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辯證法辦事”
鄧小平同志高瞻遠矚的戰略思維
李慶剛
習近平總書記在紀念鄧小平同志誕辰120周年座談會上的重要講話中指出,鄧小平同志一生的奮鬥曆程,“充分展現了對共産主義遠大理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信念無比堅定的崇高品格、對人民無比熱愛的偉大情懷、始終堅持實事求是的理論品質、不斷開拓創新的政治勇氣、高瞻遠矚的戰略思維、坦蕩無私的博大胸襟”。戰略思維,是鄧小平同志一生最恢宏的革命氣度,也永遠是中國共産黨人應該樹立的思維方式。
1984年12月,中英關于香港問題聯合聲明舉行簽字儀式。圖為鄧小平會見來華參加簽字儀式的英國首相撒切爾夫人(圖源:人民網)
鄧小平同志的戰略思維,具有深厚的馬克思主義哲學基礎,那就是“照辯證法辦事”。1945年2月,毛澤東同志在中央黨校的報告會上指出:“鄧小平同志講:事情怎麼樣辦?照辯證法辦事。我贊成他的話。”1957年1月,在省市自治區黨委書記會議上的講話中,毛澤東同志指出:“要照辯證法辦事。這是鄧小平同志講的。我看,全黨都要學習辯證法,提倡照辯證法辦事。”鄧小平同志“照辯證法辦事”,他的很多重要思想和論斷充滿唯物辯證法,展現了全局視野和戰略眼光。
一
“緊緊掌握”與“扭住不放”
“扭住不放”,就是在決策中必須抓住主要沖突、重視沖突的主要方面。抗日戰争時期中國社會的主要沖突,是中華民族同日本帝國主義的沖突。1943年1月,鄧小平同志在總結對日鬥争工作時指出:“無論在根據地或敵占區、遊擊區,一切政策、一切工作的出發點,都必須緊緊掌握住擴大中日沖突的原則。這正打到敵人的痛處。”這就是說,必須緊緊抓住主要沖突來開展革命工作。圍繞這個主要沖突,他進一步分析指出:“現在敵占區開始起了有利于我的巨大變化,其基本表現就是人民抗日情緒大大增長,敵僞沖突發展。我們應好好抓住這個基本特點去發展工作,掌握中日沖突的實質,發展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團結各階層一切抗日人民對敵鬥争。經驗證明:在敵占區不應該去擴大中國人自己的階級沖突,基本是團結一切中國人對敵。能如此我們便能開展敵占區工作,反之我們便不能在敵占區立足。經驗又證明:團結中國人對敵,也包含有鬥争。鬥争的内容,主要是反對那些不明大義、破壞團結、幫助敵人、自私自利的個别分子,而鬥争方式也應是和平的、政治的。隻有對于那種死心事敵、為人民所痛恨的漢奸、特務分子,才采取堅決打擊的方式。”“緊緊掌握”、“好好抓住”等要求,是鄧小平同志運用重點論指導抗日對敵鬥争的真實而生動寫照。
在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大陸社會的主要沖突是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後的社會生産之間的沖突。在正确分析這一主要沖突的基礎上,鄧小平同志明确要求黨和國家工作的重點必須轉移到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上來。他再三強調,“我們全黨全民要把這個雄心壯志牢固地樹立起來,扭着不放,‘頑固’一點,毫不動搖”,“這件事情一定要死扭住不放,一天也不能耽誤”。正是基于對社會主要沖突中“落後的社會生産”的精準把握,依靠“扭住不放”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恒心和韌勁,中國共産黨帶領中國人民實作了從生産力相對落後的狀況到經濟總量躍居世界第二的曆史性突破,實作了人民生活從溫飽不足到總體小康、奔向全面小康的曆史性跨越,推進了中華民族從站起來到富起來的偉大飛躍。
二
“重點論”與“兩點論”
“重點論”和“兩點論”是互相聯系、有機統一的,在突出重點時不應忘記兩點,在抓重點時應記着統攬全局。在革命戰争年代,鄧小平同志提出戰争、生産、教育三大任務一起抓,“我們一切為着戰争的勝利,生産正是以保障戰争的勝利,教育則為戰争、生産而服務,把三者密切地結合起來,就是不可戰勝的力量。”新中國成立後,在上司西南局做好鞏固政權、恢複經濟等繁重任務的同時,針對匪患嚴重的情況,鄧小平同志果斷作出剿匪部署。要把90萬土匪消滅,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結果卻“打得很漂亮”。毛澤東同志指出,無論是政治,還是軍事,論文論武,鄧小平都是一把好手。1975年,鄧小平同志沖破“四人幫”的重重阻撓,大刀闊斧地開展全面整頓工作。對于這次整頓,鄧小平同志後來認為是改革的一次“試驗”。這一切舉措的靈魂,就是一個“敢”字。他常對人講,要有一點精神,“要敢字當頭,橫下一條心”,不怕被抓辮子,不怕犯錯誤,不怕再次被打倒。這些都展現了鄧小平同志既抓重點又抓全面的戰略思維。
