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科創職業技術學院(科創職院)青年教師盧俊威、謝輝铉組成的團隊,近日在第47屆世界技能大賽上奪得工業4.0項目金牌,并一舉拿下全場唯一的“阿爾伯特·維達大獎”,成為繼該校青年教師邵茹鵬斬獲精細木工項目金牌之後,第二次站上世界技能大賽冠軍領獎台的科創職院選手。這也是該校為大陸赢得的世界技能大賽首個工業4.0項目冠軍,實作了技能競技和展示交流雙豐收。
10月9日下午,科創職院舉辦第47屆世界技能大賽參賽總結表揚大會。450座的魯班劇場坐得滿滿當當,獲獎選手、教練團隊及各相關保障部門人員等齊聚一堂,在激情昂揚的總結中,擘畫技術技能人才培養、制造強國建設的宏偉藍圖。
弘揚世界技能大賽精神 厚植技能人才培養沃土
總結表揚大會上,上海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發來感謝信,感謝科創職院及選手、教師教練在第47屆世界技能大賽上,奮力實作賽事成績與交接活動雙豐收。大會宣讀了由松江區教育局、區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聯合拟定的《表揚第47屆世界技能大賽工業4.0項目冠軍選手的決定》《表揚第47屆世界技能大賽工業4.0項目教練團隊的決定》(簡稱《決定》)。《決定》勉勵選手,珍惜榮譽,再接再厲,繼續在專業領域創新引領,為推動大陸工業4.0技術的發展和技能人才培養作出更大貢獻,也肯定了教練團隊在備賽參賽期間,發揮各自專業優勢,在技術指導、體能訓練、心理輔導、英語提升等方面各司其職,為選手訓練和比賽提供全方位保障。
閃光燈前是榮譽,閃光燈後是汗水。科創職院教師曹育梅連續兩屆前往世賽賽場負責保障工作。她說,從備戰世賽開始,選手和教練就開啟了“白天黑夜不分”模式,有時候隻是為了解決一個小問題,專家組教練立即從上海最北面驅車趕到上海最南面的世賽訓練基地開展指導。兩名選手的父母也來到大會現場,講述了孩子在職業教育領域立志成才的成長點滴。
一技之長,能動天下。科創職院院長李閩洲在大會緻辭中回憶,今年前往法國裡昂陪賽,令他感動的不單是選手們頑強拼搏、高度專注精氣神,還有随行教練教師的全力托舉。奪冠消息傳出後,有的老師激動得一整夜沒有入眠,也有的老師甚至也想學一門技能。“世賽精神感染人,同樣也鼓舞人。”李閩洲說,就在第47屆世界技能大賽結束後不久,《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實施就業優先戰略促進高品質充分就業的意見》提出,要健全以世界技能大賽為引領、全國職業技能大賽為龍頭、全國行業和地方各級職業技能競賽以及專項賽為主體、企業和院校職業技能比賽為基礎的職業技能競賽體系,完善相關表彰獎勵政策。随後,教育部宣布,全國職業院校技能大賽升格為世界職業院校技能大賽。這意味着,職業技能發展迎來了更廣闊的前景。“作為連續四屆世賽精細木工項目的中國集訓基地和五個項目的上海選手培養基地,學校将以世界技能大賽為起點,思考技能人才培養的各種可能,以期為知識型、技能型、創新型勞動者隊伍,注入源源不斷的新生力量。”李閩洲表示。
以世界技能大賽為抓手 推動學院“金專業”建設
世界技能大賽是技能領域的奧林匹克,科創職院自2015年起參賽。今年,學校還派出了4名教師作為技術觀察員參加本屆世賽。接下來,在即将于2026年舉辦的第48屆世界技能大賽中,他們将承擔精細木工、家具制作、木工、工業4.0四個賽項的賽事支援工作,全力保障中國首次作為世賽承辦國舉辦國際大賽。屆時,來自全球近80個成員組織國與地區的技能選手将在上海參與這場盛大的比賽。
聚焦本屆大賽獲獎項目——工業4.0項目,科創職院也有更多思考。工業4.0也即通常所說的“第四次工業革命”,這是一種新型生産制造模式,是指利用資訊和通信技術,進行實時優化和網絡化,以實作高效自動化和生産。而世界技能大賽中的工業4.0項目,比拼的就是“智能制造”的綜合能力。除了精湛的專業技能“硬實力”,選手還需要具備良好的心理素質、自我管理能力、主動性和責任心等“軟實力”。這不僅是選手之間的競技,更是一條自動化生産線、一座個性化智能工廠的比拼,是國家現代化生産能力和高端制造業水準的集中展現。
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基礎性、戰略性支撐。科創職院自2022年創辦起,就瞄準工業4.0技術,打造以裝備制造為龍頭、智能建造和智慧服務為兩翼,立足服務長三角G60科創走廊建設發展,謀劃拔尖技術技能人才培養長遠大計,着力建構“縱向貫通+橫向融通”的現代職業教育人才培養體系。近年來,學校錨定為上海乃至全國培養輸送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這一目标,賽教結合,勇擔培養比賽選手的重任,并取得了優異成績,彰顯了長三角G60科創走廊策源地高品質發展成果和“科創、人文、生态”現代化新松江人才高地建設成效。
眼下,距離第48屆世界技能大賽尚有700餘天。科創職業院師生在第47屆世界技能大賽參賽總結表揚大會上,已經吹響了備戰集結号。與此同時,學校也進一步明确了緊跟世界技能大賽标準,推進智能制造與智能建造等“金專業”建設,不斷完善專業人才培養體系,并以職業技能比賽為紐帶,緊跟行業最新動态和發展趨勢,建立更加緊密的校企合作長效機制,實作教育與産業的良性互動和協同發展,為松江乃至上海工業網際網路、工業機器人、機械自動化、智能化等先進制造業輸送緊缺型高技能人才,為制造強國建設貢獻“科創”力量。
文字:王梅
圖檔:王梅 馬佳婕(通訊員)
編輯:王紅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