,并令劉沔屯兵雁門關,加強了防衛力量。

會昌三年八月,回鹘大舉侵入振武。唐将劉沔派麟州刺史石雄、都知兵馬使王逢率3000騎兵為前鋒,劉沔領大軍殿後。石雄軍掘道地偷襲可汗牙帳,發動了猛攻,大敗回鹘于殺胡山。

烏介可汗被唐軍射傷,帶數百騎逃竄,回鹘兵失掉了統帥,全軍陷于混亂 狀态。唐軍乘機大舉反攻,結果斬敵首萬餘級,收降兩萬餘人,取得反擊戰的徹底勝利。

這次戰争是安史之亂後邊區防禦戰的最大勝利,它不僅保衛了北方的安全,而且壯大了唐軍的聲威,大大鼓舞了士氣。

李德裕當政,唐武宗滅佛,唐朝自安史之亂後達到最盛期

04、唐武宗滅佛

其三,打擊寺院地主,鞏固中央集權。北周武帝時,佛教勢力曾受到緻命的打擊,但是隋文帝以來,統治者又極力恢複發展佛教。唐初繼續利用佛教,武則天掌權後,佛教勢力更是迅速發展起來。

佛教勢力的膨脹,一方面浪費民間資财,同時由于寺院土地的擴大和僧侶的增多,必然減少國家稅源。是以,從李唐建國以來,凡是有遠見的政治家,多數人都反對佛教,其中著名的人物有付奕、狄仁傑、辛替否、姚崇、李叔明、彭偃、韓愈等。

但是,在唐武宗以前,對佛教隻是從理論上反駁,沒有多大實際效果。到了唐武宗時期,反佛鬥争發展到了新階段。這是因為:安史之亂以後,佛教勢力繼續擴大,寺院地主要制大量土地和勞動力,嚴重破壞國家稅收和徭役來源。

加之武宗時期進行了兩次大規模戰役,前後近兩年之久,消耗了大量人力物力,使國家财政發生很大困難。

為了解決上述困難,有必要銷毀寺院,解放勞動力,沒收寺院資财。

在這方面,李德裕是具有實踐經驗的:他在浙西曾拆毀寺觀1400餘所; 在西川任節度使期間,毀寺觀蘭若千處,把寺院土地分給農民。

會昌五年(845),李德裕将浙西毀佛的經驗在全國推廣。唐武宗堅決支援李德裕的毀佛主張,派禦史分道督察,經過幾個月的鬥争,全國拆毀寺院、招提、蘭若44600餘所,還俗僧尼200500人,奴婢150000人,沒收土地數十萬頃。

大量肥田賣錢歸戶部,中下等地分給還俗的僧尼及奴婢,每人10畝,種田者變成兩稅戶。

會昌年間的毀佛,實際是唐政府和寺院地主争奪土地和勞動力的鬥争。由于這次毀佛的勝利,進而擴大了唐政府的稅源,鞏固了唐廷集權。會昌末年,全國稅戶共4955151戶,比“元和中興” 時期增加了兩倍多,比穆宗時期增加1/3。

這是安史之亂以後國家最盛時期。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