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原載于《兵器》雜志2010年05月刊,轉載時重新進行了二次内容完善及編輯、補充部分插圖,以與同好共同分享。個人認為《兵器》是一本專業、客觀的軍事雜志,推薦持續訂閱,豐富自身的軍事及政治知識。将家中雜志數字化儲存同時進行轉載的文章,雖多年份較久,但一是已經足夠為普通網友提供專業的軍事基礎知識,二是想讓讀者以另一種比較獨特的視角審視曾經的事物和觀點。
2004年,戰争漩渦中的巴格達。一隻瘸腿的虎紋流浪貓從空蕩蕩的大街上走過。沒有“滴答”閃爍的定時器,沒有插在炸彈上的紅線藍線,一群美軍大紅1師的士兵躲在民宅院子裡等待着工兵EOD分隊的到來——這就是2010年奧斯卡最佳影片《拆彈部隊》給我們展示的、士兵眼中的戰争。
從電影藝術的角度來說,這其實是一部文藝片。不過該片在武器裝備道具的細節上精美細膩,使故事更加耐人尋味。
《拆彈部隊》炮制内幕
《拆彈部隊》講述了2004年前後美軍駐伊拉克的某爆炸物和彈藥處理小組(EOD)3個士兵的故事。那正是反美武裝各類路邊炸彈活躍的時期,士兵們不僅要對付啞彈和俗稱“路邊雷”的爆炸物,也要收拾難纏的“人體炸彈”,還得應付戰友不斷傷亡所帶來的心理壓力。
影片用一種不加修飾的自然筆調對大量驚心動魄的拆彈細節進行了描寫,令人大開眼界。這主要得益于無處不在的專業指導。影片聘請了退役的EOD專家詹姆斯·克利福德作為軍事顧問,并安排主要演員在EOD小組教育訓練。是以觀衆可以注意到,演員行走時都會躲開地上的可疑雜物和草叢。
影片外景地在約旦-伊拉克邊境(以往好萊塢慣常在 摩洛哥拍中東題材),一些場景距離伊拉克邊境不過10千米。影片還雇用了逃難到約旦的伊拉克人作群衆演員。片中的貝克漢姆男孩、結尾的伊拉克“人彈”都是劇組請來的難民。由于是政治、軍事題材的敏感性,影片拍攝中經常有阿拉伯人向劇組投石塊,甚至還有槍擊發生,所有這些使得劇情更令觀衆如身臨其境。
不過美軍公共事務部門的軍官認為,《拆彈部隊》是一部好萊塢風格娛樂片。由于側重戲劇性情節以及軍人形象描寫不準确,美國陸軍從一開始就不支援影片拍攝。在美國陸軍看來,《拆彈部隊》和當初反映海灣戰争醜聞的《生死豪情》一樣,并不是一部主旋律的軍教片。但普通士兵還是比較喜歡這部以他們的視角看待戰争的影片。角色的制服、标志和道具都符合伊拉克戰場實際情況。
認識IED
和以往好萊塢影片中的炸彈不同,《拆彈部隊》中這些危險笨重的炸彈并沒有設定複雜精巧的定時器提醒人們何時爆炸,也不會給拆彈人員足夠長的時間拆除。和它們相比,我們以前在影視和新聞中所見的地雷、炸彈都顯得過于浪漫乃至充滿喜劇感了。片中總共出現了7組不同類型的炸彈。它們有一個共同的名字——IED,即“簡易爆炸裝置”。
IED這個術語并不是美軍原創,而是英軍在和愛爾蘭共和軍等恐怖組織鬥法時發明的。二戰時期的歐洲抵抗武裝、越戰時期的越南遊擊隊等多使用手榴彈、地雷等制式武器殺傷敵人。沒有制式武器來源的愛爾蘭共和軍以及後來的巴勒斯坦武裝組織則請技師研制各類精巧的電子起爆器,使用化肥等民用物資來大批制造武器。這類土制炸彈被命名為IED。
美軍拆彈手正在挖掘一枚深埋的用迫擊炮彈做成的IED
伊拉克戰争中,IED被反美武裝運用到了登峰造極的地步,不僅有反人員的預制破片IED,還出現了具有空心裝藥和金屬射流的反裝甲IED、連環觸發的IED,甚至有氯氣裝置的化學IED等。伊拉克戰場美軍40%的陣亡是由IED造成的。IED也是阿富汗戰争中反美武裝重要的武器。
