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口述曆史·王火④|曆經磨難幾十載 寫出抗戰三部曲獲茅獎

作者:封面新聞

/ 著名檔案/

王火,這個名字叫王紅軒。原籍江蘇省南通市。1924年7月生于上海。1948年畢業于複旦大學,獲新聞學學位。1949年後,在上海總工會籌備委員會文化和教育部擔任編輯官。1950年,王火作為副主編,參與了勞動出版社的籌備工作。參與創辦了《勞工》半月刊。1953年,他調到北京的中華全國總工會組織《中國勞工》雜志,擔任助理主編和編輯委員會成員。

1961年調到山東支援老區,在山東當了十幾年的中學校長。曾任山東省協會常務理事。1983年至成都,任四川人民出版社副總編輯,參與四川文學出版社籌備工作,擔任一等秘書、主編。

王自20世紀40年代以來一直從事文學創作,出版出版了大量優秀文學作品,包括《國英雄——節日與勞工特戰隊》、《三年》、《外國八條路》、《東方影》、《禅宗》、《氟傳奇》、《冰雪節》、《王冠之謎》。。電影文藝劇本《平鷹墓》等。

1997年,他的長篇三部曲《戰争與人》獲得第四屆毛墩文學獎。2013年,王晖被全國作家協會授予"東方文浩終身成就獎"。2014年,北京中國現代文學館成立"王府圖書館"。

口述曆史·王火④|曆經磨難幾十載 寫出抗戰三部曲獲茅獎

王火攝影 朱建國

封面記者 張傑實習生 李靜

抗日戰争前後家族與國家的仇恨,已經深深地銘刻在王健林的心中。無論是做記者,還是寫小說,不可磨滅的抗日戰争,都是王火作品的重點表現對象。自1946年以來,記者王火從各個角度報道了南京大屠殺。1947年,他在《上海大公報》上發表了《被侮辱和受損——緬懷南京大屠殺三名幸存者》,報道了李秀英、梁廷芳、陳福寶三個小人物,引起了極大的轟動,在随後的幾十年裡,這三個人物始終是這場慘烈大屠殺的證據。

新中國成立後,他書寫了中國夏伯陽式抗日遊擊英雄節振國的故事《紅色勇氣與忠誠》,複活了一幅"生而有明月、死而有勁的山河"形象的中國勞工遊擊隊抗日戰争英雄。該作品已被改編成戲劇、平劇、評論書、電影、電視,翻譯成外語在國外發行。在王岐山衆多與抗日戰争有關的作品中,最著名的是《抗日戰争》三部曲《戰争與人》。

口述曆史·王火④|曆經磨難幾十載 寫出抗戰三部曲獲茅獎

新中國成立後,王火開始構思寫《永不消逝的時代》(《戰争與人》的前身),意在用百萬多字,以三首古詩作為書名,分别是《天上的月落》、《虛無的山》、《楓葉花秋瑟》,從西安事變到抗日戰争勝利的時間跨度, 内戰爆發。從1950年到1953年,王在上海工作,在那裡他把業餘時間花在創作上,緩慢但雄心勃勃。

1953年春,王全璋從上海總工會調到北京的中華全國總工會,擔任《中國勞工》雜志的助理主編和編輯委員會。在艱難的三年裡,他經常在饑餓中掙紮,努力寫作,最終完成了120萬字的初稿。然而,此時,王火接到通知,"中國勞工"停職,由他帶領團隊到山東流明山扶農。臨走前,王某将手稿發給了中國青年出版社。很老,這部手稿據說是"文藝黑線的産物",手稿被帶到展覽上,王全璋感到沮喪,他正在這個凝聚的門口,把自己十幾年的辛勤勞動的手稿燒掉了。

