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曆史上,張翼有哪些故事?

張翼老師,中國南極長城站、中山站、昆侖站、北極黃河站的總設計師;目前國内極地建築第一人。

2008年11月20日,中國第二十五次南極科學考察隊乘坐的“雪龍号”考察船在上海極地碼頭啟程了,在這次南極考察的所有任務中、最重要的一個就是要在南極冰蓋的最高點上建立中國南極内陸的第一個科學考察站、中國南極昆侖站。随着“雪龍号”考察船開始向南極挺進,有一個人雖然沒在船上,但也開始持續緊張起來。自己的手機從來是二十四小時都開的,自己給你舉個例子,那年自己從長城站經轉巴黎回國内,然後自己在巴黎接到了一個從内陸打來的電話,問自己一個施工上的問題,自己說你們怎麼能知道這号能打通,他說我們查了你的行程,你在巴黎的時候,這段你下了飛機了、應該打開手機了,自己就覺得這個地球好小,但是他們那邊打電話是特别困難,要衛星周轉好幾次,每天晚上九點多給自己打電話,就是把時差減掉之後、是我們倆都能接受的一個時間,每天晚上打一個半小時電話、把一天的情況讨論交流一下,是以就是我要不去現場、我就得經常打電話來交流。

南極冰蓋的最高點又被稱為冰穹A,這一地區蘊藏着神秘的地球資訊,對于每個國家、都有着重要的科學考研究價值。在南極内陸,是很多科學研究的一個絕佳的場所,比如說這種深冰芯鑽探、比如說天文觀測,他們天文台說、這個地方是僅次于近地的哈勃望遠鏡的這麼一個地球上最好的觀測場所,它空氣非常清潔、沒有任何粉塵的遮擋,是以能見度特别特别好。如果在冰穹A地區建立考察站,将有助于科學家在南極内陸開展冰下山脈鑽探、天文和地磁觀測,衛星遙感資料接收等學科的科學考察,但是、冰穹A地區氣象條件極為惡劣,一度被稱為人類不可接近之地,是以很多國家雖然都意識到在這裡建立考察站的重要性,但是卻遲遲都沒有付諸行動。整個四千二百米海拔,冰層有三千多米厚、等于這個房子是完全建在冰蓋上的,最低氣溫零下八十三度,普通的鋼在這麼低溫下都會顯現冷脆性、失去力學性能,就是這樣、就這麼困難,然後四千二百米的海拔 它的大氣壓大概相當于正常大氣壓的0.56倍,就是相當于我們青藏地區的五千米左右地方高度的含氧量,是以在那個地方的話、如果你施工的工作量很大的話,這個勞工會受不了的、會出問題的。

