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曆史文化】千年古鎮話渠州||劉渠

千年古鎮話渠州

劉 渠

渠江古鎮的曆史淵源

渠江流域的農耕文明,肇始于新石器時代,至戰國時期已臻于發達,秦漢時期達到新的高度,以出産豐富、業态繁盛見著于世。一直延續到東漢中期,經曆了七八百年的繁榮。

【曆史文化】千年古鎮話渠州||劉渠

渠縣渠江鎮鳥瞰

後漢時,邊患頻發,戰事不息,人民負擔沉重。朝廷政治腐敗,豪強勢力逐漸崛起,地方官吏加劇了對群眾的盤剝。各地民族沖突深化,蠻夷不斷反叛或聚衆造反。州郡常率賨人以征伐,緻其戶口大減,經濟凋敝,不堪徭役賦重,甚至揭竿而起。國家一片混亂,最終爆發了“黃巾之亂”,東漢王朝走向了滅亡。三國戰亂,宕渠深受其苦。賨人上層分化瓦解,渠帥叛離益州,大量民戶經漢中北投曹魏,賨人社會民族自治解體,賨人整體上徹底衰落了。

兩晉之間,由于多年戰亂,蜀中戶口日趨空乏。成漢國李壽“引僚入蜀”以實巴蜀人口空虛。然而,牂牁僚人乃山中獵戶,漫無君長,不事農耕,布滿山谷,寇掠百姓,盆地周邊郡縣受害尤烈。《太平寰宇記》載:(宕渠縣)“東晉末,地為蠻僚所侵而廨,遂以荒廢。”形成士卒流亡,原住民四方奔逃的曆史景觀。

從東晉末年到劉宋、南齊,再到蕭梁,渠江流域荒不成治長達百年。

蕭衍以梁代齊,地盤撿了個現成。梁國初期有州23個,後來浮誇其“文治武功”,大量增置州郡,大同中增至107州。出現了一州一郡一縣現象,甚至有州無郡,或者虛置僑郡荒郡的情況。南梁州郡蕪濫,但創始亦多,增加了新的州郡名稱。

公元522年,即梁普通三年建置北宕渠郡、流江縣,治今渠江鎮(2020年建制改為渠江街道),建置史已曆1500年。1980年代,渠縣政府機關辦公樓改造,從地下挖出宋代流江縣縣大堂所立“瑞麥”“芝草”碑一方,石刻元祐四年(1089)三月立,及縣尉姓名、來曆等事由,以誇耀太平祥瑞。坐實此處即曆代流江縣衙之所在。

公元537年,即梁大同三年,又于北宕渠郡置渠州,今渠江鎮時為州、郡、縣治地。渠州、北宕渠郡、流江縣,三級政區皆為實置。縣治設州達839年(537—1375)。

渠州在南北朝和唐代兩度成為地方一級政區。唐初曾改渠州為宕渠郡,後複為州,成為地方一級政區府署,名義上與國内大中城市等同,這對于渠城的開創與定型有重大影響。唐宋渠州經濟發達,文化興盛,州縣佛家寺觀密度很高,宗教異常活躍。城北二裡為龍骧山,即漢志“符特山”,上有北宋敕修的祭祀漢代車騎将軍“仁濟王馮绲廟”,俗稱土主廟。宋代四朝皇帝先後下诏封“仁濟王”等尊号,把地方祭祀升格為皇家行為。

《蜀中名勝記》錄北宋流江《天甯寺記》:“宕渠古郡,依山為城。自珠嶺東下石門,伏而特起,隐隐隆隆;由郡北直南而下,為馬鞍、為登高、為西岩,擁蔽坤維,升虛降原,始得郡治。崗分嶺别,俯首東向為袁氏之岩,迤逦南轉為瞿氏之山,下瞰巴江舒意展胫,直趨水濱而後已。”實為兵要之地。

今渠江鎮的基本格局始于明代。明洪武四年,四川并入大明版圖。省附郭流江縣入渠州,九年(1376)降州為縣,始稱渠縣。初無城垣。成化間,始築土城。正德八年,縣令甘澤規劃建築縣城,周圍廣四裡二分,城高一丈五尺,置5個城門,城守粗備雲。明末戰亂,渠城三毀。清初,南明永曆政權盤踞大斌山,順治六年(1649)“始歸(大清)版圖”,縣衙署于縣北周家寨凡十八年。康熙二年,知縣雷鳴魯“奉檄修治城垣”,曆三年完成重建,縣衙自周家寨還于縣城。1939年,民國實施“新縣制”,“本城”建制為“渠江鎮”。1953年民主建政,改稱城關鎮;1983年,全縣陸續撤銷公社改建鄉鎮人民政府,定名渠江鎮。

