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教育世家三代接力,70餘年愛滿無聲世界

  浙江線上9月10日訊(記者 孫婧宜 高雅)9月10日早晨八點,溫州市特殊教育學校的教師張沁叢早早來到了教室,作為班主任,她繁忙的一天總是與朝陽相伴而啟。

  而與之相對的,是張沁叢晚睡的日常,這位兩歲孩子的母親每晚隻能在孩子熟睡後擠出時間備課,不過她總是甘之若饴。“雖然辛苦,但是踏實,很有成就感,從記事兒開始,家裡的大人們就是這樣忙忙碌碌的。”

  張沁叢出生在教育世家,祖孫三代共11人從事或曾經從事教育行業,其中有6人從事特殊教育。9月10日是第40個教師節,我們想講一講張沁叢一家的故事。

教育世家三代接力,70餘年愛滿無聲世界

左下為張沁叢祖母黃燦霞,左上為張沁叢小叔叔張建浩,右下為張沁叢母親陳湖湖,右上為張沁叢 受訪者供圖

  一群聾啞人的選擇

  講起張家的故事,有一個人不得不提。張沁叢的祖父——張忠銘,他是張沁叢家第一個走向特殊教師行業的人。

  張忠銘小時候因為一場高燒導緻失聰,好在當時家裡條件還不錯,就把他送到上海福啞學校學習手語,大概讀了4年多書。直至抗戰爆發,學校停課,張忠銘才回到溫州。在福啞學校,張忠銘結識了比他早兩年入學的同鄉陳希聰。

  那個年代,聾啞人生活艱難。如溫州市特殊學校創校緣起描述的那樣,“人間至苦,莫若聾啞,五官損其二,畢生畢世,沉淪于痛苦愚昧之域……”怎麼辦?

  多年的求學經曆讓張忠銘深切體會到,聾人雖然學習不易,但學有所成後仍能為國家、社會所用。于是,回到溫州後,張忠銘與有着同樣夢想的陳希聰、蔡潤祥一同着手籌辦聾校,并得到了社會各界的支援。

教育世家三代接力,70餘年愛滿無聲世界

聾啞宣傳隊 受訪者供圖

  1946年,浙南地區第一所聾啞學校溫州市聾啞學校,即溫州市特殊學校的前身正式誕生。辦學之初非常艱苦,沒有專門的校舍,10張桌子、1張床、1個時鐘、1個皮球和幾條跳繩便是全部家當。

  條件簡陋不算難,難的是招不到健全人當老師,學校老師都是聾啞人,與外界溝通極為不便。在張忠銘的動員下,妻子黃燦霞成了全校的“耳朵”, 義務為學校跑部門、籌經費。一個教育之家的故事也由此開始。

  張沁叢常聽父輩講,那時爺爺奶奶非常節儉,但學校缺什麼他們就從家裡拿什麼,從不節省,家裡的生活費幾乎都被爺爺用在了辦學上。盡管如此,僅有的經費也隻夠買紙張。“學習的教學資料都是由爺爺刻蠟版謄印的,由于長期刻蠟版,爺爺的手指骨嚴重變形。”

  在張沁叢的母親陳湖湖看來,公婆是把學生當成了自己的孩子。“學生生病了,公婆就把他們接回家來照顧,寒冬臘月,把自己孩子的衣服拿給學生穿,都是很平常的事。”

  在這樣的教導和愛護下,一屆又一屆的學生學成離校,将所學知識運用到工作與生活中。

  祖孫三代的傳承

  1976年,黃燦霞退休,1979年,張忠銘退休。但張家的教育之路還在延續,張忠銘退休那年,陳湖湖正式成為一位特教老師。

  陳湖湖選擇特教行業的原因,離不開公婆的言傳身教。“将文化知識教授給他們,讓他們走上社會自食其力,老一輩對特殊教育的奉獻我們都看在眼裡,包括對待學生的愛心、耐心和細心,讓我學到很多。”

教育世家三代接力,70餘年愛滿無聲世界

陳湖湖與學生們 受訪者供圖

  最初,陳湖湖并沒有什麼教學經驗,她一邊自學手語,一邊在溫州師範學校進修學曆,用高标準嚴格要求自己。出于對聾教事業的熱愛,也出于對聾啞孩子學習知識重要性的切身體會,她憑借毅力走上了講台。

