線上預約“犯難”、被二維碼“繞暈”、算法推送“成瘾”……随着智能技術廣泛應用,一些老人在出行、就醫、消費等日常生活場景中面臨操作困難,猶如陷入“數字迷宮”。
數字化浪潮中,如何讓老人享受到科技帶來的便捷?
“銀發族”的數字困局
智能汽車、電視、音響、手機,乃至智能馬桶等家居産品,在設計時主要面向年輕人,功能繁雜、操作複雜。一些産品未考慮到老年人的特點,讓不少老年人感覺手足無措。
因線上操作繁瑣,72歲的江蘇無錫市民張大爺和老伴至今不會網上挂号、手機打車。“小孩在外地工作,我腸胃不好老跑醫院,每次挂号、檢查都得花兩三個小時。還不會打車,路上隻能忍着難受坐公交。”張大爺說。
一些手機APP的适老化改造浮于表面。工信部釋出的《移動網際網路應用(APP)适老化通用設計規範》對手機APP适老化改造有明确指導規範。但記者發現,不少手機APP的“關懷版”一級界面字型變大,點選進入二級界面,頁面布置、字型卻與正常版無異,“換湯不換藥”仍讓老人無所适從。
《2024年移動網際網路應用适老化現狀與創新趨勢》報告顯示,目前網絡上超50%的APP尚未提供“長輩模式”,且部分APP的“長輩模式”入口過深、不明顯,不利于老年使用者快速、便捷地切換使用。
層出不窮的彈窗廣告、資訊誘導也讓不少老人苦惱。81歲的退休教師王阿婆一人獨居,習慣通過平闆電腦看電視。“每次看着看着,就有廣告彈出,很難取消,廣告界面擋住半邊螢幕,特别影響觀感。”
有老人吐槽,一些手機軟體“手抖一下”就跳出彈窗廣告,像“狗皮膏藥”一樣,一旦點錯隐蔽的關閉按鈕,還會下載下傳不知名軟體。“因為誤點誘導資訊,還洩露了手機号碼,各種騷擾電話不斷。”
《2024年移動網際網路應用适老化現狀與創新趨勢》也指出,有接近30%的APP在“長輩模式”上存在廣告或營銷性内容,不僅影響使用體驗,也可能誘導老人消費,增加安全隐患。
“沖浪”無憂,阻礙何在
記者采訪發現,“銀發族”要想真正跨越數字鴻溝,仍需破解個人、企業和社會等方面的核心痛點。
記者走訪多家城鄉養老院發現,不少老人不願、不敢接觸電子産品,認為自己“搞不懂”。“他們害怕雜七雜八的智能産品。”一家養老院從業人員說。
子女和親友的指導是多數老人掌握智能技術的重要途徑,而據此前雲南大學團隊開展的相關調研結果顯示,48.6%的老年人表示孫輩在指導其使用手機時缺乏耐心,代際之間“數字反哺”效果仍有提升空間。
企業研發動力不足,也成為阻礙之一。“我們也希望為老年人研發更多高科技産品,但前期花費投資大,而這一群體大多節儉,企業無法預期能否盈利。”南京軟體谷一名産品經理坦言,多數企業在為“銀發族”開發智能産品時會猶豫。
部分企業專門成立科技部門,組建研發團隊,圍繞老人需求推出護理、保潔、就餐等上門生活服務的APP,但推廣難度較大,下載下傳、下單的仍以年輕人居多,且因缺乏價格優勢、日活量較低,營運維護難以為繼。
“社群也開展過數字技能教育訓練,電子支付、網購下單、預防網絡詐騙等教育訓練内容很實用,但互動性差,很難一對一手把手指導;很多老人大螢幕都看不清,再加上記性不好,教了第二天就忘了。”一名老年人智能手機教育訓練班的志願者說。
受訪專家表示,老人“觸網”問題與地區經濟差異密切相關。城市與鄉村之間的數字鴻溝有待彌合,在一些欠發達地區,農村老人消費能力有限,尚未融入網際網路生活。
化“鴻溝”為“紅利”
今年印發的《國務院辦公廳關于發展銀發經濟增進老年人福祉的意見》提出,“開展數字适老化能力提升工程,推進網際網路應用改造”。國家發展改革委等多部門也出台檔案,要求“推進适老助殘無障礙設施與公共服務數字化改造,積極發揮社會和市場力量助力重點人群跨越數字鴻溝”。
受訪專家表示,在數字浪潮下,有效破解老年人“不敢用”“不會用”智能技術的難題,既關乎社會關懷,也是挖掘銀發經濟潛力的必要舉措。
雲南大學政府管理學院教授李靜指出,不少老齡化程度較高的國家都專門推出網絡無障礙建設法規,為老人使用智能技術進行政策設計;大陸在數字社會建設過程中也應加快推進數字無障礙立法程序,為彌合銀發數字鴻溝提供制度保障。
專家建議,将智能裝置與社會公共服務的适老化、可及性改造納入無障礙建設範圍,針對老年群體出行、就醫、購物、文娛等場景完善适老産品和服務。同時,鼓勵并引導企業加快研發改造各類适老智能應用,如“一鍵叫車”“一鍵呼救”“刷臉支付”等,進一步減輕老人操作負擔。
2023年10月31日,吉林省社群老年大學開設的智能手機應用特色課上,老人在學習如何進行手機視訊剪輯。新華社記者 許暢 攝
江蘇省老年大學協會秘書長徐建設表示,應注重研究不同類型老人的差異化需求。一方面加快實施“數字掃盲”,通過組織開展相關教育訓練,幫助老人提升數字素養;另一方面,為習慣智能技術的老人營造清朗網絡空間,開展老人防沉迷、防詐騙等方面教育引導。
專家指出,應注重子女對老人的“數字反哺”作用,鼓勵子女幫助老人篩選智能化養老服務及産品,指導老人利用智能技術提升生活品質;同時,通過推廣親情模式、家庭模式等,提升老人使用智能産品的便捷度和自信心。
此外,要有更溫情的社會“兜底”保障。
專家表示,目前大陸仍有許多老人屬于“非網民”群體,在妥善引導其接納智能生活的同時,要避免數字偏見與社會排斥。在推廣智能技術适老化改造過程中,應為有使用困難的老年群體保留傳統服務方式,尤其是在一些公共服務視窗和平台,必須提供替代方案兜底。
來源:“半月談”微信公衆号
編輯:木子
【聲明:本号為服務各級政府、企事業機關決策的官方公益賬号,轉載此文是出于傳遞更多資訊之目的。若有來源标注錯誤或其它不妥之處,請聯系我們。我們将及時更正。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