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王火多年寫就的書稿因故焚毀,55歲提筆重寫,73歲終獲“茅獎”

作者:敬編

王火《戰與人》《毛墩文學獎》精英譜系列17

(茅盾文學獎是中國最高榮譽之一。毛墩文學獎創辦于1981年,由中國作家協會主辦。

毛墩文學獎每四年頒發一次,作品被評定為字數超過13萬字的小說。2011年之前,茅盾文學獎的獎金為5萬元,自2011年以來,茅盾文學獎的獎金為50萬元,是中國的最高獎項。

截至2019年,毛墩文學獎已舉辦十屆,有49位作家和49部作品獲獎。

在這裡,我們将獲獎作家和作品,做一個簡短的介紹,與讀者分享。/ 緻編輯)

王火多年寫就的書稿因故焚毀,55歲提筆重寫,73歲終獲“茅獎”

王火、戰争與人

編輯/編輯

王火,原名王洪軒,1924年7月生于上海。中國共産黨員、中國協會名譽會員。1948年畢業于複旦大學,獲新聞學學位。原四川文壇出版社書記、總編輯,原四川人民出版社副主編、總編輯,四川省政協第五、六屆全國委員會委員,四川省作家協會名譽副會長。他于1987年春天離開。1995年,國務院授予全國先進職工稱号。

王火多年寫就的書稿因故焚毀,55歲提筆重寫,73歲終獲“茅獎”

王火憑借在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的三部曲《戰争與人》(包括《月落》《虛空中的山》和《楓葉花花》)獲得第四屆毛墩文學獎。

王火多年寫就的書稿因故焚毀,55歲提筆重寫,73歲終獲“茅獎”

《戰與人》三部曲,還獲得了第二屆國家圖書獎、燕黃杯人民文學獎、全國八五時期優秀小說獎。《戰争與人》于2010年被改編成同名電視劇。

王火多年寫就的書稿因故焚毀,55歲提筆重寫,73歲終獲“茅獎”

王火的作品《紅色勇氣忠誠》(即《節慶國》)于1957年7月由勞工出版社出版,1965年被改編成平劇電影《振國節》,2011年被改編成電視劇《節振國》。

王火多年寫就的書稿因故焚毀,55歲提筆重寫,73歲終獲“茅獎”

王火于1943年開始發表他的作品。1948年加入中華全國文化協會上海分會,1948年畢業于複旦大學新聞系。1949年上海解放後,他在上海總工會籌備委員會文化和教育部擔任編輯主任。1950年,他參與了勞工出版社的籌備工作,并擔任副總編輯。參與創辦了《勞工》半月刊。1953年調到北京的中華全國總工會組織《中國勞工》雜志,擔任助理主編和編輯委員會成員。

1961年,王火被調往山東支援老區,在省級重點中學臨沂一中和臨沂區出版辦公室做上司工作(中學校長)。彼為山東省第四屆、第五屆全國政協委員,并曾任山東省協會常務理事。

王火多年寫就的書稿因故焚毀,55歲提筆重寫,73歲終獲“茅獎”

1979年加入四川省協會(曆任顧問、名譽副主席多年)。1979年加入中國作家協會。

1983年,王甫調到四川人民出版社擔任副主編、主編,參與四川文藝出版社籌備工作,擔任四川文藝出版社一等秘書、主編。彼為四川省第五屆、第六屆全國政協委員,四川省作家協會名譽副會長。中國協會第六屆、第七屆名譽會員。他于1987年春天離開。

王火多年寫就的書稿因故焚毀,55歲提筆重寫,73歲終獲“茅獎”

王矶先生,2017年,四川文媒出版社出版了《王甫集》。

《王甫集》共10卷12冊,600多萬字,記錄了老作家王火的重要代表作,主要是小說,以及短篇小說和散文、散文、回憶錄,包括《戰與人》三部曲和《三年》《外國八條路》《正國勞工特勤大隊》等著名作品, 全面展示作者的創作成就。

