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醫生建議:65歲以上老人,甯願天天玩手機,也不要随便做這8事

在咱們生活裡,有個現象挺有意思。去社群的活動中心瞅瞅,一群老人圍坐在一起,一部分正對着手機螢幕,被短視訊逗得哈哈大笑,手指不停滑動;另一部分則聚在一旁,熱烈讨論着各種養生新法子,一會兒說吃這個能長壽,一會兒又講做那個對身體好 。這兩種場景太常見了,可到底哪種生活方式,對老人的健康更有益呢?作為深耕老年健康領域多年的專業人士,今天必須和大家唠唠,有些看似對身體好的行為,實則暗藏危機,老人一定要警惕。下面這 8 件事,對 65 歲以上的老人來說,個個都是健康雷區。

别和關節 “死磕”

去過羅馬旅遊的朋友應該有印象,在古羅馬鬥獸場遺址的台階旁,導遊總會反複叮囑遊客,下台階的時候千萬别蹦蹦跳跳。為啥呢?這和咱們身體裡的關節健康息息相關。人上了年紀,身體就像一台用久了的機器,各個零件都在慢慢老化,膝關節軟骨更是如此。年輕的時候,咱們的膝關節軟骨就像一塊厚實的千層酥,能穩穩承受住不少壓力;可到了 65 歲,它就像被歲月 “抽薄” 了一樣,原本能扛十層壓力,現在可能也就剩下三層的承受力了。

之前《柳葉刀》子刊上發表過一項研究,資料顯示,老年人要是過度深蹲,一旦造成半月闆損傷,那康複的時間可就長了去了,是年輕人康複周期的 3.7 倍。還有一組讓人吃驚的資料,每天堅持爬樓梯超過 3 層的老人,髋關節置換術的風險會陡然提高 21%。這可不是鬧着玩的,是以平時一些小細節得格外注意,比如穿襪子的時候,别再逞強站着穿了,改成舒舒服服地坐着穿;打掃衛生的時候,也别老是跪在地上擦地,這些不起眼的改變,可比買多貴的登山杖都有用,能實實在在地保護好咱們的關節。

别把保健品當萬能神藥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注意到,現在走進藥房,那貨架上的保健品琳琅滿目,種類多得讓人眼花缭亂。再看看古代,北宋時期的《太平惠民和劑局方》裡記載的養生方子,攏共也就十幾種,和現在比起來,簡直是天壤之别。

美國 FDA 曾經做過一次抽查,結果令人大跌眼鏡,居然有 62% 的進口保健品存在成分标注不實的問題。更可怕的是,有些号稱 “純天然” 的保健品,裡面可能偷偷添加了類固醇或者降壓成分,要是老人不清楚,盲目吃下去,後果不堪設想。是以大家一定要記住這個原則:平常能通過一日三餐、正常飲食擷取的營養素,就千萬别依賴那些瓶瓶罐罐的保健品。像硒元素,每天吃 5 顆腰果,就能滿足人體一天所需的建議攝入量,又健康又實惠,不比保健品強多了?

别和年輕人比作息

老祖宗留下來的《黃帝内經》裡就提到過 “法于陰陽”,意思就是咱們的生活作息要順應自然規律。現代時間醫學研究也證明了這一點,老人的褪黑素分泌時間比年輕人要提前 2 個小時左右。這就意味着,老人的身體生物鐘和年輕人不太一樣,要是還像年輕人一樣,晚上熬夜追劇、刷手機,那可就麻煩了,就好像每天都在自己給自己制造 “時差反應”。

日本國立長壽醫療研究中心做過一項追蹤調查,發現那些睡眠時間晚于 23 點的老人,患上認知功能障礙的風險會增加 34%。長期熬夜,大腦得不到充分休息,各種健康問題就會找上門。這裡給大家支個招,不妨把手機設定成 “日落模式”,這樣螢幕的光線就能随着外面天色的變化自動調整,到了晚上,螢幕亮度慢慢變柔和,能幫老人更好地入睡,可比躺在床上數羊管用多了。

