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線建設
山川靜默中的國家脊梁
秦邦佑
這些人幹什麼,山不知道,水不知道,草不知道,隻有戰争與和平知道……
——題記
三線豐碑,永恒記憶。2024年5月21日作者在涪陵816工程文化廣場的雕塑《忠魂》前留影。
在浩渺的曆史長河中,總有一些章節,它們不張揚于山水之間,不喧嚣于市井之末,卻以無聲的力量,深刻地影響着國家的命運與走向。這些人被山川草木默默見證。當祖國需要的時候,他們積極響應,義無反顧,奔赴戈壁荒漠,大山深處,偏僻山溝,究竟幹什麼?山不知道,水不知道,草不知道,隻有戰争與和平知道。山不知道它的靜谧何時會被打破,水不知道它的波瀾何時會被戰火激蕩,草不知道它的生長何時被踐踏。隻有戰争與和平深深地知道這一切。
懸崖峭壁的軍工洞——雙溪廠三線工業遺址(2024年7月9日攝)
山,矗立在大地上,曆經風雨,見證着時代的變遷。它靜默地觀察着人類的活動,無論是和平的耕耘還是戰争的踐踏。然而,山無法預測未來,它不知道戰争何時會降臨,不知道自己的甯靜何時會被炮火打破。它隻能默默地承載着曆史的重量,成為戰争與和平交替的見證。山不知道,卻承載了重托在那個風雲變幻的年代,為了應對國際局勢的緊張與不确定性,國家決策層高瞻遠矚,啟動了規模宏大的三線建設。大山深處,原本甯靜的山谷被機器的轟鳴打破,一座座工廠、研究所如雨後春筍般拔地而起。這些設施,如同隐藏在密林中的鋼鐵長城,靜靜地守護着國家的安全與發展。山,雖無言,卻以其寬廣的胸懷,默默承載了這份沉甸甸的曆史責任。
岷江樂山段風光(2024年7月30日攝)
水,流淌在大地之間,滋潤着萬物生靈。它溫柔而堅韌,既是生命的源泉,也是戰争的幫兇。然而,水同樣無法預知自己的命運。它不知道自己的清澈何時會被鮮血染紅,不知道自己的平靜何時會被戰船的槳聲打破。水隻能随波逐流,任由戰争的洪流将它卷入其中。水不知道,卻見證了變遷蜿蜒流淌的溪流與江河,見證了三線建設帶來的巨大變遷。三線建設者們肩扛手提,開山劈石,引水築壩,為這片原本荒涼的土地帶來了生命之水。清澈的河水不僅滋養了工廠,也滋養了無數建設者的心田。水,見證了從荒蕪到繁榮的奇迹,也見證了那些默默無聞、無私奉獻的身影。水,依舊靜靜地流淌,卻帶着三線建設的曆史印記,流向遠方。
綦江一山谷中草木叢生(2024年7月9日攝)
草,生長在大地上,它不起眼卻遍布每一個角落,平凡中蘊含着堅韌與希望,它在大地上以最質樸、最頑強地生長着,以其渺小之軀,展現出了生命的偉大與不屈。草不知道,卻覆寫了歲月,歲月如梭,轉眼間,三線建設的輝煌已成為曆史。那些曾經人聲鼎沸的工廠,已逐漸沉寂;那些曾經燈火通明的工廠中的房間,已長滿荒草。但在這片被遺忘的土地上,小草依然頑強地生長着,它們覆寫了曾經的痕迹,也覆寫了那段激情燃燒的歲月。草,以其不屈的生命力,訴說着三線建設者的堅韌與頑強,也提醒着後人,那段曆史雖已遠去,但其精神永存。
原晉江機械廠教育中心和露天廣場遺址(2024年7月12日攝)
隻有戰争與和平知道三線建設。戰争是人類曆史上最殘酷、最無法預測的力量。它有着自己的節奏和規律,不受山川河流草木的束縛。戰争知道何時何地會爆發,知道如何利用山川河流草木作為自己的戰場。它知道如何在山的掩護下發動突襲,它知道如何在水域中布置戰艦進行決戰,它知道如何在草叢中隐蔽和伏擊。戰争,它深深地知道這一切,因為它本身就是命運的操盤手。三線建設是戰争與和平交織下的産物。它誕生于對戰争的憂慮,卻為和平時期的國家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戰争,讓我們意識到自立的重要;和平,則讓我們有機會将這份自立轉化為發展的動力。三線建設,不僅是一次戰略布局的調整,更是一次國家意志的展現。它告訴我們,無論時代如何變遷,隻有強大的國防和堅實的經濟基礎,才能確定國家的長治久安。
原江津鋼鐵廠工業遺址(2024年7月12日攝)
戰争與和平是人類曆史永恒的主題。我們渴望和平,但也不能忽視戰争的存在。我們應該從曆史中汲取教訓,珍惜和平的時光,努力避免戰争的發生。同時,我們也應該學會在戰争中尋找希望,在絕望中尋找力量。因為無論山是否知道,水是否知道,草是否知道,戰争總是存在的。而我們能做的,就是勇敢地面對它,用智慧和勇氣去戰勝它。
今天,當我們站在新的曆史起點上回望三線建設,不禁感慨萬千。那些曾經默默無聞的建設者,用他們的青春和汗水,為國家築起了一道堅不可摧的防線。而那些靜默的山川、流淌的河水、茂盛的草木,也在無聲中訴說着這段不朽的曆史。讓我們銘記曆史,珍惜和平,傳承三線精神,以全面深化改革推動新質生産力發展壯大,着力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為實作中華民族偉大複興的中國夢而奮鬥。
來源:三線視點
作者:秦邦佑(中國三線建設研究會常務理事、宣傳聯絡部副部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