片頭的第一枚IED是伊拉克最常見的“路邊彈”一一大口徑榴彈。它們多為152毫米或155毫米口徑。伊拉克戰争期間,伊軍遺棄的大量彈藥流落民間,同時也有不少未爆的美軍炮彈散落荒野。這些彈藥被反美武裝高價搜羅起來,成為危險最大的一類IED。
劇照:拆彈手詹姆斯一次拉起6枚串聯在一起的IED(全是155毫米榴彈),其爆炸威力足以摧毀整個街區
制式大口徑榴彈彈丸重量40~50千克,裝藥量約7千克,爆炸威力、破片效應和可靠性都遠遠超出作坊裡的山寨彈藥,多枚同時起爆甚至能摧毀主戰坦克,如果在鬧市區爆炸,會造成數百人傷亡的慘案。
片頭第一枚IED爆炸時的效果非常真實。在如火山般的沖擊波與飛濺的碎石之下,半徑25米内的有生目标全部蕩然無存,連重甲防護的拆彈手也不能幸免。其震撼效果絕非國内影片一律以汽油彈造勢可以類比。第二幕中,6枚155毫米炮彈被起出時,筆者看得心驚肉跳。隻不過因擔任人工起爆器的伊拉克人臨陣逃脫,才未出現慘烈場面。
伊拉克的IED并非神秘的高技術武器,由于多采用“從五金店裡買來的”破爛民用機電器件制作,做工低劣、可靠性差,常常在地下作坊裡或埋設過程中誤炸,将武裝分子自己炸死。
劇照:美軍拆彈手發現的伊拉克反美武裝制造工廠中的房間。桌上各種工具一應俱全,甚至還有一本化學專業書籍。
大口徑炮彈相當笨重,反美武裝常利用車輛作為IED的載具。炮彈爆炸時飛散的車殼碎片還會進一步增加殺傷力。這就是片中出現在聯合國機構内的“汽車炸彈”型IED。男主角詹姆斯堅持在拆彈時不用機器人,也沒有采用那些小巧奇妙的拆彈裝置,而是用最笨的辦法将其暴力拆除。
劇照:拆彈手詹姆斯打開汽車的後備箱,發覺找不到爆炸裝置的控制器,這是一個典型的連環爆炸裝置。
就在詹姆斯拆彈的同時,對面陽台上有個人用錄影機對着他拍攝——反美武裝在這種場合經常利用網絡來記錄和傳播其“成功案例”的視訊資訊,使IED在一定程度上成為戰略武器。
反美武裝還有更危險的“人體炸彈”和詭雷,影片中展現最危險血腥的兩次排爆和兩次襲擊都屬于此類。這些手段令人防不勝防,即使拆彈專家強自鎮定也難以掩飾内心的恐懼不安。影片對IED的兇險刻畫隐喻了一個觀點——人才是最危險的武器。
EOD戰術的真面目
反爆炸物戰術也是在北愛沖突中誕生和發展起來的。伴随着IED的愈演愈烈,目前它已成為綜合了技術、裝置、情報和人員的一項專業領域。片中B連的拆彈分隊由詹姆斯軍士、桑伯恩軍士和小兵艾爾奇志3人組成,是一個典型的例子。其中詹姆斯是拆過873個炸彈的老工兵,桑伯恩則是情報部隊出身,而歐文負責在拆彈過程中提供通信支援,并負責觀察和掩護、裝設引爆用的裝藥等工作。
劇照:美軍拆彈小組經常由多人組成,執行任務時各負其責。
盡管《拆彈部隊》首次将拆彈的諸多細節在銀幕上公開,一些美軍EOD分隊的老兵仍然對部分細節不滿意,大概是這些專業人士的職業病在作怪吧。
他們說,詹姆斯一次性起出6枚炸彈而不顧可能存在陷阱的做法極其危險;用撬棍來對付裝有IED的貨箱、撬不開還用腳踹、到處亂戳一氣的魯莽做法換了他們一定會開掉這個兵;片頭拆彈人員進入炸彈現場時,EOD成員之間還在使用電台聊天,這是被嚴格禁止的。還有老兵指出,EOD小組的拆彈手穿防護服時,貼身的衣服通常是利于排汗的連體工作服,而不是普通作訓服。此片被如此挑刺,說明它還是能入職業人士法眼的。畢竟它是少有的認真描寫EOD工作的影片。
一般來說,真正的拆彈過程和技術往往不對公衆進行宣傳,以免此類敏感技術和知識為不法分子所知悉,也許這是本片淡化一些技術細節的原因。排爆的基本原則是要根據IED的危險程度和距受威脅目标的遠近程度來進行決策。人口密集地區和荒僻地區的IED的處置政策肯定完全不一樣。
