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館是文化的聚集地,是曆史的記錄者,更是孩子們探索世界、啟迪智慧的重要視窗。為加強新時代愛國主義教育,傳承和弘揚愛國主義精神,在蘭各博物館創新教育形式與載體,開展豐富新穎的教育實踐活動,帶領青少年完成愛國主義教育之旅,接受愛國主義教育的洗禮。
館校共建讓紅色文化走進校園,定期舉辦研學課堂和社會教育活動,在革命舊址中演繹革命故事感悟紅色曆史……形式多樣的實踐活動将愛國主義教育融入其中,孩子們在玩中學、學中悟,讓學習和體驗并行、理論與實踐結合,也讓愛國的種子在青少年心中生根發芽。
館校共建
推動紅色文化進校園
館校共建,是近年來博物館探索社會教育活動的創新之舉。在蘭各大博物館紛紛與中國小、高校聯合簽訂館校共建協定,打造青少年教育的“第二課堂”。通過館校共建,博物館與校方整合資源,共同打造優質的紅色課程,有助于學生主動走進曆史、浸潤文化,追溯紅色記憶,豐富成長體驗。
新學期伊始,在蘭多家博物館陸續開展“紅色文化進校園”活動,給同學們帶來“開學第一課”。9月3日,八路軍蘭州辦事處紀念館從業人員走進通渭路國小,舉行“銘記抗戰曆史 傳承紅色基因——紀念抗日戰争勝利79周年”紅色文化進校園活動。“照片中的這個小男孩名叫向軒,他是中國最小的紅軍戰士……”活動現場,八路軍蘭州辦事處紀念館的講解員給通渭路國小的孩子們帶來一堂别開生面的紅色文化宣講課《抗戰烽火中的少年兒童》,孩子們的認真投入也讓講解現場充滿激情。通渭路國小四年級一班的李馥容同學激動地說:“這些抗戰時期的童子軍、娃娃兵抛頭顱灑熱血,浴血奮戰在敵人的槍口和炮火中,沒有絲毫畏懼。我們現在的美好生活是他們用生命換來的,我們應該好好珍惜。”
八路軍蘭州辦事處紀念館宣教二部主任楊燕介紹:“截至目前,八路軍蘭州辦事處紀念館已完成了‘開學第一課:傳承紅色基因·争做時代新人’紅色文化進校園、‘銘記抗戰曆史 傳承紅色基因——抗日戰争勝利79周年紀念活動’和‘銘記九一八 激發愛國志——八路軍蘭州辦事處紀念館主題宣講活動’共六個專題活動,共計15場(次),閱聽人群體近5.2萬人,其中大中國小生近4.5萬人。”
作為全國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甘肅省博物館發揮博物館教育功能,深化集團化學校和雙師課堂線上課程共享。分别赴安西路國小、通渭路國小、七裡河國小、酒泉路國小、蘭州市特殊教育學校等12所學校開展館校共建課程。
“2015年,省博首次與安西路國小開展館校共建活動,以館内展覽《紅色甘肅》為基礎,打造優質的紅色課程。”甘肅省博物館講解員陳欣媛介紹道,“我們每年計劃實施的館校共建課程為120節,年年都能夠超額完成任務,今年的授課量更是再創佳績。在保質保量的同時,我們還在探索更加豐富新穎的授課方式。無論是學生、家長還是校方都對紅色課程進校園反響熱烈。”
社教活動
搭建青少年的知識“大觀園”
一座博物館就是一所“大學校”,積極打造流動的知識場域、實踐場域,置頂博物館的“社會教育功能”是博物館推動青少年群體全面發展的應有之舉。
面對新時代博物館傳承文化使命的重要目标和神聖職責,在蘭各大博物館把教育功能放在首位,定期舉辦研學課堂和社會教育活動,不斷開發精品課件、拓展社會實踐活動、強化講解志願團隊等一系列青少年教育實踐活動。
“自7月19日開始,省博開展了長達43天的258場活動,接待了來自全國各地、蘭州市及周邊地區的少兒及其家庭近2萬人次。活動期間,甘肅省博物館精心策劃多個主題展覽參觀、互動遊戲及專題講座,内容涵蓋曆史文化、自然科學和藝術創作等多個領域。”9月24日,甘肅省博物館社教部相關負責人在采訪中說。
9月17日,蘭州市博物館舉辦“我們的節日·中秋”系列活動。活動當天,社教老師為同學們全方位解讀中秋節的曆史起源、傳說故事和文化内涵。“今天我和爸爸媽媽一起來到博物館過中秋,還答對了兩首中秋詩詞問答,赢得了小獎品,希望明年我還能來博物館過中秋。”來自雲麓山學校五年級的張钰萱告訴記者。
