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風送爽 禾谷飄香
四季的自然法則以“春生、夏長、秋收、冬藏”的形态呈現,循環往複。《說文解字》曰:“秋,禾谷熟也。”秋風送爽,生長在大陸北方地區的谷子,也迎來了金燦燦的豐收時刻。
谷子,古稱粟,作為五谷之一的粟,從古至今一直是中國人的主糧。脫殼之後的粟,即小米。近年來,粟的起源和傳播路線,成為具有國際影響力的學術課題,2023年還被聯合國大會宣布為“國際小米年”。
氣收禾黍熟 小米補氣血
處暑過後,氣溫由炎熱向涼爽過渡,廣袤田野裡的農作物也開始從繁茂成長趨向成熟。唐代元稹詩曰“氣收禾黍熟”,意思是當暑氣收斂,禾黍等糧食作物開始籽粒漸滿、日漸成熟。處暑的第三候是“禾乃登”,這裡的“禾”在秦漢時期主要指粟,“二月始生”的粟,到了秋天便能收獲成熟的籽實,去皮後即為我們生活中常見的小米。
進入秋季,天氣慢慢轉涼,氣候逐漸幹燥,容易讓人出現上火、皮膚幹燥、嘴唇幹裂等現象,還侵害肺胃。小米中的蛋白質、脂肪、礦物質和維生素含量高于稻、麥,賴氨酸、亞油酸、維生素B的含量尤為突出。小米有補氣健脾、補血、強筋壯骨、增強抵抗力等重要功能。小米粥還有“代參湯”之稱,被譽為秋季滋補佳品。小米的傳統食用方法除了焖飯、煮粥,也可制作餅、窩頭、發糕等小吃,還能用于釀酒、作醋、制饴等。如今有些商家又研發出小米饅頭、小米面條、小米鍋巴、小米降糖蛋糕等一批主食化食品、功能性食品和休閑食品,滿足了人們的多樣化需要。
山東省濱州市鄒平市西董街道南部山區鶴伴珍谷種植基地,農民在收獲谷子。董乃德 攝
粟種資源豐 選育前景廣
中國是世界粟作農業的起源地。粟由狗尾草人工馴化而來,因其野生祖先具有耐貧瘠、耐幹旱、生育期短、種植簡便且易于貯藏等特性,成為大陸遠古先民可以利用的、最廣泛存在的、最容易穩定獲得的禾本植物資源。早在舊石器時代晚期,人們就開始選擇穗大、苗壯的狗尾草進行種植,經過一代又一代的優中選優,逐漸培育出不落粒、籽粒大、香味濃的糧食作物。
在河北徐水南莊頭、北京門頭溝東胡林遺址出土了距今1萬年左右的炭化粟粒,在形态上已經具備了栽培粟的基本特征,很有可能屬于由狗尾草向栽培粟進化過程中的過渡類型。在内蒙古敖漢興隆溝遺址和河北武安磁山遺址都發現了大量距今數千年的人工栽培炭化粟和黍籽粒,其中磁山遺址的炭化谷物,如果換算成新鮮糧食當在10多萬斤。到新石器中晚期,以粟作農業為基礎,孕育出黃河流域内涵極為豐富的仰韶文化,而以稻作農業為基礎則孕育出長江流域的河姆渡文化和良渚文化,“北粟南稻”分布格局已經形成,兩者被稱為“二米文明”。
在甲骨文裡,粟稱為“禾”,像谷子抽穗時的植株形狀,而“年”字,是在禾字下面多了一些須根,像谷子連根拔起的形狀,是用禾的一次收獲來代表一年。從先秦到唐代中期,粟都是大陸主要的糧食作物,可以說,粟哺育着華夏兒女,承載着中華文明的厚重。
山東省濱州市鄒平市西董街道南部山區鶴伴珍谷種植基地裡的谷穗。董乃德 攝
禾谷慶豐年 米香千萬載