沖鋒在前的機器人
在實戰中,EOD普遍使用遙控機器人。真正受過正規訓練的EOD人員不會動辄就拿一把剪刀去選擇藍線紅線。他們會盡可能遠離可疑物品,把工作交給也就是俗稱“手推車”的遙控機器人特種裝置去完成。這種工具最早也誕生于北愛沖突。
目前,最新型的拆彈機器人可以用車載的傳感器和偵察裝置告訴技術人員可疑物品的成分、數量,還可用遙控機械臂去進行一些簡單的搬運、拆卸操作。對于小型爆炸物,EOD可以用12号霰彈火藥推動的水炮來摧毀爆炸物,但本片并未見使用。片中也很少見到便攜式X光裝置。
《拆彈部隊》中的技術裝備基本都由原廠提供,這在同類影片中也是罕見的。片中HD-1拆彈機器人的生産商“遙技術公司”是格魯曼公司的子公司,這是一家老牌生産商,生産重量從100千克到4噸的各類排爆機器人。最重的一種機器人是為以色列軍方研制的,其手臂力量很大,可以将車輛的側門撕下來。
美軍"拆彈部隊"裝備的拆彈機器人
1993年年初美國韋科莊園大衛教案期間,聯邦調查局使用了兩種機器人,其中之一就是遙技術公司的AndrosVA型機器人。南非警方在總統選舉之前購買了4台遙技術公司的排爆機器人。它們在選舉過程中執行了100多次任務。目前美國執法部門一大半排爆機器人均來自遙技術公司。它們參加過亞特蘭大奧運會、超級碗等大型活動現場的安保工作。其醜陋而獨特的形象深入民心,以至于迪士尼的卡通片《Wall-E》都借鑒了它的元素——清潔工機器人Wall-E的眼睛是用遙技術公司拆彈機器人的錄影機改造的。
美國空軍的遙控拆彈機器人采用輪履混合行走機構,可以攀越台階,機械臂上還安裝有大口徑水炮。
劇照:拆彈機器人也有“翻船”的時候。機器人拖挂的拖車因輪子松脫而無法遙控拆除炸彈。
海灣戰争後,美國海軍曾用這種機器人在沙特阿拉伯和科威特的空軍基地清理地雷及未爆炸的彈藥。空軍還派出5台Andros機器人前往科索沃,用于爆炸物及子炮彈的清理。空軍每個現役EOD及航空救援中心都裝備有一台Andros Vl。
本片使用的HD-1是遙技術公司的最輕型機器人。它采用輪履兩種模式驅動,重量不過92千克。3個士兵恰好可以将其從“悍馬”車上搬上搬下。從片中的細節看,這台機器人有彩色駕駛錄影機、後向錄影機和機械臂錄影機。控制箱上打着顯著的格魯曼公司logo。操控面闆上機器人各個部位的操作開關一一布置在對應的圖示位置,以利于操作手進行直覺的控制。沒有經驗的新手(比如演員)隻需要兩天半就可以掌握操縱技巧。相比之下,國内的同類産品相對笨拙,差距明顯。
劇照:拆彈手在組裝排爆機器人,讓其拖挂裝有塑膠炸藥的拖車前往排爆。
HD-1畢竟是大廠産品,體積雖小但設計不凡。它可以用自帶電池獨立工作4小時,速度7千米/小時,越壕寬0.65米,越障高0.2米,通過能力相當不錯,已經有點戰鬥機器人的味道。由于體積小,HD-1可以輕松地鑽到汽車下面等人員難以到達的地方。這型車的可靠性相當高,防水防塵,能在人無法忍受的惡劣環境下工作。
HD-1的用途取決于機械臂的接口。片中的HD-1隻裝備了簡單的機械臂,實際上這個機械臂最大舉重能力達15千克,可以裝霰彈槍、胡椒噴霧器、37毫米防暴槍、戰術強光燈、電鋸和破窗器等裝具。HD-1有無線電和光纖(光纖可以抗電磁幹擾)兩種控制手段,還有晝用瞄準具、微光夜視瞄具、雙耳音頻探測器、化學探測器、衛星定位系統、目标跟蹤用的前視紅外傳感器等。片中可以看到,它還能用拖車運載炸藥——但拖車的可靠性顯然不如機器人好。