  “母親愛她的班級和學生,似乎更勝于愛我。”張沁叢記得,曾有一次春遊,母親挺着孕肚仍堅持陪學生外出,“隻有眼裡看着學生,她才能放心。”

  付出也得到了回應,陳湖湖回憶,随着年歲增長,不少學生一看到她上下樓梯就馬上前來幫扶,“孩子的尊重和關心非常純粹,至今還是覺得很暖心。”

  2002年,張忠銘老人離世,他有個遺願,希望孫輩中至少能有一個孩子延續他的聾教生涯。因為哥哥姐姐們都已經選擇了專業,這個任務落在了張沁叢的身上。如爺爺所願,張沁叢聯考後報考了南京特殊教育學院,成了一名特殊教育專業聽障方向的大學生。畢業後,張沁叢走進了溫州市聾啞學校。

  初時,學校讓張沁叢擔任一年級班主任。陳湖湖告訴女兒,一年級是抓行為習慣和課堂正常的最佳時機。說易行難,孩子們常常今天學了,明天就忘了,年輕的張沁叢無比沮喪。

  直到一天早晨,因為交通嚴重堵塞,張沁叢遲到了。當她火急火燎趕到教室時,卻發現孩子們都自覺坐在位置上早讀,還在講台上替她放了一杯熱水,她的心一下子就被融化了。“多好的孩子,若不教好他們,怎麼對得起這一張張可愛的笑臉。”她下定決心,要把家中長輩們對教育事業的無限熱愛一直延續下去。

教育世家三代接力,70餘年愛滿無聲世界

張沁叢在課堂上 受訪者供圖

  1972年,張沁叢的小叔叔張建浩進入溫州市聾啞學校,成為一名體育教師;張沁叢的兩位姑媽與退休後的張忠銘和黃燦霞在樂清湖頭創辦聾校,後來成了樂清聾校的前身;張沁叢的表姐姜凡、趙向彤活躍在醫學教育戰線上,均為醫科大學教師;張沁叢的先生陳正豪本是電子工程師,受夫妻家庭的影響,也成了一名人民教師……

  祖孫三代11人,紮根教育事業至今70餘年,張沁叢有些自豪。“我有一個木匣子,四四方方,沒有精良的做工,還有些破舊。但它卻陪伴爺爺奶奶從少年讀書郎到講台教書匠,又陪伴母親度過30餘年的教師生涯,放過文具、裝過粉筆,而今又到了我的手上。”張沁叢想,這就是一種傳承吧。

  教育世家的教育家精神

  陳湖湖從事教育事業30餘年,張沁叢10餘年。對于教育家精神,她們着心靈相通的了解。

  作為老一輩特殊教育從業者,陳湖湖相信,踏踏實實教書,通過耐心、愛心、細心去教育、引導、關愛特殊需要兒童是對教育家精神最好的诠釋。

  陳湖湖回憶,大多數特殊需要兒童在踏入特殊學校之前,沒有從父母身邊離開過,由于心思敏感,情緒非常容易崩潰,有時上着課突然就哭了。作為特殊教育老師,需要耐下心來尋找原因,多與孩子溝通,幫助其建立起在學校學習及步入社會的信心,而這所費精力比普通教育要多很多。但看着孩子們順利走向社會,一切困難和不易又都煙消雲散了。

  這一點,張沁叢深有體會。“記得我剛到三年級上生活适應課時,孤獨症孩子小馮(化名)突然離開座位狂跳不止、大聲哭鬧,還撕咬自己的手,即使我和生活老師立刻制止他,讓他冷靜下來,手還是血淋淋了。為什麼?我們想了很久,原來是小馮粘不上教具,又苦于不知如何表達才如此。”張沁叢認為,作為特教老師,要及時在細微之處發現孩子的需求,慢慢教會他們如何表達需求。經過半年多的悉心引導,小馮基本能表達日常生活所需,發脾氣的次數也逐漸減少……

  “每一代教師身上‘教育家精神’的圖譜,都具有強大的精神引領、典型示範作用。他們不僅僅是學習上的導師,能夠為學生傳道、授業、解惑,更是年輕教育工作者們精神上的導師。”張沁叢學習了一些優秀教師關于教育家精神的了解,很有共鳴。

  “教育世家”,四個沉甸甸的大字,讓她每天都鞭策自己,要将祖輩的教育精神繼續傳承下去。“上好每一堂課,教好每一個學生。”張沁叢的路還在繼續。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