悠悠曆史長河中,曾在青島留下過足迹的文人騷客不在少數,青島也成為他們生命中或長或短的驿站。他們留下的文化承載着曆史的風景和文化的意境,使得城市記憶有了縱深開闊的馳騁空間。
多少故居,煙鎖小樓。今天,讓我們一起走進王統照、趙太侔故居,聽一聽他們與青島的故事。
王統照(1897—1957)現代著名作家、學者和教育家,新文化運動先驅。
1927年,王統照舉家遷居青島,先後任教于鐵路中學和市立中學。王統照故居位于觀海二路,觀海山西麓,王統照将其命名為“觀海樓”。
磚木結構,因應地勢、高低錯落。卵石牆基,水刷牆面,紅瓦坡頂,有木柱挑廊。故居現為青島市文物保護機關。
1929年,他主導創辦了島上最早的現代文學期刊《青潮》月刊,為青島新文學開辟了一方新天地。這是青島本地作家在現代文壇上的第一次群體亮相,标志着新文學在青島的第一個曆史高度。
王統照與青島淵源頗深,視青島為第二故鄉。1927-1937年、1945-1950年,他都在青島居住。自1927年移家來青,其寓所觀海樓就成為青島新文學力量的聚集處。他有着很強的本土意識,為青島傾注了大量筆墨,極大地豐富了青島城市記憶。
作為新文化運動先驅者之一,王統照主導開拓了青島本埠文學,并屢屢創獲傑作。與此同時,他熱情扶植文壇新秀,為青島新文學的發展作出了重大貢獻;這之中,臧克家、吳伯箫、王亞平、杜宇、孟超等人均深得其惠。臧克家的第一本詩集《烙印》就是在王統照和聞一多的幫助下出版的。
20世紀30年代,王統照雖未入國立山東大學,但與老舍、洪深、趙少侯、黃公渚等知名教授甚為投契,聚合了大學内外的文化人物,深刻見證了彼時青島文化高峰的形成與演變。
1935年夏,他與老舍、洪深、杜宇等形成十二同人團體,創辦文學副刊《避暑錄話》,提供了多篇作品,書寫了具有曆史性的同人文學之光,呈現出青島文化史上極具魅力的一章。
趙太侔(1889—1968)中國戲劇家,現代教育學家。
磚木結構的趙太侔故居建于1935年,占地面積約760平方米,建築面積約320平方米。花崗石砌基,黃色水刷牆,經典的紅色瓦頂上開方形老虎窗,是一座典型的歐洲田園風格别墅。現為市南區文物保護機關。
據說,趙太侔和太太俞珊喜歡招呼學者們到家中做客,這裡時常可以看到一些知名文人學者“坐而論道”的身影。
因而,其龍江路7号的住所既是一處“會客廳”,也是一個激起後人無限遐想的空間:老舍先生在創作《駱駝祥子》時,是否曾在這間房中“靈光乍現”?梁實秋先生創作出版《文藝批評集》時,是否也在這間房内有過思想的碰撞……
1930年至1932年,趙太任國立青島大學教授、教務長;1932年至1936年、1946年至1949年兩度出任國立山東大學校長。新中國成立後任山東大學、山東海洋學院教授
© | 青島市市南區文化和旅遊局
他主持創立了中國海洋水産教學研究領域的第一個大學大學院系奠立了青島海洋科學城的未來發展之基。作為中國戲劇史和教育史上一位坐标式的人物,趙太侔倡導國劇運動,培養藝術才俊治校理教;其辦學理念、經驗和成果,是中國戲劇、高等教育領域珍貴的财富。
名人故居似繁星般散落在青島老街
串聯起來
如一部波瀾壯闊的中國近現代文學史
綠樹四合,紅瓦映空
名人故居留駐的歲月屐痕
在微風中穿梭于巷弄
在樹葉的沙沙聲中蔓延生長
來源:青島市文化和旅遊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