王火多年寫就的書稿因故焚毀,55歲提筆重寫,73歲終獲“茅獎”

《戰争與人類》的博彩過程相當曲折。早在1950年,王火利用節假日和晚上寫《戰亂人》,調到北京,也用他所有的業餘時間寫作,他甚至把腿綁在桌子上,長期除工作外,每天寫作十多個小時。1961年,在山東省臨沂市,終于完成了120萬字的初稿并寄給出版社。幾個月後,我收到了出版社的通知,要求我采訪這部小說的修訂版,出版商稱這部小說是"花園裡一朵獨特的花"。"修改後的稿件被送到北京,由于種種原因,出版社停止出版小說。後來在文化大革命中,手稿成為"文藝黑線的産物"和"國民黨樹紀念碑的大毒草"。手稿被帶到展覽上,王在1972年被解放之前被打過無數次架。但幾十年來,經過艱苦鬥争的手稿已經化為灰燼。

十一屆三中全會後,當時還在山東工作的王甫突然收到了中國青年出版社的挂号信,熱情地索要年度小說的稿件。王火不無悔地回複告知:稿件已不複存在。不久之後,人民文學出版社的編輯寫信給王,鼓勵他重寫這本書。

此時,王火已經55歲了,而"文革"後那心理和身體的摧殘,而且患有高血壓,精力也比以前差了很多,但王火從一開始就寫好了。最後,第一部出版了,第二部和第三部是用四川寫的。1989年和1992年,第二部和第三部相繼出版,1993年,三部曲以"戰争和人"為總标題出版。

王火多年寫就的書稿因故焚毀,55歲提筆重寫,73歲終獲“茅獎”

《戰争與人》以國民黨上層官員、法權人物佟弗羅威和他的兒子童家璇的家庭變化和生活為主線,呈現了抗日戰争期間中國南半部的全景圖景。 但在抗日或敵人的關鍵時刻,卻用他的骨頭在民族精神中,拒絕了各方勢力卑鄙的籠子和脅迫。在八年的煙熏中,他躲藏在南嶺、武漢、香港、上海、重慶,看到了各界人士的生活。他從被動的避難、維持名聲,到鄙視國民黨專政,加入民主運動。同時,幼兒的成長,也在時代下鍛造正義成光。

在《戰亂民》中,佟霜威和葉秋平的《不遠處》,江淮南的模糊,關鐘會的分離融合等,都有着非常深刻的表現。這些作品通過對許多複雜的政治關系和政治鬥争的描述,展現了作品的深刻性,反映了戰争和許多決定戰争勝利或失敗以及這一程序發展的極其複雜的因素。可以看出,小說與政治之間有着血肉關系,尤其是史詩小說,它們具有深刻的程度和分量,具有不同的政治内容。從這種政治中反映人們的政治觀點和實踐,即人們的命運,即人物的命運,家庭的命運,民族的命運,階級的命運。這種命運受制于政治,是以寫政治的深刻,就是寫人物命運的深刻。[8]

書中更深刻的部分是,它展示了八年的抗日戰争,不僅寫了日本帝國主義的失敗,還寫了蔣介石的國民黨在抗日戰争中實行法西斯特勤局統治,并指出這種趨勢勢必被人民所拒絕。

《戰争與人》在寫作上非常獨特,它來自"逆切",既寫"反面"又寫"正面"。有些人"正面文章做",這是"負面文章做前面"。看來作者對曆史唯物主義和辯證唯物主義的把握非常好。作者雖然寫了蔣介石的控制區和淪陷區,并沒有将解放區資本化,但他注重對抗日戰争的全面反思,突出了中國共産黨在抗日戰争中的上司作用及其重要作用。正因為如此,書本從西安事件開始,臉不是從别的地方來寫的,這充分展現了作者的用心。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