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口述曆史·王火①|戰争與人,時光與火

作者:封面新聞

時光匆忙,呼喚靈魂安定的力量;

消遣當道,我們親近文化的馨香。

走近名家,打撈曆史,擷取智慧。

華西都市報-封面新聞7月16日起推出【口述曆史】系列報道,用文字+視訊的融媒體形式,與名家面對面,聆聽他們經曆的如煙往事。用文字刻印文化,用光影留住容顔。

他們曆經歲月,自身亦是豐碑。他們傳承文化,靈魂鑄成琥珀。

他們或傳承文脈,讓經典綻放;或潛心學術,讓智慧傳承;或鑽研技藝,為匠心彰顯。

打撈曆史,定格聲影。【口述曆史】第一季将推出《蜀地文心》系列,馬識途、流沙河、王火、李緻、白航五位文壇名家将陸續亮相。今天開始,與大家見面的将是名家王火——

口述曆史·王火①|戰争與人,時光與火

【口述曆史·第一季】《蜀地文心》系列之三

本周封面名家 王火

/名家檔案/

王火,本名王洪溥。原籍江蘇南通如東。1924年7月生于上海。1948年畢業于複旦大學新聞系。1949年後,在上海總工會籌委會文教部工作,任編審幹事。1950年,王火參與籌建勞動出版社,任副總編輯。參與創辦《勞工》半月刊。1953年調北京中華全國總工會,籌辦《中國勞工》雜志,任主編助理兼編委。

1961年被調往山東支援老區,在山東做過十幾年中學校長等工作。曾任山東省作協常務理事。1983年到成都,任四川人民出版社副總編輯,參與籌建四川文藝出版社,為第一任書記兼總編。

王火自上世紀四十年代開始文學創作,發表和出版了大量優秀的文學作品,其中包括《英雄為國——節振國和勞工特務大隊》、《霹靂三年》、《外國八路》、《東方陰影》、《禅悟》、《流螢傳奇》、《雪祭》、《王冠之謎》。電影文學劇本《平鷹墳》等。

1997年,其長篇三部曲《戰争和人》,獲第四屆茅盾文學獎。2013年,王火被全美中國作家聯誼會授予“東方文豪終身成就獎”。2014年,北京中國現代文學館設立了“王火文庫”。

口述曆史·王火①|戰争與人,時光與火

王火與封面新聞記者張傑

封面新聞記者 張傑 攝影 劉念 實習生 李靖

人對時間是敏感的,擔心時光匆匆,容顔易老。但人對時間又是勢利的,遲鈍的。對一個小孩子,你會想到他即将到來的美好時光。但對于一個老人,人們總不太真的記得,或者不太真的相信,他也曾經是對世界好奇的兒童,是風華正茂的少年。

作家王火,原名王洪溥,出生于上世紀20年代的上海,他的父親畢業于日本早稻田大學法科,是上海灘最早一批的大名鼎鼎的律師。他從小住在上海小東門裕福裡,鄰居都是上海灘的名人,比如著名學者章太炎,中國流行音樂創始者、音樂家黎錦晖。而且,黎錦晖還是王火哥哥的幹爹。之後,父母離異,6歲的王火随父親從上海搬到南京生活,幸運的是他的後母對他的教育很看重,給他很好的教育。這段心路曆程也被王火寫進他的童年自傳《金陵童話》裡。

口述曆史·王火①|戰争與人,時光與火

少年王火

個人的命運總是與時代緊密相連。1937年,抗日戰争爆發。日寇轟炸南京,正在讀初一的王火,随家人躲避戰火輾轉安徽、湖北,最終到香港。1942年,懷着滿腔抗日熱情,18歲的王火沖破封鎖,從上海隻身前往西南求學。一路颠沛流離,他先坐火車到南京、合肥,之後因戰火阻隔,爬山越嶺繞道,拉纖乘船渡水,經河南、陝西到達重慶江津。之後他考上當時在重慶北碚的複旦大學,就讀新聞系。出于“為人民發聲”“為公平正義鼓與呼”的理想,王火成為一名新聞記者,在重慶等地寫出大量抗日的新聞報道。