作為中國南極昆侖站的總設計師,張翼雖然沒有随考察隊一同前往南極,但自、自從雪龍船啟程的那天開始,他比任何人都關注考察隊的動向。考察隊出發二十多天後,雪龍号考察船來到了一片靠近南極大陸的海冰區,雪龍号雖然具備破冰能力、但此時由于冰層很厚,是以始終不能靠岸卸貨。他們當時物資運不下去就急了,就馬上給自己打電話,就商量我們有什麼辦法嗎,我們是先建哪些部分、再建哪些,還是有什麼替代,就不斷的地從雪龍船上給自己打電話、商量這件事情。張翼說,在南極建設昆侖站,就是一場和時間的賽跑,因為在南極、人們隻能在夏季有兩個月的時間可以進行戶外活動,如果除去内陸車隊往返中山站大學營和昆侖站站址之間的時間,那麼留給内陸隊隊員的施工時間就隻有二十多天了,是以雪龍船上的建站物資晚運下去一天、就意味着隊員們的施工時間少了一天。是以這塊兒很麻煩,當時很緊張,就說怎麼能夠及時地把這些建材物資運到内陸出發基地,這是當時最危險的一件事情,這個時間一下減少了很多,是以它等于在現場的時候、實際建造周期就減少了,大家壓力都很大,施工現場的壓力很大,就這個房子能不能建成,這個可不得了、這關系到國家的一個形象。實際上,在籌建昆侖站之前、張翼就已經參與過中國南極長城站和中國南極中山站的改建擴建工作。長城站和中山分别建于1984年和1988年,進入二十一世紀後、這兩座考察站都已超過了當時設計的使用年限,而且南極惡劣的自然條件、又加速了考察站基礎設施的老化,破損和報廢的設施越來越多,這給科考隊員的工作和生活帶來很多不便。那邊的空氣、海風啊,它帶着鹽的這種東西,腐蝕得很厲害,是以早期我們國家的這些個防腐塗料或者什麼的、肯定還沒那麼先進,然後每年的保養可能有時候略微有點跟不上,是以那個房子腐蝕得非常厲害,據說有一年、有一個代表團去參觀的時候,把地闆都踩塌了,就是鏽蝕得非常厲害,它等于沒有保溫了,等于冷氣就直接從底下就上來了,是以你人呆在屋子裡頭、上面可能是十幾度,而地面這塊兒是結冰的,這個就這麼可怕,據說當時有一個俄羅斯站的站長在那兒坐着就給凍病了,就是上面很熱、底下很涼。是以在2002年的時候,國家海洋局極地考察辦公室委托清華大學建築設計研究院幫忙組建一個設計團隊、進行中國現有南極考察站的重新規劃與設計,而這一重任就落在了張翼的肩上。當時自己三十五歲,當時院裡就是一商量、就是覺得派自己去最合适,我自己也非常容易、因為去那個地方,一個是這個人得稍微年輕點兒,因為歲數大了、可能身體會受不了;另外一個又不能太年輕,因為這個東西很有挑戰性。張翼是喜歡挑戰自己的人,他在二十七歲的時候就已經成為清華大學建築研究院的創作室主任,設計了清華大學的部分校園規劃、王府井百貨大樓新樓等建築,可謂是一名經驗豐富的設計師,但是、當他開始着手極地建築的研究設計時卻發現,他以往的所有設計經驗如果照搬到南極,幾乎完全行不通。比如說我們在國内,房子好不好、就看外表好不好,這幾乎大家成為一個定式了,自己老形容說南極的設計、它是一種回歸本原的設計,建築是什麼、建築要堅固,實用,美觀,現在很多人都覺得好像這是一句沒什麼用了、過時了,但是你在南極的話、你會發現,這三句話太有用了,首先就是要堅固啊,你不能被雪埋了、被風吹倒了,被火燒掉了,這首先就是要堅固安全,然後就是要實用、說這個房子我們說什麼叫實用,比如說以前我們早期的房子是很多小集裝箱、可能不少,但是這些集裝箱都是分散的,那麼到了冬天的時候、大家真的是不願意從一個集裝箱跑到另一個集裝箱,真的就是有的時候吃一頓飯要翻過一個六米高的雪坡,你說誰願意,小夥子經常就是吃點友善面、他願意這麼對付,是以這就是友善,友善不友善、就實用的問題。

2002年,張翼開始負責中國現有南極考察站的重新規劃與設計,可是這個時候他發現國内和國際上關于南極考察站設計的資料非常有限,而極地考察站建築的規範和系統理論方面更是完全空白,為了收集到南極建築的相關資料、2002年12月,張翼第一次踏上了南極大陸。第一次去的時候我們先飛到長城站,自己說長城站看第一眼的時候、自己就覺得是天堂,天是藍的、海是藍的、雪是白的,唯一多餘的是我們自己,非常非常純淨、非常非常美。自己當時是在十二月初進去的,整個那個積雪都還特别厚,我們在那兒開着雪地車走,有一群企鵝就在我們前面領着路走,覺得簡直太美了。但是就是南極有它非常惡劣的一面,是以我們經常有時候看照片看什麼也好,好美啊這個東西,但是南極是不是真是這樣的,他不是,南極99%的時間可能都是非常非常惡劣的,沒法出來拍照、悠閑的四處閑逛,我們隻是在1%的時間裡出來拍了很多漂亮的照片,大家不要以為南極總是那麼好看。2002年,張翼先後考察了十幾個國家的南極考察站,獲得了大量的第一手資料。比如說當時自己去澳洲的站,就幾個小時、我們拍了上千張照片,還有大段的錄音,回來就是去研究這些東西,調研不僅僅是去科考站,有時候我們還跑到人家的國内,就是他們在國内預組裝的時候、我們去現場跟他們交流,那會兒你就能看到這個構造是怎麼一回事;那麼還有一種是什麼呢,國際的極地會議,極地會議有時候去跟别的國家的技術人員進行充分地交流,他們其實還都是蠻熱情,關鍵是你能不能問到點上,其實有些問題你一問、一句話你就知道是怎麼回事,但這個都要有心。

在實地考察了多個南極考察站、并且進行了深入研究後,張翼漸漸形成了自己的思路。過去他們建站的時候有兩個問題,就是用材料的時候有兩個問題,第一、如果你隻用保溫材料,比如說聚氨酯或者是這個聚苯的這種闆材,它不防火、這是很危險的,這個材料一把火、一下全站就全燒光了,這個是非常非常危險的;另一種情況、你為了防火,你用的是岩棉,岩棉不防水,是以最後呢、實際上我們當時是相當于首創了一種構造形式,就是我們這個系統、就是外圍護這個系統、實際上絕對是一個特别好的創新,我們外面是聚氨酯的金屬夾心闆、它的保溫性能特别好,而且也不怕水,那麼裡面是什麼、是岩棉闆,岩棉闆是什麼呢、它怕水,但是你不接觸外面,同時它的防火性能特别好,這一個小時肯定燒不壞,因為南極考察站、它這個火都是從裡頭燒起來的,是以岩棉闆放在最裡頭。那麼兩層闆子中間放的是什麼呢,放的是鋼結構。

