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是一座城市科技創新的支撐。
舊金山灣區,也就是我們常說的矽谷,其崛起發展的主要特點之一正是坐擁一大批具有雄厚科研力量的頂尖大學作為依托,緊密關聯區域内高技術的大中小企業群,形成了“科學—技術—産業”全鍊條。
作為長三角新灣區,坐擁14所高校,集聚近25萬名師生的錢塘,也是全省最大高教園區所在地。如何讓大學的創新資源更有效轉化為“财富”,成為推動産業更新的新引擎?今天,“百園百校萬企”創新合作行動——錢塘(新)區環大學城創新生态圈建設正式啟動。
市政府黨組成員、副市長胥偉華,省經信廳二級巡視員孫自強,省教育廳黨組成員、副廳長謝斌,省科技廳黨組成員、副廳長施冬材,市科技局黨組書記王歆,區上司金承濤、沈燕俊、周妙榮、李豐、王學雄、馬于惠、楊帆,區内14所高校有關上司以及科研院所、金融服務機構、優秀科技型企業代表等參加。
要知道,新啟動的這個“圈”,恰恰是今年杭州提出要打造的4個首批環大學大科創平台創新生态圈之一,與西湖區環紫金港創新生态圈、濱江區環大科學裝置創新生态圈和餘杭區環之江實驗室創新生态圈一起,建構杭州“兩翼驅動、多點關聯”的創新生态圈空間布局。
錢塘這個“圈”在哪,究竟怎麼建?為了建好這個“圈”,錢塘底氣與信心何在,又将肩負怎樣的使命?依托這個“圈”,錢塘将如何撬動新“矽谷”、再造大灣區?這一連串問題,一起去會議現場找答案——
以2号大街為科創軸
錢塘亮出“十百千萬”的目标
根據建設方案,錢塘謀劃以2号大街為科創軸建設環大學城創新生态圈,着眼于大專業、大産業的雙向牽引,全力建構“一核一軸驅動、一圈雙域關聯”的發展格局。
其中“一核”,就是創新圈的核心力量,即依托五大校友産業園,聚焦創智天地、杭州市高科技孵化器、和達數聚産業園三個啟動空間,全力引導高校産學研項目在核心區内落地轉化。
這“一軸”,則是2号大街科創軸。錢塘将依托2号大街周邊的高校重點實驗室、企業研發中心等創新資源,打造校友經濟示範帶、科研機構服務帶、青年人才創業帶。
“一圈”就是今天啟動的環大學城創新生态圈。由“一核一軸”輻射牽引,下沙區域要關聯中國科學院杭州醫學研究所等創新資源,江東區域則要關聯飛機複合材料技創中心等創新平台,帶動六大産業平台共同建構全域産業化機制。
會議現場也亮出了錢塘“造圈”的目标:到2026年,成功落地高校轉化的科技型企業100家,引進校友經濟項目超400個;校友企業數量超1000家;力争吸引10000名以上區内高校大學生留區就業創業。
值得注意的是,聚焦産業鍊的創新需求,錢塘也将按照“真幹真支援、先幹先支援”原則,拿出真金白銀,為提能造峰、平台載體、共享聯合、專業服務四大類對象提供扶持政策,力争打造政策精準扶持、企業關鍵受益、學科未來發展的科技服務新模式。
比如,對新認定的國家級重點實驗室,最高可獎500萬元;鼓勵高校在區内建立市場化營運的校友産業園、大學科技園,引進并落地校友企業、高校師生創業項目,單個項目扶持金額最高一年近百萬元……
從“建城”到“造圈”
為産業發展注入源源不斷的創新活力
對錢塘而言,與大學為鄰是不可多得的創新資源。
從高教園區“以學為主”到環大學城創新生态圈“産學研協同”,從獨立的校園空間到開放的科創片區——一系列決策部署展現出錢塘的遞進和深化,這背後也深藏着錢塘“造圈”的底氣與信心。
新學期伊始,浙江理工大學分析測試中心的各項儀器又“忙”了起來:從微觀材料分析到宏觀性能測試,不少企業懷揣需求紛至沓來,實驗室内好不熱鬧。