大陸擁有豐富的谷子遺傳資源,新中國成立初期普查确定的谷子品種多達1.6萬多個。後來經過3次全國性系統地資源收集,目前保有谷子種質資源近2.9萬份,占世界谷子資源總量的70%。其中,山西長治市的沁縣檀山皇小米、山東濟甯市的金米、河北張家口市的蔚縣桃花小米、陝西榆林市的米脂小米、内蒙古赤峰市的敖漢小米等均屬大陸名米。其中,米脂縣以“地有米脂水,沃壤宜粟,米汁淅之如脂”而得名,曆來有“小米之鄉”的美譽。
大陸谷子育種目标從高産、多抗兼顧優質、抗除草劑,到優質、中矮稈、抗除草劑、宜機收品種的育成,曆經孕育、萌芽、起步和成長期四個階段。20世紀50—70年代育種方法主要是系統選擇,80年代雜交育種開始逐漸成為主流,育成了豫谷1号、昭谷1号和晉谷21等,産量和品質都顯著提高。進入21世紀後,以抗除草劑谷子品種為核心的谷子種業開始形成,其中豫谷18不僅産量高、米質優,而且打破了谷子生态區的限制,具有廣泛的适應性,在華北、東北和西北三大生态區均表現突出。截至2021年8月底,大陸完成登記的谷子新品種497個。在品種改良的加持下,小米畝産量由新中國成立前的120斤左右提高到現在的600斤至800斤。
最近10多年,大陸率先在國際上完成了谷子基因組的測序,發掘出一批谷子重要性狀相關的基因位點等一系列研究成果,使大陸的谷子遺傳育種研究保持國際領先地位,為新品種培養奠定了基礎。起源于大陸的古老糧食作物将在新時代煥發新的青春,産生新的業态,為鄉村全面振興和滿足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貢獻力量。
玉露生涼 大豆滿倉
“白露秋分夜,一夜涼一夜。”白露過後,晝夜溫差變大,樹葉開始變色,夜間凝結的露珠在清晨的陽光下晶瑩剔透、耀眼奪目。此時,田野裡大豆的葉莖也逐漸變黃,大豆苗稈和豆莢變成幹枯的深褐色,豆農伸出手搖晃豆稈,聽到豆粒在豆莢内滾動,發出清脆悅耳的聲響,大豆秋收序幕就此拉開。
白露身勿露 大豆營養足
芒種小麥收獲之後,夏播的麥茬豆和東北春播大豆,不約而同地在白露時節漸次成熟。漢代《氾勝之書》曰:“豆熟于場”,指出大豆要在即将成熟時及時采收,因為完全成熟的大豆會炸莢,難以顆粒歸倉。而午間太陽的暴曬會加速大豆炸莢,是以,人們會在清晨大豆稭稈帶着露珠的時候采收,盡量避開中午時段,以免影響收成,這正是諺語“晨不收花,午不收豆”的緣由。
“白露不露,長衣長褲。”白露時節,迅速下降的氣溫使“衣不露體”成為這一節氣的養生指南。此時,氣候幹燥,容易出現秋燥,應選擇溫和的食物進行平補。“秋吃豆,賽過肉。”這一時令物産正是秋季溫和進補的佳品。大豆蛋白質含量高達35%以上,堪稱“植物界蛋白質含量的冠軍”,被譽為“田中之肉”。大豆脂肪含量約20%,其中85%為不飽和脂肪酸,還含有人體必需的8種氨基酸,富含異黃酮、植物固醇、低聚糖等,能夠抗癌、抗氧化、提高免疫力、預防慢性疾病,對心腦血管有很好的保護作用,很受營養學家推崇。個頭不大的豆子被冠名“大”豆,是對其“豆中之王”營養價值的褒獎。是以,《中國居民膳食指南(2022)》首次推出的東方健康膳食模式将豆制品列為必需品,建議每日攝入大豆及堅果25—35克。聯合國糧農組織自2016年起,将每年的2月10日定為“世界豆類日”。