張翼設計的這種複合構造形式,不僅能使考察站達到很好的保溫和防火性能,而且從堅固抗風的角度看、也比以前有了很大的提升。南極考察站那邊,比如說三十幾米每秒的風很常見,台風級的很常見,那麼我們過去的這個房子在這個三十幾米每秒的時候、整個房子都在顫抖,而我們建立的房子,長城站已經能抗四十幾米每秒的風,然後到中山站抗六十四米每秒的風,瞬時直達風你想想六十幾米每秒、得多大的風力。

南極的氣候雖然非常惡劣,但是另一方面、南極的自然環境卻又非常脆弱,正因為它是遭受人類破壞最少的大陸,是以在南極建立科學考察站、一定要把環境保護放在第一位。在張翼看來,從國内萬裡迢迢地運送建材,一路上的氣體排放就是對南極最大的污染,是以提升南極建築的使用壽命和使用效率也是對南極環境的一種保護。我們是雙層結構,是以這個房子近乎有無限的使用壽命,什麼概念呢,就是我們的鋼結構是完全被封在裡頭的,是以它不會受到日曬雨淋、鹽堿風的這種侵蝕,那麼當你這個房子的外層這個闆子到了使用率年限,比如說我們現在用的是氟碳闆,自己想用二十五年 三十年是可以的,即使中間是壞了、那我們可以把外面這層闆子拆掉,再加一層,為什麼可以拆呢、因為我是雙層結構,你拆外面的闆的時候、裡面這個闆子是不會變的,等于你在拆的時候、你不會影響裡面的工作、正常的使用,而以前都是單層闆、單層闆外面可能再加一點兒石膏闆之類的,你一拆整個外牆都沒了,這個房子就全完蛋了,是以就是很麻煩,是以我們采用這種做法之後、相當于這個房子就是可持續發展了。除此之外,張翼又改進了考察站的采暖模式,大幅度地提高了考察站的節能水準。原先的考察站它用的是電采暖,電采暖你發電的時候、就是從燃油變成電的時候,這個效率可能30%多,然後電變成熱又90%多,它們兩個合起來是不到30%的效率,這個效率就是這麼高,你如果把它變成鍋爐采暖、你直接這個熱效率能到80%多,就是你直接就提升了三倍,實際上我們新房子做的最大的一個貢獻、就是節能标準提高得太多了,機關能耗、自己那年去查了一下,大概是提升了八倍,如果将來再把熱源改造的事情考慮上、大概提升二十幾倍,這是非常非常驚人的。現在站區的規模比過去大了兩到三倍,室内的溫度、舒适度都比過去提高了,結果總的能耗還比過去降了,你想想這個就是一個巨大的環保措施。經過改建,長城站的站區面積達到一千七百多平方米,中山站的面積更是擴建成三千八百多平方米,并且這兩個考察站的設施條件一躍達到世界一流水準。實際上從節能方面考慮的話,越大的房子體能系數越好、越有利于節能,為什麼說在南極大家不都蓋大房子、就是在南極它的施工條件太惡劣了,就是說你是想做、但是你怎麼才能把它做出來、在那麼短的施工周期,實際上我們也是為這個東西做了很多研究,它不僅僅設計、它還有一些研究調查工作,然後等于是建立一個設計體系、設計政策,然後我們按照不同的政策盡大可能地在建設能力許可的情況下、盡量提升大家居住的環境水準。當時自己記得有一撥大學生去,看完整個長城站附近的那些島,說中國考察站太牛了,絕對是最好的,然後智利總統去了之後、他們當年由智利空軍總司令給我們發邀請函,讓我們在奧運會那年就飛過去、跟他們商議說,給他們照原樣再設計一個,他們羨慕得不得了,我們不聲不響地蓋起了這個房子、就一下把他給驚呆了,這個房子蓋得又快又好,據說他們拍攝的照片、比我們拍攝的照片還多,他們每天都有專人跑到這來記錄施工的過程,就發現這個房子每天都在變化,就幾個人、整個就好像覺得在外面工地上就三四個人,結果這個房子一天一個樣、一天一個樣,結果一個度夏期間、兩三個月房子蓋好了,他們都驚訝得不得了。就是我們在長城站建完之後、我們老形容說長城站,其實就是中國南極考察的一個視窗,不論是國外的人、還是說這個我們國内的代表團來的都非常多,比如說聯合國秘書長、各國的王室什麼的,經常去長城站,它就是一個對外交流的視窗,我們現在就是可以毫不猶豫地說、長城站就是喬治王島最好的站。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