“在這裡,我們新産品檢測周期從7天縮短到了3小時,每年還能節約近8萬元的成本。”今年7月,杭州興容科技有限公司借助實驗室的場地發射掃描電子顯微鏡,順利完成新産品表面形貌觀測分析。目前,該産品已順利從研發轉試生産階段。
這是錢塘推進校企資源關聯、助力科技創新發展的生動場景。2021年3月,錢塘(新)區設立杭州錢塘科學城,以城市為實驗室,充分撬動錢塘的産業優勢資源與高教園區的豐沛科教資源,增強高品質發展動能。在這座剛滿“三周歲”的“城”裡,去年成立的杭州經濟技術開發區(錢塘科學城)産教聯合體,已經作為浙江省唯一案例成功入選首批國家級市域産教聯合體。
從儀器共享到博士入企,從搭建“産學研”一體化合作平台到建成全市首個科技成果轉化服務綜合體,錢塘通過一系列舉措,不斷挖潛大學城裡的“含金量”,不僅鼓足教科人良性循環發展的信心,更讓這塊“人才福地”轉化為“創新高地”。而作為環大學創新生态圈的“主陣地”,錢塘将聚焦“車藥芯化航”五大主導産業,積極搭建校企合作橋梁,充分發揮高校科研與人才優勢,為産業發展注入源源不斷的創新活力。
要“造圈”更要“出圈”
力争成為全省創新版圖的核心樞紐
進一步推進科技成果轉移轉化,以科技創新塑造區域發展新優勢,顯然是錢塘“造圈”的核心要義。但對于“探路”階段的錢塘來說,未來有多誘人,賽道就有多“卷”。
将目光聚焦杭州其他3個環大學大科創平台生态圈,競争激烈程度可見一斑——
西湖區環紫金港創新生态圈以浙江大學、西湖大學為核心,力争建設“中國新型大學第一城”;高新區(濱江)環大科學裝置創新生态圈以國際零磁科學谷為核心策源區,将打造創新發展策源地主戰場、成果轉化首選地主陣地和未來産業引領區主平台;餘杭區環之江實驗室創新生态圈以科技創新和成果轉化為發展主線,着力建構“一心一湖一路”空間格局……“兩翼驅動、多點關聯”的創新生态圈空間布局裡,一個個“圈”競潮逐浪,落地了一個個激動人心的創新創造成果。
從誕生之初,錢塘就肩負着落實“杭州灣數字經濟與高端制造融合創新發展引領區”等重要定位與使命,扮演着浙江高品質發展的“探路者”角色。面對創新創造的新競速,地處長三角大灣區核心的錢塘如何突圍趕超,真正實作“勇闖新路、勇立潮頭”?
“環大學城創新生态圈建設的核心是産學研深度融合,錢塘高校林立,有着不可多得的獨特資源。”杭州市委黨校經濟學教研部講師、經濟學博士韓芳表示,要打造環大學城創新生态圈的“錢塘樣闆”,除深入推進高校和科研院所等高能級戰略平台賦能錢塘主導産業外,還應重點考慮、系統謀劃科技成果轉移轉化體系的建構和生态的培育。
她有三條建議,第一,推動能促進大學概念驗證中心高效可持續運作和中試平台高效運作的制度創新;第二,推動有利于促進大學、科研機構、實驗室和企業合作研究開發的知識産權歸屬和交易等一系列制度創新;第三,進一步完善創業投資和風險投資産業生态,促使政府創投基金引導更多社會資本投早、投小、投科技。
生态圈是一條“造圈”路,要集聚上下遊,整合實體空間,搭建集研發、孵化、投資功能于一體的協同關聯攻關矩陣;生态圈更是一條“出圈”路,要突破行業領域的界限,積極探索跨學科、跨領域的合作模式,引入外部優質資源,提升自身創新能力和競争力。一流新區将如何大步流星、持續進位,展現長三角新灣區産業新城風采,力争成為全省創新版圖的核心樞紐,讓我們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