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澱區作為中關村的發源地,不僅是創新發展的一面旗幟,也是科普工作的排頭兵。近年來,海澱區科學技術協會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科技創新、科學普及是實作創新發展的兩翼,要把科學普及放在與科技創新同等重要的位置”的重要論述精神,緊扣科協組織職能職責,推動科技創新與科學普及協同發展,取得顯著成績。2023年,海澱區獲評全國科普示範區。第十三次中國公民科學素質抽樣調查結果顯示,2023年海澱區公民具備科學素質的比例為36.2%,居全國地級市首位。
拓寬主場陣地 打造科普新網絡
“這是海澱區才有的底蘊、氛圍感,讓孩子們在休閑的時候也能學到知識。”社交平台上,一名海澱區市民描述今年5月在北京衛星制造廠科技園舉辦的全國科技活動周暨全國科技工作者日海澱主場活動,是“一家人滿載而歸的活動”。當天,不少市民舉家出行,在活動中聽科普講解、體驗科技互動項目,家長、孩子都樂在其中。在海澱,精彩紛呈的科普活動成為一大特色。
學生們在全國科技活動周暨全國科技工作者日海澱主場活動中參與科普互動體驗
近年來,海澱區科協着力拓寬科普陣地。除原有的全民科學素質綱要實施工作辦公室、科普聯席會議辦公室65家成員機關、29個街鎮科協科普陣地外,海澱區科協還聯合駐區186家全國、市、區學會協會,155家國家級、市級、區級科普基地,62家區級“科技館之城”成員機關,177所中國小校以及駐區37家高校、100餘家科研院所,創新打造了海澱科普工作新網絡,為海澱孕育創新人才厚植沃土。
海澱區着力整合優質科普資源,推廣全域科普模式。開展基層科普能力提升行動,“進場館”和“進基層”雙向發力,用優質科普資源為基層社群科普賦能。社群居民走進聯想未來中心、衛星科技廠等科普基地,感受前沿科技;科學文化傳播促進會、航天科普營、農業科學院蜜蜂所等科普團隊組成“流動微科技館”,将人工智能、航天、生物、醫療、急救等知識帶進社群。
教育是海澱區的“金名片”,青少年科普也是海澱區科普工作的重中之重。2022年全國科普日海澱主場活動上,全國首家中學科協——八一學校科協揭牌。目前,陸續有18家學區、中國小校建立科協組織。越來越多經驗豐富的科學家、科技人才在學校科協組織中任職,讓校園科普由“輸血”轉變為“造血”。面對海澱區青少年日益增長的科普需求,海澱區科協不斷在豐富内容和創新形式上積極探索。由來自中國科學院、清華大學、北醫三院等科研人員組建的科普講師團提供“菜單式”創新大講堂課程,每年進校至少150場,“實作中國夢中的知天知己”“我愛中國芯——晶片的奧秘”“動起來,别讓生命被‘栓’住!”等優質課程頻頻“上菜”。進校園巡展項目逐漸發展壯大,“超強磁、超高壓極端條件”“數字地球模拟裝置”“JF21-激波風洞”等前沿科技展品,讓學生大開眼界。海澱區科協特别重視青少年科學動手實踐能力提升。在2023年海澱區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中,“語音控制無接觸—可控數量—自動售賣機”“城市防汛排澇機器人”“家用廚房廢水分類回收節水器的設計與開發”等實物類科創作品高達368項。
融合創新資源 解鎖科普新密碼
用望遠鏡觀測遠處盛開的槐花、在草地裡戴上VR眼鏡來場太空旅遊、用紙盒子制作VR眼鏡……中關村論壇配套活動之一的海澱戶外科普活動在海澱公園舉辦,兩萬餘名市民來到公園觸摸前沿科技。活動中,多家高新技術企業帶來最新的科研技術。“科學家們從荷葉上滾落的露珠上獲得啟發,研究出了仿生超疏水材質……”現場的一場場趣味講解,讓前沿科技變得易懂有趣,聽衆頻頻點頭。
中關村論壇配套科普活動——海澱戶外科普活動中,學生們體驗機器人競技
2023年,中關村論壇首次加入科普元素,海澱區科協連續兩年承辦中關村論壇的配套科普活動。活動圍繞前沿科技、智能制造、醫療健康等主題,邀請了寒武紀、快手、聯想、大北農等100多家高科技企業攜科研成果亮相。現場與北京石墨烯技術研究院、中關村機器人産業創新中心等8家科技企業簽署海澱高端科技資源科普化合作協定,讓前沿科技亮點“大衆化”。
高端科技資源科普化是海澱區推開科普之門的“新密碼”。海澱區科協關聯中科智彙工場,首次将“大科學裝置科普課程開發及應用”項目引入西三旗學區、紫竹院學區的11所中國小,将高能同步輻射光源等6個重點大科學裝置轉化為主題課程,從裝置簡介、科學原理、科學實驗等5個次元開發出24節科普課程以及配套教學用具套裝。“我們的地球跟其他行星相比,有什麼不同?”“在極端情況下你看到的世界将會是怎麼樣的?”……帶着這些問題,北京外國語大學附屬中學和海澱實驗中學的學生們開始了《探索未知世界的科研“利器”》科普課程的學習之旅。
傳承科學家精神 築造科普新生态
目前,在海澱區工作或居住的兩院院士共有636名,占全國院士總數的34.36%,占全市的74.91%。海澱區持續推進院士與科技人才資源賦能科普工作,專題制作陳佳洱、歐陽自遠、吳建平等28位院士的微紀錄片《印迹——共和國院士風采》,展現他們嚴謹務實的科學精神和科技報國的家國情懷。
2024全國科技活動周暨全國科技工作者日海澱主場活動主題為“弘揚科學家精神 激發全社會創新活力”
中國科學院理化技術研究所研究員、博士生導師叢歡就是在這樣的氛圍中埋下了科學的種子。1999年,叢歡參加了海澱區科協組織的活動,有機會到科研院所參加實踐活動。叢歡等十多個高中生跟着植物所陳佐忠研究員開展野外科考。60多歲的陳佐忠,在野外草原科考站挖了一個半人深的大坑,他站在坑中,給同學們講解坑邊的植被和土壤知識。叢歡從此迷上了科學。20多年後,叢歡來到中國科學院,專注于有機化學研究。同時,秉承海澱區“大手拉小手”式科學普及實踐,叢歡連續3年帶領“00後”會員們走進實驗室進行科學實踐。他說:“我希望将踏實做學問、快樂做科研的精神傳承下去。”如今,在海澱,有一大批像叢歡這樣的科學家。科普工作為創新發展提供了人才支撐和展示平台,他們的成長和發展離不開科普生态的涵養。
科普與科創深度融合,兩翼齊飛,築起全新的創新生态。在海澱這片沃土上,知識如泉湧,創意似繁星,每一次思想的碰撞都激發出變革的力量。
來源:前線用戶端
作者:陳鵬
(北京市海澱區科學技術協會黨組書記、常務副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