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弘揚教育家精神加強新時代高素質專業化教師隊伍建設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中指出:“強化教育家精神引領,提升教師教書育人能力。”筆者認為,從自我實作、培育戰略、高品質發展以及技術變革出發,系統提升教師教書育人能力是弘揚教育家精神的關鍵所在。
教育家精神是引領教師成長的内在動力,也是教師職業追求的最高境界。弘揚教育家精神的過程是教師自我覺醒、提升與實作的過程。以教師自我實作為基礎拓展提升教師教書育人能力的發展管道,不僅為教師自覺踐行教育家精神提供契機,也為教育家精神融入教師教育教學實踐提供可能。其一,樹立崇高的職業理想是提升教師教書育人能力的“總開關”,是弘揚教育家精神的首要環節。以“強國弘道”的價值追求為基礎,拓寬教師思想政治學習管道。一方面,豐富理想信念教育的資源,建立健全教師定期理論學習制度,推進教師教書育人與國家發展需求相融合。另一方面,加強黨建引領作用,創新黨建工作方法,點燃教師教書育人的“紅色引擎”。其二,注重師德師風的培養是提升教師教書育人能力的必然要求,是弘揚教育家精神的核心内容。育人之本在于育德,以“榜樣示範”的職業追求為基礎,建立師德提高的長效機制。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教育的重要論述,充分發揮教育家精神的引領作用,優化教育訓練培養内容,開發課程教材資源,組織考察鍛煉,在學習與實踐中激發教師自主涵養高尚師德的動力。其三,完善與發展教師的知識體系與專業技能是提升教師教書育人能力的關鍵要素,是弘揚教育家精神的基本訴求。以“躬耕育人”的專業追求為基礎,落實高層次教師培養。積極實施教師學曆提升計劃,分學段逐層推進,分學曆系統培育,實作教師隊伍教書育人能力的階梯式攀升。
弘揚教育家精神需要進一步發揮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學校的系統統籌作用。其一,統籌整體資源,建設教師職前、職後一體化成長模式。充分立足教育家型教師隊伍建設需要,協同共築教育家型教師橫向貫通和縱向融通培育的成長生态。教師教育訓練體系橫向貫通展現在教師職前培養、職後教育訓練、專業發展的各環節中,以教育家精神貫通教師教育訓練的全過程,遵循“合格教師—骨幹教師—學科帶頭人—教學名師—教育家型教師”的職業發展途徑。教師教育訓練體系縱向融通要根據教師專業發展不同階段需求,推動完善教師梯次遞進發展體系,形成高等院校—市縣教師發展機構—優質中國小校—專業機構協同關聯的教師教育訓練體系,建立中國小教師5年360個學時的全員教育訓練制度,為教師專業發展提供了堅強支撐。其二,從國家戰略出發提升整體的教師教育訓練體系品質。深化實施“強師計劃”“優師計劃”“國優計劃”等教師培育基礎戰略,建構新時代“教育家養成”重點戰略。同時,強化示範引領作用,通過實施“國培計劃”、新時代中國小名師名校長培養計劃、學科領軍教師教育訓練等示範性國家級教育訓練項目,強化教師素養培養的時間連續性、空間智能性及功能連通性,引領各地創新教育訓練模式,改進教育訓練内容,優化教育訓練管理,組織高品質教育訓練,健全國家、省、市、縣、校分級研訓體系。
弘揚教育家精神是推動教育高品質發展的基礎,實作教育高品質發展是提升教師教書育人能力的目标指引。完善教師教書育人能力的薄弱環節,是弘揚教育家精神的重要任務,也是實作教育高品質發展的必由之路。優先支援中西部地區、邊境地區、民族地區、鄉村學校的教師教育訓練:其一,優化師資結構。弘揚教育家“甘于奉獻”精神,深入推進“組團式”支援幫扶、國家銀齡教師行動和鄉村首席教師崗位計劃,為中西部地區以及鄉村學校提供教學支援。建強緊缺專業并擴大招生規模,加大人才培養力度。建構“政校社”協同育人機制,形成完備、協調、多樣的高品質發展教育供給體系。其二,加強本土化培養。采用定期循證的方式,建立本地教師培養資訊庫,精确厘定教師發展的實際需求,并結合教育家精神六維形成個性化清單,對培養内容進行精細化設計,形成分主題、分層次的立體化培養架構。同時,以鄉土文化為基礎,以鄉村教師參與鄉村建設為契機,增強教師職業價值感。其三,完善教師保障激勵機制。落實中西部地區和鄉村地區教育财政保障。根據地方實際實施“人才獎勵”計劃,探索實施積極差别待遇政策,落實教師生活補助政策,建立優秀青年教師培養支援體系,使教師安心從教。優化評聘表彰制度,向薄弱地區傾斜。提高教師社會地位,營造尊師重教的社會氛圍,提升教師職業歸屬感。
《意見》提出“實施數字化賦能教師發展行動,推動教師積極應對新技術變革,着眼未來培養人才”。依托國家教育數字化轉型戰略,以數字技術弘揚教育家精神,賦能教師教書育人能力培養,是教育強國的題中之義。其一,國家及地方智慧教育平台要加強“教師研修”闆塊建設,開展常态化教師研修。智慧教育平台應動态更新教師教育資源,傳播先進教育理念,服務國家教育發展戰略。一方面要持續強化思想引領核心作用,開展師德師風和教育家精神專題研修,厚植教師隊伍教育情懷;另一方面要對接教育改革痛點、難點問題,提供具有權威性、時效性、适切性的研修内容。利用資料分析技術建構教師數字畫像,科學診斷教育需求,實作教育資源精準投送。其二,強化新技術與教師發展深度融合,提升教師數字素養。開設數字化教育子產品,提升教師育人水準。數字化教育子產品是服務于教師專業發展和數字化教學實踐的特色平台。其以教育家精神為指引,将教師數字素養發展和數字化教學資源整合,為不同學段、不同學科教師開展數字化教、學、管、評提供專業支援。其三,推進混合式協同研修機制,促進教師教學實踐創新。教師要将教育家精神的求是創新理念融入研修教育訓練,利用名師工作室和虛拟教研室等平台,采取線上線下相結合的協作模式,加強同行交流和跨界合作,提升教學教研能力和成果轉化能力,加速教師專業發展。
本文來源于“人民政協報線上教育周刊”微信公衆号,部分内容有所删改。作者系|天津師範大學副校長、教授微信編輯|leaxyi
主管: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主辦:北京師範大學出版:北京師範大學出版集團編輯:《中國教師》編輯部投稿郵箱:[email protected]郵件主題:姓名+作者機關+投稿欄目+稿件題目國内統一刊号:CN 11-4801/Z國際标準刊号:ISSN 1672-2051▌合作資料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