“社教活動、研學課堂、小小志願者、‘傳統文化進校園’等豐富多彩的活動都是蘭州市博物館注重青少年愛國主義教育的形式。我們會在中華傳統文化節日當天舉辦‘我們的節日’社教活動,通過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增強青少年的文化自信。”蘭州市博物館社教部主任陸榮介紹道,“市博物館還積極研發打造青少年研學課堂品牌項目。研學課堂分為三部分,其中第一個部分就是有關愛國主義教育的導學課,内容包括‘系好人生第一粒扣子’‘強國複興有我’以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等青少年思想教育的課程。”
繪制秦腔臉譜、捏彩陶、刻葫蘆、學拉面……在積極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方面,金城關五館也走在前列。自今年5月起,秦腔博物館就與中山國小、甯卧莊國小、西北師範大學附屬中學等館校共建學校搭建“文博班”,開展了别具特色的系列主題活動,讓師生們感受戲曲藝術的無限魅力。同時,蘭州非物質文化遺産陳列館、蘭州彩陶館、蘭州文化體驗館以及蘭州黃河橋梁博物館,也讓廣大青少年多角度全面地認識和了解蘭州的曆史文化。
“文化自信是不可或缺的精神支柱,豐富多彩的社教活動極大地滿足了孩子們對海量知識的渴望,也在實踐中提高了他們的動手能力,更在潛移默化中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推進文化自信自強。”金城關五館負責人陳磊對記者說。
紅色小院
沉浸式體悟革命曆史
博物館亦是接受紅色教育的陣地。八路軍蘭州辦事處紀念館作為蘭州市首批“大思政課”實踐教學基地,與甘肅政法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蘭州工業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蘭州市外國語學校、蘭州市清華國小等20多家省内高校及中國小簽訂了《思政教育共建協定》。同時,紀念館專門策劃制作了展陳大綱、紅色故事課件、主題視訊等一批寶貴的思政教育成果,充分發揮“大思政課”實踐教學基地育人作用,全面展示紀念館所蘊藏的豐富資源,拓展學生參與思政課實踐教學途徑,講好黨的故事、革命的故事,傳承紅色基因,赓續紅色血脈。
今年以來,紀念館着力推動紅色文化進校園,帶領同學們走進一堂堂生動的紅色課堂,将紅色文化的傳承根植于孩子們的心中。這種讓“紅色文化活起來”的新型宣講形式,在促進學生對紅色文化的認知、增強感染力、提升紅色文化的有效傳承與弘揚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
為推動紀念館社會教育功能的有效深化,依托豐富館内紅色資源,紀念館以“小情景劇裡的大思政課”為主題,以“革命文物”為元素,通過“理論宣講+情景劇演繹”的形式,創新打造具有八路軍蘭州辦事處紀念館特色的活動品牌。截至目前,已完成了6個專題活動,共計15場(次),閱聽人群體近5.2萬人,其中大中國小生近4.5萬人。八路軍蘭州辦事處紀念館宣教二部主任楊燕介紹道:“目前,我們有可供開展主題活動的流動展闆展覽3套、課程25個、情景劇5場和紅色故事表演3個。”
楊燕提到的情景劇《紅色驿站》,是八路軍蘭州辦事處紀念館自2021年起打造的特色活動。沉浸式情景劇《紅色驿站》以珍貴曆史資料《謝覺哉日記》為藍本,通過現場講述和實景表演的方式,再現了抗戰時期八路軍駐甘辦事處在黨代表謝覺哉的上司下開展抗日救亡進行後方發動、轉運援華物資、輸送進步青年、組建救亡組織等一系列重要的工作情境。
今年8月,來自全市各中、國小的30餘名學生參加了一次《紅色驿站》的表演。其中,來自蘭州東郊學校四年級的宋緻遠毛遂自薦報名“謝覺哉”的角色。“我是八路軍蘭州辦事處紀念館的小講解員,在以往的講解中,我就了解到了謝覺哉,并且被他的故事深深感染。”宋緻遠在采訪中告訴記者。
“該劇突破了紀念館以往紅色曆史教育單一的線條性參觀模式,深入探索讓觀衆在革命舊址中演繹革命故事的體驗模式,通過身着民國服裝,扮演進步群衆、辦事處從業人員等角色參與演出,使觀衆迅速沉浸到紅色曆史情境中。”楊燕說,“讓舊址遺迹成為黨史‘教室’,讓文物史料成為黨史‘教材’,讓革命先輩成為黨史‘教師’,讓青少年們在紅色小院中親身感悟紅色曆史。”
蘭州日報社全媒體記者 周言文 見習記者 陳培捷 文/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