一輛HD-1的價格不過10萬美元,如果機器人執行任務失敗沒能撤回,那就意味着又挽救了一個拆彈人員的生命。但在《拆彈部隊》片頭,詹姆斯的前任在機器人牽引的小拖車發生故障後,穿上Hurtlocker前去拆彈,結果被反美武裝遙控引爆而身亡。這也是影片中最為專業人士争議的一點。
什麼是Hurt locker
機器人無法完成任務時,才會讓人員穿着防護服進入現場。防護服是拆彈部隊最基本的裝具,其英文俗稱為Hurt locker,也是本片名字的來源。《拆彈部隊》中的防護服均是來自一家名為艾倫前衛的美國公司。産品系列名稱是Med-Eng。該系列最好辨認的特征是胸前護甲上縮寫為ME的logo。它是目前各國軍警爆炸物分隊中大量使用的防護服,連俄羅斯内務部隊也在使用。
排爆防護服其實是一種重型防彈衣。普通步兵防彈背心主要針對槍彈,隻防護單個彈着點。而排爆服不僅要防禦彈片,還要全面防禦爆炸的三大殺傷機理——超壓、燒蝕和機械沖擊。是以,排爆服的材料既要防彈也要防火,結構上需要有諸多緩沖和吸能的考慮,在腹股溝等關節部位尤其要加強,全套裝具的總重遠超出普通防彈背心。
美國空軍排爆人員穿着EOD-8型排爆防護服進行排爆訓練
一些最新的排爆防護服采用“三防”密封設計,一般人穿上之後呼吸困難,悶熱難忍,很可能休克過去,更不要提自如行動了。Med-Eng的防護服比較重視人機工程,防護面罩視野寬闊,内置有完善的聽力增強設計和通信接口,還帶有電池驅動的風扇輸送新鮮空氣進入内部進行通風。頭盔采用穩定裝置設計。片中可以看出排爆人員穿着它奔跑時也不會前後晃動。
《拆彈部隊》開頭部分,陣亡的拆彈手穿着1997年前後設計的老款Med-Eng EOD-8型。而詹姆斯穿着最新的EOD-9型防護服戴着9A型頭盔,頭盔外部的一對照明燈分别提供泛光和聚光照明。EOD9型防護服是一種有“三防”能力的裝置,頭盔部分可以附加自主呼吸系統。這樣即使對方使用髒彈或氯氣彈也不能傷害拆彈人員了。
EOD-8型排爆防護服
EOD-9型排爆防護服
拆彈之外的龍套
著名演員拉爾夫·費因斯在影片中扮演了一個人品下作的“賞金獵手”。2004年是美軍“撲克牌”通緝令走紅的時期。費因斯的人抓到了兩個伊方進階人員,卻在荒漠中遭遇反美武裝的狙擊。費因斯的人馬和當地人一樣蓄須、紮阿拉伯頭巾,配備着輕便可靠、彈藥好找的AKMS突擊步槍和皮實耐用的Glock 19手槍,但步槍全加裝了戰術瞄準鏡和RIS戰術握把。
劇照:行動時,“賞金獵手”們一般會裝扮當地人的模樣,臉上也會蓄須,盡量不引起旁人的注意。
這就是典型的伊拉克雇傭兵或保安承包商的做派:心狠手黑,金錢至上,軍事素質徒有其表。這組人遇到伏擊後,片刻就打光了“悍馬”車載M2型12.7毫米勃朗甯機槍的彈藥,自廢了這個射程達2千米的遠端壓制火力。
反美武裝狙擊手用一支羅馬尼亞的PSL步槍,在攜帶單筒望遠鏡的觀察手協助下,連續消滅了3個雇傭兵。PSL狙擊步槍外觀與著名的俄制7.62毫米SVD狙擊步槍很相似,也使用PSO-1型4倍瞄準具。但PSL步槍的内部結構卻是放大版的AK-47,屬于長行程的活塞導氣自動原理。它和SVD的活塞短行程自動機大相徑庭。從外表看,其槍口制退器等細節與SVD不同。
羅馬尼亞産7.62毫米PSL狙擊步槍
此槍的精度和SVD基本屬于同一水準,是600米内的火力支援武器。一些射擊愛好者認為,用PSL或SVD這類步槍在800米距離上很難打中人體大小的目标。除非射手的作戰經驗豐富,對槍支的性能也了如指掌。不過片中費因斯扮演的雇傭兵戰術素質低劣,隻用自帶的M107反器材步槍開了一槍,就被PSL擊斃。