2019年12月鄉鎮改革中,全縣原有15個鎮、45個鄉。經調整合并,共設28個鎮、6個鄉,同時為将來建市考慮,縣城區析分設定“渠江街道”“渠南街道”“天星街道”,城市格局為之一變。2022年末,城區建成區面積達42平方公裡,常住人口20萬以上。

渠江與流江縣治

流江縣建置,始于南朝梁國。宕渠故城既廢,郡縣設治于此,既有環境條件的考量,又有村落邑聚的曆史基礎。

從文獻記載看,三國時的居民點“瓦口”(地形特征明顯,當指流江河口兩岸村落),載于《三國志·蜀書》:“建安二十年,張郃屯漢中,數犯巴界。先主令張飛進兵宕渠,與郃等戰于瓦口。”此年為公元215年,距今已1807年(215-2022)。若從民戶聚落成邑的發展過程而言,渠江鎮的興起已近2000年。

嘉慶《渠縣志》稱:“由珠山側王關山複起峰巒,是為少祖。自是節節生枝,有迎有送,勢如渴龍飲江,自龍骧山下北關場,結成縣治。潛水(即渠江)、流江襟帶于左,西崖、玉蟾(即馬鞍山)環繞于右;近之津梁接引,遠之關山拱衛。蓋名勝之區也。”

渠江的曆史地位

渠州在川東北地區具有重要曆史地位。

渠州城地勢險要。渠城自開辟以來,近千年為州、郡、府(司)所理,正是在于江河溪溝環繞、有山可守的地形之勝。作為水路南來北往、陸路東去西來的要沖,倚重一時。

據記載,渠州在宋代已列為“軍州”。南宋後期,蒙元揮軍南下,蜀中争戰最烈。1236年,渠州陷于蒙軍。蒙古軍隊一度退出四川,仍在周圍設了軍事據點。繼餘玠之後,蒲擇之任四川制置使,在軍事要道構築城寨防禦,構成全蜀山城防禦體系,堅持抗元鬥争。1255年,渠州知州張資、撫軍李會、團練使胡載榮率軍民徙治禮義山,築城堅守。至1275禮義城陷落敵手,州縣支撐戰争并固守達20年之久。是四川少有的幾座堅城之一,有力地配合和支援了合州釣魚城防禦中心的守衛,使四川成為南宋王朝堅持抵抗最久和最後的基地。渠州禮義山城破之日,張資自殺,胡載榮戰死,宣告南宋王朝在渠州統治的結束。元代渠州,先設軍民總管府,後置渠州安撫司,軍管性質明顯。經濟文化衰敗,失國之民地位極低,數十年間僅考取進士一名。

【曆史文化】千年古鎮話渠州||劉渠

禮義城水門至今猶存

在近現代,特别是日本侵華戰争期間,渠縣是抗戰後方重要的兵糧基地之一。四川省糧食儲運局在縣設辦事處(運輸站),并組建木船運輸大隊運轉軍糧。據1940年調查,有大小船隻660餘艘,每月運轉糧食1800餘噸。縣境河段三彙、縣城、鮮渡等發運點11處,僅縣城一處1941年就運出大米3.16萬擔(合8000噸)。渠城是以成為日軍空襲目标,1940年8月和1941年7月,3次被日機89架次轟炸。縣城在廢墟上重建,直到1945年抗戰勝利才陸續修複。渠城以其地理位置和地形環境的優越,确立了在近現代軍事史上的曆史地位,是四川東部的戰略據點之一。

渠州經濟發達。漢代瓦口村鎮的形成,與這一帶适宜捕魚和農耕相關。流江故城曆為州郡所理,表明南北朝後期經濟有所複蘇,城邑也有了相當基礎。到了唐代,作為地方一級政區首府,城市規模進一步擴大,呈現出一派繁榮景象。《舊唐志》載,綿綢和藥材“賣子木”籽是渠州的貢品。渠江流域是苎麻傳統産區,綿綢是麻類纖維加工産品,可與川西的蜀錦媲美。生産的全面恢複和發展,促進了交通和商業的興旺。除秦漢時米倉道外,成(都)萬(州)大道在縣城交叉通過,船舶運輸繁忙。當時按經濟與戶口劃列縣的等級,流江縣為“中上”,在四級縣等級中居二等縣。

代前後蜀之流江縣,經濟保持穩定。

北宋結束了國家的分裂局面,和平安定的政治環境使經濟、人口都有大的發展。《宋史·地理志》稱四川“無寸土之曠,歲三四收。”農業已達到新的高度。尤人口增長很快,到北宋後期,四川人口已過千萬,比漢唐和元、明、清為多,密度為全國之冠。渠州所在的潼川府路,其密度也超過了當時江南富庶的兩浙路。《元豐九域志》載流江為“緊縣”,屬全國二等、地方一等縣。志載縣域15鄉、18鎮(内分馬頭、東觀、水門、永安、大竹、新興、嶽安、白土、龍台、鵝溪、蓮荷、龍合、神市、爛灘、零巴、南陽、南溪、樂川)。即1085年前,流江縣戶口已在3000戶以上。渠州(3個縣)總戶數為20900戶。