終于迎來了改革開放,1978年,人民文學出版社編輯給王火寫了一封信,詢問手稿的情況,鼓勵他重寫。王晖早就熟悉明清時期曆史學家的舉動。花了二十多年的時間才完成《國書》被盜,55歲才改寫《國書》。受此啟發,55歲的王火決定重寫《戰争與人類》。在山東省臨沂工作期間,我完成了第一本書《月落與霜凍日》。

1983年秋,複旦大學同學馬駿邀請王晗到四川人民出版社工作,王火帶着第一份完成的手稿去了成都。然而,就在王火剛開始寫第二部電影的時候,發生了一場大事故。在建築工地的一個雨天,他救了一個掉進深溝裡的小女孩,不小心碰到了她頭部的鋼管,導緻顱内出血。變得無語和失語。而顱面外科手術一直是一場意外,導緻左眼視網膜受損。左眼失明并開始影響右眼。被轉移到上海華山醫院嘗試挽救後,得以挽救右眼,但視力也受損。

口述曆史·王火④|曆經磨難幾十載 寫出抗戰三部曲獲茅獎

前排右1為王火

不幸的是,在遭受王之火之後,終于恢複了記憶,心中的激情重新點燃,他在強烈的使命感和過去浪費中奪回了繼續創作的欲望。他全力以赴,用一隻右眼完成了第二部《虛空之山》和第三部《楓葉花》。用一隻眼睛寫,困難是可以想象的。看東西是不準确的,很容易把開水倒進你的手裡。三明治很容易夾入碗的外部。寫、看東西,容易累,容易疲勞。寫作時,他需要戴上四百度眼鏡,然後使用放大鏡。一隻手握住筆,另一隻手拿着放大鏡,然後用手按壓紙張。

經過幾十年的煎熬,這167萬字,浸透了王的半生辛苦工作,這部重作終于完成了。1993年,這部作品被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反響大,被譽為反映抗日戰争八年的壯麗史詩,獲得了無數獎項:郭沫若文學獎、人民文學獎、國家圖書獎等重要獎項中的一項收入,入選"世界反法西斯文學系"和"中國新文學系"。1997年12月,《戰争與人》三部曲以全票獲得小說文學獎最高榮譽——第四屆毛墩文學獎。

口述曆史·王火④|曆經磨難幾十載 寫出抗戰三部曲獲茅獎
口述曆史·王火④|曆經磨難幾十載 寫出抗戰三部曲獲茅獎

王出生于一個書香味的家庭。他的父親王開傑是20世紀20年代和30年代政治和法律教育的著名人物,也是政治舞台上著名的愛國者。王開基畢業于東京早稻田大學,獲得法學和政治學學位,回到上海。上海法學經濟大學聯合創始人,任法學系主任、教授。此後,上海法學院成立,張太言為校長,王凱傑為院長。1926年北伐勝利後,王開基被當時的南京國民政府監察院院長任命為"法官懲教委員會"秘書長,後來被任命為中央公務員懲教委員會專職委員。在他任職期間,王開傑彬彬有禮,以正直和無私而聞名。

《戰争與人》以抗日戰争過程中的男嬰父子的下落為線索,向中國社會展示了從1936年12月西安事件到1946年3月的事迹。人物遊曆中國大部分地區,具有出色的史詩結構和鮮明的史詩風格。當被記者問及這部作品的自傳性質時,王甫認為,"小說不同于報道文學,藝術渲染和處理是必要的。然而,小說中卻有很多我自己的影子。或者,如果我沒有這些真實的經曆,我就無法寫出這部作品。"

口述曆史·王火④|曆經磨難幾十載 寫出抗戰三部曲獲茅獎

下一期預覽:

說到王火,很多人會想到他的傑作《戰争與人》。他如何看待《戰争與人類》?除了戰争和人,王火還想創造曆史人物,那是誰?他的創作有什麼影響?它将于明天揭曉。

<b>:"如果你有新聞線索,歡迎你向我們舉報,一旦被采用,就會有費用獎勵。新聞微信關注:ihxdsb,feedQQ:3386405712</b>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