别把晨練當鐵打日程

每天早上,蘇州拙政園裡總是熱熱鬧鬧的,一群大爺大媽在那晨練,打太極、舞劍、跑步,好不熱鬧。可他們可能不知道,清晨 4 - 6 點這個時間段,其實是心腦血管疾病的高發時段。人剛睡醒的 2 個小時内,身體裡的血液黏稠度會增加 13%,血壓波動幅度也能達到 20mmHg。上海瑞金醫院統計過冬季晨練猝死的案例,其中 65 歲以上的老人占了 81%,這個數字太讓人揪心了。

是以說,晨練的時間其實可以調整一下,上午 9 - 11 點就很不錯。這個時候,大氣裡的污染物濃度下降了 42%,空氣更清新,而且陽光裡的紫外線還能促進維生素 D 的合成,幫助身體更好地吸收鈣,對老人的骨骼健康很有好處。

别讓 “清粥小菜” 成為飲食固定搭配

揚州個園的主人黃至筠,享年 82 歲,在那個年代,這可算是高壽了。他的養生秘訣裡有一條叫 “日食五色”,意思就是每天要吃夠五種不同顔色的食物,保證營養均衡。放到現在,現代營養學也建議老人每天攝入的食物種類最好在 12 種以上。

可有些老人呢,每天早餐就吃清粥配鹹菜,覺得這樣清淡又養胃。但長期這麼吃,問題就來了,清粥配鹹菜這種吃法,蛋白質的攝入量缺口能達到建議量的 60%。長期缺乏蛋白質,身體抵抗力會下降,各種疾病就容易找上門。其實有個簡單又好記的飲食公式:每餐保證 “一碗色彩豐富的蔬菜 + 一掌大小的優質蛋白 + 一拳主食”。像紫甘藍拌核桃,既有蔬菜又有堅果;清蒸鳕魚配上雜糧飯,優質蛋白和主食都有了,營養豐富還容易咀嚼,老人吃着也舒坦。

别把疼痛不當回事

看敦煌壁畫《張議潮統軍出行圖》的時候,能看到畫面裡有個駝背的老者,還在辛苦勞作。在以前,大家總覺得能忍疼是一種堅強的表現,可這種觀念放到現在,真得改改了。慢性疼痛可不是小事,它會激活交感神經,讓身體的基礎代謝率提高 15%,換算一下,相當于心髒每天要多跳 3000 次。長期忍受疼痛,心髒負擔加重,身體也會越來越吃不消。

要是身體某個部位疼痛持續超過三天,就别再拖着了,趕緊去醫院看看。現在的疼痛管理理念也更新了,治痛就像滅火一樣,剛有點小火苗的時候,就得趕緊撲滅,不然等火勢大了,就不好控制了。

别讓自己的社交圈越來越小

南宋時期的《武林舊事》裡記載,那時候臨安的老人經常聚在瓦舍裡聽書,熱熱鬧鬧的,生活過得有滋有味。放到現代,社交對老人的健康也有着重要作用。現代研究表明,社交活躍的老人,患上阿爾茨海默病的發病率能降低 40%。每周參加兩次集體活動的老人,血清素水準比整天宅在家裡的老人要高 28%。血清素可是個好東西,能讓人心情愉悅,緩解焦慮。

現在手機這麼普及,老人也可以把手機當成拓展社交的工具,加入老年大學的線上群組,和同齡人一起交流學習、分享生活。不過得記住,在網上刷十個點贊,都不如和老朋友來一次視訊通話,實實在在地聊聊天,感情才能越聊越深厚。

别不把醫囑當回事

明代編纂《普濟方》的時候,參考了 200 多位醫家的經驗,可見醫學知識的積累和傳承有多重要。到了現代,看病更是講究醫患協作。可現實情況是,調查發現 65 歲以上的患者,用藥依從性不足 50%,簡單來說,就是一半以上的老人不能按照醫生的囑咐按時按量吃藥。這直接導緻藥物療效大打折扣,有 30% 的效果都發揮不出來。

為了能更好地康複,建議老人建立一個 “用藥日志”,每次吃藥的時候,把時間、身體有沒有什麼反應都記錄下來。等下次去醫院複診的時候,這本日志說不定比檢查報告還重要,能幫助醫生更準确地了解病情,調整治療方案 。

【本内容為故事類醫療健康科普文章,文中除了健康科普内容所出現的任何人名、地名、事件均為藝術加工,并非有意冒犯或貶低任何個人、團體或組織。如有雷同,純屬巧合,請理性閱讀。】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