比如,王火曾在《時事新報》等報刊上發表了一系列産生較大影響的新聞通訊。他是最先前往南京大屠殺案審判現場的新聞記者之一。他的采訪報道《被侮辱與被損害的記南京大屠殺時的三位死裡逃生者》在當時報紙上刊出後,轟動一時。解放後,王火進入上海總工會工作,在當時新成立的勞動出版社當上了副總編輯。1953年,王火由上海總工會調至北京中華全國總工會,後參與籌辦《中國勞工》雜志。王火的職務是出版社主編助理兼編委,他很得重用,“我可以常到中南海組稿。”

1961年,王火又被調到山東臨沂從事教育工作,在當地一所重點中學擔任校長多年。在混亂的年代,王火也因家庭出身,而受到不公正的沖擊,身心極度疲憊。 1983年王火又經友人邀請,來到四川成都從事出版,在四川人民出版社任職,之後參與籌辦四川文藝出版社,出任總編輯。1985年,因暴雨中救助陌生小女孩而意外受重傷,腦部短暫失憶并左眼失明……

“凡珍珠必産蚌腹,映月成胎,經年最久,乃為至寶。”沙粒刺入蚌腹,蚌忍受痛苦,經年累月将之淬煉成“至寶”珍珠。王火的一生,多處輾轉,充滿變動,嘗遍各種滋味。但王火并沒有沉浸在“變動”與“各種滋味”的一已經曆中自怨自艾,而是把這些當作“一筆寶貴的财富”,從中去“深刻感受社會、思考生活”。他以一個知識分子的家國情懷和責任擔當,以自己的勤奮樂觀和至情至性,用手中的筆,孜孜砣吃,将過往的親身經曆打磨成一顆顆熠耀文壇的“珍珠”。從“死亡中看到新生,從苦難中發現希望”,正是他所追求并身體力行的理想和信念。

口述曆史·王火①|戰争與人,時光與火

就這樣,在王火的内心那顆文學創作的火種,最終也将他曲折而豐富的人生經曆,淬煉成豐碩的文學果實。其中最出名的莫過于史詩性的曆史畫卷“抗戰三部曲”——《戰争和人》。這部作品分為《月落烏啼霜滿天》、《山在虛無缥缈間》、《楓葉荻花秋瑟瑟》并于1997年全票獲得第四屆茅盾文學獎。

王火說:如果我沒有那些真實的經曆,是肯定寫不出這部作品的。”的确,他過往的見聞、經曆都成為了他小說創作的素材:他把和妻子淩起鳳的愛情故事藝術加工為電影劇本《明月天涯》;他從苦難中升華出充滿對“美好生活的憧憬希望”的《九十回眸》;他把自己“親見、親聞或親曆”的人和事彙聚成封筆之作《東方陰影》。不難看出,王火的文學作品,多反映人物在巨大曆史變動中作家的命運沉浮和心靈軌迹,留下了作家對現實生活的滿腔熱忱和對曆史曲折的嚴峻審視。王火的作品中洋溢着的英雄主義氣息,在今天依然具有現實意義,有助于青年一代更深刻地了解曆史。

雖然已是94歲高齡,王火的皮膚白淨均勻,身闆挺拔。再加上氣質溫和,處事低調,如果不是深入了解,人們很難猜到,這位仍風度翩翩的老人,已經年屆九旬。回望自己的動蕩一生,王火很豁達,“事情都是有兩面性的。一方面,在大時代的背景下,我的一生确實充滿變動,嘗遍各種滋味。大時代走向與個人際遇共同推動的豐富經曆,也是我一筆寶貴的财富,可以讓我深刻感受社會、思考生活。”他還意味深長地說:“歲月像流水,在流動的過程中,會遇到阻力,但是流水不會停止,它會另外找一條道路,繼續前行。而且,遇到阻力的水流,往往會迸濺出美麗的水花,具有平常所沒有的動人之緻。”

下期預告:

王火當年的職業理想其實并不是當作家,而是成為一名戰地記者。1944年考入複旦大學新聞系後,王火師從著名戰地記者蕭乾,王火還是第一批報道南京審判、南京大屠殺案的新聞記者之一。

明日,請聽王火講述他如何率先采訪報道了因抗拒被侵犯、而被日軍刺了37刀的南京大屠殺幸存者李秀英等。

<b>【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歡迎向我們報料,一經采納有費用酬謝。報料微信關注:ihxdsb,報料qq:3386405712】</b>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