渠州經濟文化發達,名重一方。文人何熙志旅渠寫道:

欲說賨城好,先誇萬物妍。

金羹收稻後,紅臘落梅前;

照座犁偏紫,堆盤荔更鮮;

雪藤猶異産,應不數花箋。

(作者注:此“賨城”指渠城,托古之義)

詩人選用了幾種物産和典型具象,再以白描手法勾畫出一幅田園風景畫,贊美渠州的農耕景象和富足狀态,堪稱優美。流江縣一再劃小,主要在于經濟與人口的大幅度增長,商業更為活躍,集鎮形成較快。縣城(州治)建設更顯隆盛,祠廟堂榭林立,佛寺道觀環列城周,晨鐘暮鼓,一派繁榮祥和景象。

渠州人文興盛,不乏名人流寓。自魏晉南北朝以降,佛寺道觀應運而起,廣布州縣,其中較為知名的有治東梨樹寺、汧江寺(後改祥符寺)、治西天甯寺、治南沖相寺、治北南陽寺以及後唐在西部通衢開辟的靜邊寺。在農耕文明時代,科學認知和生産力水準很低,宗教具有廣泛的群衆基礎,因而異常發達,這是一個突出的文化現象。

州縣人文蔚起,冠甲一方:經術黎錞進士受到歐陽修推崇,與蘇洵文章齊名;袁氏九進士相繼題名,為宋代蜀中罕見。北宋渠州修成《宕渠志》二卷(載《宋史·藝文志》,無存)。按《民國渠縣志》記載,曆代選舉題名的進士共有97名,其中宋代有姓名可查的進士61名,占比很高。從一個側面反映出兩宋人文之發達。

唐宋時,州縣多有當世名人學士旅渠,并留下不少詩賦題詠。先後有陳子昂、元稹、李淳風、何熙志、鄭谷、崔塗、陳運、王鹗辭、徐仲章等輩來過(或路過)。

晚唐兩位詩人入蜀,先後到達渠州,并留下有一定影響的詩作,至今有人不煩征引,甚至用作史料以證明學術問題。886年,鄭谷第二次入蜀。他漫遊至渠州,在對岸汧江寺寫下《渠江旅思》詩:“流落複蹉跎,交親半逝波。謀身非不切,言命欲如何。故楚春田廢,窮巴瘴雨多。引人鄉淚盡,夜夜竹枝歌。”詩中充滿流落異鄉的孤獨落寞與亂世不得實作抱負的悲怆情緒。崔塗題名沖相寺雲:“中原黃賊(指黃巢)煽亂,前進士崔塗避地于渠州。春日獨遊沖相寺,由此登眺,翌日乃歸。”并題詩雲:“水流花謝兩無情,送盡東風過楚城,蝴蝶夢中家萬裡,子規枝上月三更。故園書動經年絕,華發春帷滿鏡生,自是不歸歸便得,五湖煙景有誰争。”(《春夕》或《春夕旅懷》)《輿地紀勝》:(渠州)沖相寺距州城四十裡,乃定光佛道場。此詩故老相傳是唐崔塗僖宗時避亂至蜀所題。今墨迹無存。唯定光岩間有題雲:“前進士崔塗由此閑眺,翌日北歸。”可證題詩于渠州。

此詩反映了詩人羁旅生涯中濃烈的苦悶情緒。全詩意象朦胧,意境深婉,格調沉郁。在唐詩中描寫羁旅生活類作品具有重要地位。詩作具體年代無考,大緻背景可以知悉。崔塗,唐僖宗光啟四年(888)進士,壯客巴蜀,老遊龍山,寫了不少旅愁之作。其《春夕旅懷》,頗為傳誦。《全唐詩》存其詩1卷。

渠縣文廟,南宋嘉定年間(1208—1224),于城内石子崗營建。元明移建南城外,再毀。清康熙二年(1662)至道光元年(1821),曆158年修葺完善。自清初迄于民國,每歲進行春秋二祭,為達州市唯一儲存完好的一座祭孔廟宇。2005年,渠縣文廟被列入國家級重點文保機關。

【曆史文化】千年古鎮話渠州||劉渠

渠縣文廟演繹春祭活動

特别提示

轉載請注明:“來源:方志四川”

來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辦公室

文/圖:劉 渠(四川渠縣人,1958年生。渠縣黨史研究和地方志編纂中心原從業人員)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