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部分人心目中,教師一直是“人類靈魂的工程師”,他們的奉獻精神和無私付出,為無數學生的成長鋪平了道路。
然而,光榮的背後卻隐藏着深深的心酸和無盡的疲憊。
最近,我在網上看到一組來自某鎮教育辦的統計資料:
全鎮教師323人,過去四年内去世了19人,因病無法繼續工作的有12人,兩者占比接近十分之一。
這個資料令人唏噓,但更讓人震驚的是,去世教師的平均壽命竟然隻有64歲,而2023年中國人均壽命已經達到78.6歲。
教師的平均壽命為何如此低下?
這一現象并非個案,而是一個普遍存在的問題。
2021年10月14日早晨,河南省周口市太康一高(家印高中)副校長楊孝禹在上班途中突發疾病去世,年僅48歲。
這樣的悲劇在教師群體中屢見不鮮:
36歲的李軍勝在課堂上因病猝然離世,
41歲的簡高峰在下班途中突發疾病去世,
44歲的彭東平連續上課後倒在了講台上……
這些鮮活的生命,一個個在教育崗位上燃盡,最終化作無聲的哀歌。
教師這個職業,除了表面上的光環,背後還有着難以言說的重壓。
大量非教學任務的疊加、家長日益增長的要求、學生管理的難度提升,再加上各類督導評估、達标驗收等繁雜事務,逐漸侵蝕了他們的身心健康。
統計資料顯示,教師群體中80%以上的人處于亞健康狀态,10%患有嚴重疾病,真正健康的教師僅占不到10%。
作為一名教師,你可能會發現,無論多麼盡心盡力,似乎總有做不完的工作、改不完的作業。
某國小教師的日常或許能說明一切:
早上五點多起床,晚上十點還在為第二天的課程做準備。
中學教師的情況更為嚴重,早起晚歸,睡眠不足幾乎成為常态。
工作時間長、任務繁重、健康狀況不佳,這一切似乎在預示着一個令人心痛的宿命:短命已經成為很多教師的共同結局。
而這一切,除了因為過度勞累外,還與不良情緒的積累息息相關。
現代醫學研究表明,癌症、高血壓、冠心病等疾病都與長期的壓力和不良情緒密切相關。
更令人感到無奈的是,在教育系統内部,還存在着嚴重的資源配置設定不均的問題。
上司崗位人員“超編”,而真正承擔教學任務的一線教師卻越來越少。
一個教師往往要承擔多個班級的教學任務,疲憊不堪卻得不到應有的了解與支援。
學生的頑皮搗蛋、家長的過高期望,甚至是社會的苛責,都讓教師倍感壓力。
更有甚者,面對無理取鬧的家長,教師即使受了委屈,也隻能默默忍受,因為他們肩負着學生的未來,背負着沉重的道德責任。
猝死,并非偶然,而是身體在長期得不到休息和調節後的報複。
這樣的悲劇發生,難道不值得我們深思嗎?
我們是否真正關注到了教師群體的身心健康?
教師的健康問題,不僅關乎他們個人的生活品質,更關系到整個教育事業的可持續發展。
若社會不關心你們,上司不關心你們,學校不關心你們,家長不關心你們,那麼,請你們學會關心自己。
身體是革命的本錢,無論多麼熱愛工作,也請不要以健康為代價去換取所謂的“成就”。
請記住:一個教師即使再有才華,再有理想,如果沒有一個健康的身體作為基礎,所有的努力都将是徒勞。
希望全社會能夠正視這一問題,切實改善教師的工作環境和條件,讓他們能夠平安健康地走進自己的退休生活,不再成為“燃盡自己,照亮别人”的悲劇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