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東營訊種子是農業的“晶片”。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隻有用自己的手攥緊中國種子,才能端穩中國飯碗,才能實作糧食安全”,為種業改革發展指明了方向。
金秋十月,正是豐收的季節。在黃河三角洲農業高新技術産業示範區作物田間标準化耐鹽鑒定平台,王菊英正在進行大豆耐鹽鑒定篩選,作為農高區鹽堿地綜合利用服務中心的一名從業人員,對種子選育可謂是輕車熟路了。“這個是中鹽豆Ⅰ号,株高大約80厘米,我手裡的這株差不多有90個左右的豆莢,100多粒豆子。”王菊英熟練地把一株株不同品系的大豆植株放在一個帶刻度的背景闆上,認真比對、拍照、記錄……
在國家農作物品種展示評價基地的核心區150畝的土地上,共種植了228個大豆品系。其中,主要是承擔實施山東省的大豆生産試驗、區域試驗。通過區域試驗,篩選出在農高區高産、高品的品系,然後由農高區的種植大戶進行種植試驗。
不僅是大豆,玉米、小麥、花生、苜蓿等主要作物的耐鹽篩選、鑒定及長期定位觀測試驗在這兒都能得以實作。
農高區是濱海鹽堿地的典型代表,鹽堿土壤分布廣泛、類型豐富,是探索鹽堿地治理新技術新模式新路徑的天然本底試驗場。農高區鹽堿地面積41.35萬畝,占全區總面積的78.77%。
習近平總書記親臨農高區視察時強調,要轉變育種觀念,由治理鹽堿地适應作物向選育耐鹽堿植物适應鹽堿地轉變。
近年來,農高區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親臨視察重要訓示要求,堅決扛牢國家戰略使命任務,聚力答好“鹽堿地農業之題”。牢牢攥緊種子“晶片”,探索建構了“種質資源儲存評價—實驗室分子設計育種—人工模拟環境育種加速—田間耐鹽梯度鑒定—良種試驗示範”一體化的育種創新體系,大大縮短了育種周期。獲批第一批省級農作物種質資源保護機關“山東黃河三角洲耐鹽堿作物種質資源庫(東營)”,搜集儲存糧食、油料、牧草、綠肥、鹽生植物等種質資源3.5萬餘份,為保障耐鹽堿作物物種安全和品種選育奠定了堅實種源基礎。成功獲批第一個國家耐鹽堿作物品種展示評價基地,累計承接實施國家、省耐鹽堿作物區域試驗和新品種對比試驗10類,種植各類耐鹽堿作物品種(系)943個。截至目前,黃三角農高區共計審定、登記耐鹽堿作物新品種11個,有20個耐鹽堿作物新品系已進入國家、省區域試驗。
砥砺奮進迎來累累碩果。近幾年,農高區篩選的耐鹽堿主糧作物小麥品種“濟麥60”,去年在東營中度鹽堿地一水未澆情況下,畝産達到982斤;培育的耐鹽堿功能糧食作物鹽地藜麥新品系“DY017”,耐鹽4-5‰,用含鹽量3-4‰的微鹹水灌溉,畝産達到500斤,經濟效益可觀;培育的耐鹽堿油料作物花生品種“宇花18号”油酸含量高達82.4%,入選全國糧油作物主導品種。
“農民種田,為的是收成;我們種田,為的是試驗;試驗目的,是為了培育篩選出更好的農作物品種。”青島農業大學鹽堿地高效農業技術産業研究院教授柳新偉正在與煙台市農業科學研究院農藝師張磊進行耐鹽堿甘薯品種比較及新品系篩選,他說,“我們國家具有農業利用前景的鹽堿地數量衆多、資源豐富,必須喚醒這片沉睡的土地。”
為“把專家的試驗田變成農民的高産田”,農高區積極推廣科研成果,通過土地流轉、技術轉讓、企業融資等多種方式,聯合山東種業集團等知名強企,實施了萬畝良種繁育基地、現代農牧循環産業園等一批現代農業産業項目,推廣種植大豆、甜高粱、馬鈴薯等一批耐鹽堿作物新品種(系)。同時,依托國家鹽堿地綜合利用技術創新中心科技成果轉化,着力孵化培育特色種業、大健康及功能性食品、智能裝備制造、生物技術與制造、農業科技服務業、生态草牧業等鹽堿地特色産業。培育高新技術企業13家、科技型中小企業39家,開發“初彙”農産品、“蓬生源”健康功能食品、“農高優”生物菌劑、“綠吉優”昆蟲資訊素等10餘個鹽堿地農産品品牌。鼎創生物公司開發鹽堿地改良及土壤修複菌劑、大豆等作物專用特效菌劑等10餘種功能性微生物菌劑産品,推廣應用超10萬畝。
“我們将紮根鹽堿地,堅持‘以種适地’和‘以地适種’相結合,聚力攻堅突破關鍵核心技術,依托國家鹽堿地綜合利用創新中心‘1+3+16+N’協同創新體系,積極開展科研成果示範推廣,讓鹽堿地綜合利用的‘東營模式’‘東營經驗’惠及全國,把論文寫在祖國大地上,努力為保障國家糧食安全作出新的更大貢獻。”農高區鹽堿地綜合利用服務中心副主任劉志鑫對未來的發展充滿信心……
(記者 王苗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