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昌五年(845年)是元旦的第一天,在李德玉的带领下,一群朝臣进宫向李伟贺,期待新年大唐风雨,国泰民安,永裕皇帝长寿。

不仅如此,集团还为李伟增添了一项高端荣誉:任胜文武章天成功神德明道孝帝。据史料记载,该部第一版提出的荣誉编号没有"道"字样,李卫冲道教,所以被迫加了一个"道"。
虽然是小细节,但李伟想告诉你,道教对他来说非常重要。随后,李伟花大价钱在长安建了一座巨大的旺仙台和旺贤大厦。朝臣们经验丰富,他们预见到李维不会瞄准目标,唐朝可能会有大事发生。
在为期五年(845)的六月大会上,李问了礼仪部的官员一个问题。李伟:"全国有多少庙宇和僧侣?礼仪部官员:"陛下,中国有4,600座佛教寺院,曾提和兰禾(私人建造的修行场所和僧侣所在的四向场所)有40,000多座,僧尼260,500人。"
小组看了看李薇,希望得到进一步的指示,但李薇却分叉了这个话题。会昌五年(845年)7月,李伟突然倒台:拆毁了全国各地的佛教寺庙。每个州保留一座寺庙,但要分级,上殿可以保留20名僧侣,中殿可以保留10名僧侣,下殿可以保留5名僧侣。
长安和洛阳各保留两座佛教寺庙,每座寺庙留下30名僧侣。所有的僧侣,尼姑,大秦穆玉(摩尼)和僧侣也很受欢迎。朝廷收回了数千万块属于佛教寺庙的好田地和15万名寺庙奴隶。拆除寺庙建筑,使用木材修复政府大楼和车站的建筑。
佛教青铜雕像、钟等物品全部融化,赚钱。这一事件,历史称"唐武宗毁佛",佛教史称"将昌法难"。在唐代,佛教是许多人的精神信仰。按照正常的逻辑,如果朝廷要毁灭佛陀,肯定会遭到无数人的反抗,也许会爆发暴力冲突。
然而,李伟被打倒后,大臣们举手赞成,老百姓却无动于衷,坐视着毁佛运动在国内蔓延。
"它只是说了一件事:摧毁佛陀的运动可以为官僚和人民带来好处。那么问题来了,唐武宗立毁佛的根本动机是什么?答案很简单:李伟看到了佛教寺庙的土地、人口和金钱。
拿土地来说,佛教寺院成了唐代最可怕的地主。宫廷赏赐土地,寺廟吞并人民的土地,有权势者(佛教寺院的主人)占有土地,最终达数千万公顷。
在那个时代,土地是摇钱树,李伟一圣旨可以自取,怎么可能不红眼?至于人口,唐玄宗时期,全国户籍接近1000万户,官方统计只有450万户。由于战争,饥饿等原因,该国消耗了数千万人。
当然,与全国总人口相比,26万僧尼不算什么,但他们是最直接的纳税人,只要李伟解放自己的生产力,26万人就会成为李伟的印钞机。不仅如此,佛教寺院有自己的土地,农民的土地都是附近的人,寺庙的土地越大,人们就越依赖。不幸的是,这些人是寺庙工人,与法院几乎没有关系。
李伟一个圣旨,可以让老百姓为自己工作,何不行。至于钱,佛教寺庙有土地,人口众多,可以说是源源不断。此外,寺庙的青铜雕像可以回收铸造铜钱,寺庙的金银也可以直接回收。
李伟一圣旨,佛教的财富瞬间改变了大师。客观地说,不是责怪李伟不注意,而是人口、土地、白银的钱是帝国最重要的资源,也是李伟实现大唐中兴的希望。
历史太有趣了:唐无宗李伟有自己的野心,但没有钱。佛教势力在唐武宗时期达到顶峰,堪称时代新贵。
与地主阶级相比,佛教势力是软柿子,在没有压力的情况下欺负他们。李伟也是道教的粉丝,还有道教势力在煽风点火。李伟拿着佛势力开刀,好像是有原因的。
在中国历史上,有四次杀佛事件。
太平晋军五年(444年),北魏太武帝沧清道在佛陀的毁灭下。
北周建德三年(574年),北周无帝宇文在佛陀的毁灭下。
会昌六年(846年),唐武宗李伟在佛陀的毁灭下。
周贤德元旦(954年)之后,周世宗之后在佛陀的毁灭下。
如果总结历史规律的话,那就是反佛教运动发生在佛教鼎盛时期,正是因为佛教势力的迅速扩张,才成为统治集团眼中的钉子,再加上皇帝对道教的亲近,因此发动了毁灭佛陀的运动。
更有趣的是,他们的目的是压制佛教,而不是消灭佛教,往往父亲毁了佛,子孙会让佛教停滞不前,继续发扬光大。
其背后的政治逻辑确实值得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