大豆既可以與谷物、肉菜搭配烹饪成粥飯、菜肴,也可以加工成豆漿等飲品,還可以加工成豆腐、豆花、豆幹、素肉、豆皮、腐竹、豆豉、豆芽等多種豆制品,豐富人們的餐桌,滿足味蕾享受,有效改善飲食健康水準,提升國民身體素質。
貴州省貴陽市修文縣久長鎮孟沖村一家豆腐加工作坊,從業人員将大豆舀入打漿機加工。周訓超 攝
南北皆可種 多季品菽香
中國是大豆的故鄉,早在新石器時代早中期,遠古先民就已經開始采集并食用野生大豆。河南舞陽賈湖遺址出土、距今約8000年的炭化野生大豆,是目前所見最早的大豆遺存。新石器時代晚期,先民開始馴化、栽培大豆,并将大豆貯存在陶罐中,以備日常之需。
先秦時期,大豆的栽培性狀馴化趨于成熟,被稱為“菽”。菽與粟(小米)成為當時最重要的兩種糧食作物,故《墨子》有“菽粟多而民足乎食”的論斷。《戰國策》載:“民之所食,大抵豆飯藿羹”。豆飯是将大豆蒸煮後做成的主食,藿羹是用大豆嫩葉煮成的羹湯,是當時百姓的主要食物。
漢代起,“菽”的稱謂逐漸被原指食器的“豆”字所替代。大豆的地位也因小麥的大範圍推廣,逐漸由主要的糧食作物轉變為副食加工作物。與此同時,大豆的種植地域開始向南方地區延伸,并在明清時期促進了多熟制種植制度發展。北方地區逐漸形成粟、麥、豆二年三熟制,夏大豆開始興起。南方流行稻豆間作和複種,秋大豆、冬大豆逐漸增加。
黑龍江省黑河市北大荒農墾集團尖山農場,農民正駕駛着大型收割機在田間采收大豆。吳樹江 攝
大豆孕新機 科技來護航
大豆是大陸重要的糧食和油脂兼用作物,油脂壓榨副産品豆粕是最主要的植物蛋白飼料原料,是關系國計民生的基礎性、戰略性農産品。由于畜牧業的蓬勃發展和居民飲食消費結構的更新,國内大豆需求激增。海關總署資料顯示,2023年,大陸全年進口糧食1.6億噸,同比增長11.7%,大豆進口量占全部糧食進口量的六成以上。進口的大豆,一方面滿足食用植物油消費需求,另一方面滿足畜禽養殖飼用豆粕需求。
一捧豆,支撐着糧食安全,牽動着多個産業的發展。為減少對進口大豆的依賴,大陸實行大豆振興計劃,農業農村部制定了《飼用豆粕減量替代三年行動方案》,以低蛋白、低豆粕、多元化、高轉化率為目标,聚焦“提質增效、開源增料”,統籌利用植物動物微生物等蛋白飼料資源,推行提效、開源、調結構等綜合措施,加強飼料新産品、新技術、新工藝內建創新和推廣應用,引導飼料養殖行業減少豆粕用量,促進飼料糧節約降耗。
良法還需良種配套。大陸利用豐富的大豆種質資源,培育了一批單産水準較高、适應機械化作業的大豆新品種。“東農36”将大陸大豆生産北界向北推進100多公裡,“合豐25”在東北地區大豆生産中發揮重要作用,“中黃13”累計推廣面積超過1億畝,榮獲國家科技進步獎一等獎。2023年,國家大豆育種聯合攻關組新審定高油品種26個,其中油分含量超22%且比區試對照品種增産超10%的有7個,與進口大豆含油量相當。優良品種培育為實作大豆産業振興提供了堅實基礎。
報道來源:《人民日報》2024.9.7 第6版