在鄧小平同志看來,大局也叫“大道理”。他多次強調,“大道理與小道理必須弄清楚”,“小局服從大局,小道理服從大道理”。他指出,“不管對現在還是對未來,我講的東西都不是從小角度講的,而是從大局講的”,“要提倡顧全大局。有些事從局部看可行,從大局看不可行;有些事從局部看不可行,從大局看可行。歸根到底要顧全大局”。對于事關大局、影響長遠的大問題,鄧小平同志總能胸懷全局、洞察大勢,舉重若輕、舉旗定向。在處理沿海地區與内地關系時,鄧小平同志指出:“沿海地區要加快對外開放,使這個擁有兩億人口的廣大地帶較快地先發展起來,進而帶動内地更好地發展,這是一個事關大局的問題。内地要顧全這個大局。反過來,發展到一定的時候,又要求沿海拿出更多力量來幫助内地發展,這也是個大局。那時沿海也要服從這個大局。”這都充分展現出鄧小平同志作為一代戰略家的卓越膽識和恢宏氣度。
四
“機會要抓住,決策要及時”
把握時機,審時度勢,防止過猶不及,是鄧小平同志作戰略決策時遵循的一個重要原則。在推動改革開放過程中,鄧小平同志強調:“要善于把握時機來解決我們的發展問題。”而改革對于我們來說是新事物,對于時機的把握,需要摸索前進,也就是“摸着石頭過河”。鄧小平同志實事求是地指出,“由于城市改革的複雜性,可能會出些差錯。但這影響不了大局,我們是走一步看一步,有不妥當的地方,改過來就是了”。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摸着石頭過河,是富有中國智慧的改革方法,也是符合馬克思主義認識論和實踐論的方法。”在改革開放程序中,我們“摸着石頭過河”,對必須取得突破但一時還不那麼有把握的改革,采取試點探索、投石問路的方法,先行試點,尊重實踐、尊重創造,鼓勵大膽探索、勇于開拓,取得經驗、看得很準了再推開。也就是說,事物的發展總是從量變開始的,當量變達到一定的程度時,要果斷地抓住時機,促成事物轉化和發展。是以,必須善于抓住時機,及時作出戰略決策。鄧小平同志指出:“應該解決的問題要加快解決,要用快刀斬亂麻的辦法解決,不能拖。當斷不斷,要誤事。”在改革開放逐漸進入深水區的時候,鄧小平同志指出:“要實作适當的發展速度,不能隻在眼前的事務裡面打圈子,要用宏觀戰略的眼光分析問題,拿出具體措施。機會要抓住,決策要及時,要研究一下哪些地方條件更好,可以更廣大地開源。”
鄧小平同志一貫主張“把問題理一理,把主意拿好,然後再下手”。“把問題理一理”,必須解放思想、實事求是。他指出,要“在馬克思主義指導下打破習慣勢力和主觀偏見的束縛,研究新情況,解決新問題”,以實踐作為檢驗真理的唯一标準,“使思想和實際相符合,使主觀和客觀相符合”,也就是實事求是。鄧小平同志常說自己是“實事求是派”。他多次強調,在改革這場革命中,“膽子要大,步子要穩”。“膽子要大”,重在強調主觀能動性的發揮,“看準了的,就大膽地試,大膽地闖”。“步子要穩”,重在強調尊重客觀規律、實事求是,“制定計劃遵循的原則,應該是積極的、留有餘地的、經過努力才能達到的”,發現問題趕快改。“膽子要大,步子要穩”,二者的結合展現了發揮主觀能動性和尊重客觀規律的統一、敢試敢闖和穩紮穩打的統一。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成功開創,改革開放事業取得的巨大成就,與鄧小平同志高瞻遠矚的戰略思維密不可分,與鄧小平理論的科學指引密不可分。“照辯證法辦事”,特點鮮明,意義重大。新時代新征程,我們必須繼續深入學習運用鄧小平理論,完整、準确了解它的科學内涵、核心要義,“對這些重要思想和論斷,隻有結合曆史背景,注重整體把握、辯證把握,知其義又明其理,知其然又知其是以然,才能正确用以指導實踐。如果顧此失彼、畸輕畸重,就容易導緻實踐偏差,甚至犯原則性、方向性錯誤”。黨員、幹部應認真學習鄧小平同志“放眼世界,放眼未來,也放眼目前,放眼一切方面”的世界眼光和戰略思維,學習他善于抓住關鍵、綱舉目張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站在時代前沿觀察思考問題,把黨和人民事業放到曆史長河和全球視野中來謀劃,以小見大、見微知著,在解決突出問題中實作戰略突破,在把握戰略全局中推進各項工作,一往無前推進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
來源:紅旗文稿
作者:李慶剛〔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中共黨史教研部副主任、教授〕
配圖:方志四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