劇照:反美武裝狙擊手曾使用一支PSL步槍幹掉了一整隊“賞金獵手”。水準也算了得。
桑伯恩軍士曾在情報部隊工作,可能受過狙擊訓練,加上在排爆作業中經常需要使用大口徑反器材步槍來破壞IED,是以他接過M107後能與反美武裝對射,并全殲了狙擊手。這段狙擊戰發生在800米距離上,細節之豐富頗為罕見,空間位置感也非常清晰。
片中死者的血污和沙礫凝結在彈夾上,使得M107供彈不暢。這類由彈夾引起的供彈故障其實也是西方步槍最常見的一類故障。片中設計了士兵先後用口水和駝峰水囊清洗血污彈藥,射手長時間瞄準導緻緊張口渴,進而引起視線模糊;年輕士兵歐文面對背後羊群中的人影猶豫是否開槍等細節,尤其顯得生動。
本片對輕武器的描寫也很準确到位。例如伊拉克警察使用民主德國版本的AKMS突擊步槍,采用側折槍托;而完全機械化的大紅1師士兵大多使用短小的M4A1卡賓槍,且不同角色的瞄準具和附件略有差别。歐文的M4卡賓槍上安裝了M68AIMPOINT瞄準具和戰術手電,桑伯恩軍士的卡賓槍裝有ACOG瞄準具。M4A1卡賓槍精準輕便,左撇子射手歐文用左手射擊也不會礙事。影片後期制作刻意淡化了狙擊等戲劇化的成分,所有槍瞄的視角鏡頭一律沒有十字線分劃,但卻加上了色差,顯得更為真實。
在個人裝具方面,拆彈小組成員都身着新式MOLLE II規格的防彈背心,胸前的挂帶上插有各種需要快速取用的工具,如巴克公司或戈博公司的多用途鉗子、蝴蝶公司的戰術折刀、LED戰術手電、oakley公司的太陽鏡以及備用的電工膠布等。背後則是不需要快速取用的單兵裝具,如駝峰水囊、ASP塑膠手铐等。背後的單兵對講機包裡裝有大型摩托羅拉數字“軍刀”對講機,水壺也用新型的MOLLE II規格水壺包攜行。
劇照:任務重壓之下瀕臨崩潰的歐文。他胸前佩帶的蝴蝶公司戰術折刀比較吸引戶外愛好者的眼球。
詹姆斯的盔罩和防彈背心還是老式的三色迷彩布料,而不是新型的ACU數位迷彩布料,顯示出此人資曆較老。徽章、名牌、個人用品等這類微小細節讓熟悉伊拉克戰事的退伍老兵觀衆們贊不絕口。
可能是影片在約旦拍攝的條件限制,加上美軍官方不支援本片,是以《拆彈部隊》重型裝備方面有些将就。一個典型的破綻就是“裸奔”的“悍馬”車。片中的增強裝甲型“悍馬”M1114實際上均為普通無裝甲的“悍馬”車,隻在側門加裝了類似M1114的方門闆和機槍塔。不過從中仍能看到軍用“悍馬”車内部的典型布局:靠近風擋中央安置着車載戰術電台,其下是變速箱和儀表闆部分,它們的凸出延伸貫穿整個車輛的傳動軸方向。4個乘員的坐位沿着傳動軸突起的兩側布置,操縱機槍塔的士兵則站在這凸出部之上。機槍轉塔的座圈上安裝了吊床形狀的帆布帶,可當作座位給士兵休息。座位後的平闆車廂裡固定安放着排爆機器人和防護服、彈藥等特種裝置。
劇照:劇中使用的“悍馬”并非實際裝備,而是道具師按照增強裝甲型“悍馬”的外形進行改裝的。
由于美軍不肯提供現役的“斯崔克”輪式裝甲車,負責本片的查爾斯泰勒道具公司隻好用南非産的6×6裝甲車來代替。
尾聲
影片畫龍點睛的一段莫過于詹姆斯和幼子的一段對話。随着時間流逝,這位大男人的玩具越來越少,最後隻剩下床底下一堆差點要了他性命的IED引信。無論排7顆炸彈,還是排800顆炸彈,都難以填補排爆專家寂寞的内心。正如《紐約時報》戰地記者克裡斯·海志的一句名言:戰争是毒品,不打不過瘾。影片暗示着戰争已經超越了IED、撲克牌、承包商等标志性的内容,令那個世界中的每個人都癫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